摘要: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傳播媒介,由傳統的傳播媒介——報紙、電視臺、廣播等轉變為微博、新聞網站等新媒介。本文著眼于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探討新形勢下其角色定位與價值取向,提出其采編思維轉變的具體內容,幫助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新態勢,推動廣播電視新聞行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廣播電視臺;采寫思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中央對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互聯網、智能手機的發展與普及為各種媒介形態的相互融合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2016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推動了媒體融合的發展。融媒體是將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時代新生的抖音、快手、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社交網絡新型媒體形式相互融合,其以文字、圖片、視頻、動畫、H5等為載體、對目標事物或現象進行資源整合、生動刻畫與形象表達,在技術融合、內容融合、載體融合、利益融合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后形成的符合大眾媒體環境、響應大眾傳播訴求的新型媒體。在融媒體環境下如何掌握意識形態的工作主導權,提高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力,提升廣播電視臺的引導力,對廣播電視行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1]。作為一名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的背景下,如何轉變傳統的采寫思維,靈活、充分地運用新媒介與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廣播電視臺運營模式與新聞采編模式,讓廣播電視新聞內容更“接地氣”、形式更“多樣化”、服務更“個性化”,是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輿情傳播進入了以視頻、游戲、短視頻為主的“小而美”輕閱讀和互動傳播時代,聲情并茂的刷屏式H5、短視頻由于更強的視覺沖擊力與聽覺刺激性而成為當下話題快速傳播、擴散的有效模式[2]。從輿情表達形式上來看,在傳統媒體時代,輿情一般是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落在紙上、呈現在電視上;在融媒體時代,輿情的表達形式更加多樣化,音頻、視頻、網絡鏈接、H5等成為承載輿情內容的重要載體。在媒介載體融合、宣傳內容整合的融媒體土壤的孕育下,民眾的自發性、主動性意識快速蘇醒,輿情信息發布主體不受限制,自由度高[3]。當前熱門的抖音短視頻平臺日均活躍用戶數已超過6億,短視頻平臺與內容中潛在的社交屬性意味著背后會產生更多人與人的鏈接,所關注與表達的事件或現象凝結成觀點與話題后,必然會通過四通八達的社交網絡觸及海量用戶與更廣泛的受眾面。普通百姓作為事件或現象的目擊者,其關注點始終集中在社會現象、真實事件層面,其通常抱持著訴求、好奇、發聲等復雜心理,利用智能手機實時拍攝、記錄身邊事,并利用具有極高關注度與熱度的社交網絡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將所記錄的輿情信息發布出去,形成了“人人都是新聞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話語權”的輿情發布業態。融媒體技術、內容、表達形式的轉變與創新給新聞表達與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與制作形式支持,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需要在融媒體時代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挖掘自身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制作與傳播領域的價值,將自身打造為集采集、協作、拍攝、編制、發布、傳播等為一體的立體化、全面性新聞工作者[4]。
(一)新聞記者的職責與使命
融媒體時代下的輿情信息如同潮水般紛至沓來,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背景下形成了暗流涌動的新聞信息海洋。據DoNews統計,2020年快手平臺每天上傳的短視頻超過2500萬條、短視頻庫存100億條,充分體現了社會公眾對個性化表達意愿和分享需求的深切需求。但是這些新聞信息的質量與可信度卻有待考證與權衡。作為一名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其應當具備高度的職業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在職業素養、專業技能、職業道德方面加強培養與修煉,從海量的輿情信息中采集新聞素材,過濾與篩除不實或違背主流價值觀的新聞,科學、客觀、全面地對新聞事件加以概述,并利用多樣化的表達形式如短視頻、H5等制作新聞作品,將主流文化精神與價值觀伴隨著新聞報道與傳播滲透到受眾心里[5]。同時,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應當具備高度的正義感與責任感,對于社會不公事件或現象敢于揭露,在作為媒體人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對新聞事實真相有著刨根問底的決心與毅力,杜絕出現因過度追求流量與關注度而制造假新聞,更要避免其他違法行為干擾新聞采編工作的正常進行,有效保障廣播電視臺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維護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的嚴肅性與權威性。
(二)新聞記者面臨的考驗
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的表達內容與表達形式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尤其是廣播電視臺新聞的創作需經過各部門協同合作、質量把關與審核后方可通過廣播電視臺進入人們的視線。而融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新聞發言人,社會公眾的關注點始終集中在社會現象、真實事件層面,普通老百姓作為事件或現象的目擊者,通常抱持著訴求、好奇、發聲等復雜心理,利用智能手機實時拍攝、記錄身邊事,并利用具有極高關注度與熱度的社交網絡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將所記錄的輿情信息發布出去,相較于新媒體的表達內容而言,傳統媒體的表達與傳播內容更加官方、嚴肅、權威,但其與百姓的關聯性卻不如新媒體,對受眾的吸引力也較弱;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表達形式多為靜態的文字與圖片,表達方式多采用大量的口述[6]。而新媒體的表達形式則更為多樣化、動態化,短視頻、H5等兼具視覺與聽覺刺激的表達形式給予受眾多重感官體驗。在面臨表達內容與表達形式帶來的沖擊時,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應當積極轉型謀求革新發展之路,將融媒體思維融合到廣播電視臺新聞創作與采編中,利用新的表達形式以及貼近民生民情的表達視角贏得更多的忠實受眾。
(三)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角色
融媒體時代帶給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發展機遇與生存挑戰,一方面,新媒體技術以及各類社交網絡平臺的崛起,使得輿情信息以及新聞信息的傳播主客體關系以及傳播途徑、傳播速度等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智能終端的普及催生了自媒體行業,越來越多的個人通過微博、微信等賬號打造自媒體賬號,并積極參與到新聞素材收集、新聞信息創作、新聞信息發布與傳播之中,以獲得更多的粉絲關注度以及經濟收益。而作為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應當以更高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提高廣播電視新聞創作的規范性與專業性,從而區分清楚專業新聞從業者與自媒體人員的專業性差異[7];另一方面,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流程、新聞信息生產方式的過程呈現出集約化、數字化、多元化等新特征,這對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新聞采編、制作、發布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不再只是新聞素材收集者、新聞信息編輯者,更是新聞信息服務的提供者以及新聞信息體系的管理者。此外,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對新聞信息的掌控權也發生了變化,早先新聞記者是新聞信息的獨家版權所有者,從新聞信息采集到新聞信息報道宣傳,所有流程均掌控在新聞記者手中。而融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更多承擔著新聞審核與質量把關的角色,其在新聞信息宣傳與傳播方面的角色不斷弱化。
二、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寫思維
(一)新型媒介傳播思維
新媒體出現之前,傳統媒體的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等,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受限于傳播媒介的報道規則,如電視臺對新聞的播報時間、報紙對某類新聞的報道版面設計等。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技術與硬件設施的快速發展,各類社交網絡平臺如微信、QQ、微博、快手、抖音等成為人們碎片化時間使用最多的軟件,擁有大量的用戶群體以及極高的用戶忠實度。例如,微博用戶會將新聞信息以話題的形式發布在個人微博賬號中,在微博粉絲的轉發、評論中,有關該內容的新聞話題的討論度與關注度會不斷增加,最終成為微博的熱門話題[8];抖音用戶會將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經歷拍攝成短視頻上傳到抖音平臺上,關注該用戶的粉絲可以通過點贊、評論等操作擴大短視頻的受眾面。這種依托新興社交網絡平臺進行新聞信息傳播的新型媒介傳播思維值得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這類典型的傳統媒體記者反思、學習與借鑒。
(二)新聞獲取渠道新媒體化思維
在互聯網快速普及和發展背景下,新媒體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化,人們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自由地獲取信息,受眾群體不斷增長,逐漸成為市場上的主流。融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可以有效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獲取更加自由。從媒體角度上來看,傳播體系逐漸多元化發展,占有信息內容的也可能是多家媒體[9]。對于信息的收集和制作,如果僅僅依靠一家媒體是無法完成的,所以需要轉變媒體發展理念。廣播電視臺應通過特定的載體和機制,建立更加開放的媒體平臺,實現信息更大范圍共享和交流,為新聞信息的獲取提供更豐富的渠道與信息源。一方面,廣播電視臺新聞信息獲取的渠道主要包括新華網、人民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傳統媒體及其微博賬號與微信公眾號,還有網易、搜狐、新浪等各大門戶網站與本地影響力較大的論壇等;另一方面,廣播電視臺本身要注重官方賬號的運營以及對公眾反饋平臺的投入,以公開、包容的心態不斷完善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等發布新聞的渠道與平臺,將新聞信息等全方位地、透明地呈現給社會公眾,也為公眾反饋與發表觀點提供平臺,轉變平臺中公眾的受眾角色,讓平臺成為公眾傾訴心聲、發表看法、爭論做法的開放性渠道,構架起廣播電視臺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梁。
(三)新聞創作團隊協作思維
傳統的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與制作過程大多獨立進行,新聞素材的搜集、新聞稿件的撰寫、新聞版面設計等均有專業的電視臺部門負責,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各個環節的質量,提高了電視臺新聞采編制作的管理水平。但融媒體時代,單靠一個人或相互獨立的部門很難創作出具有新穎創意的高質量新聞,需要集百家之長,向新聞媒體行業精英學習經驗、提升專業技能,在思維融合與技術合作的基礎上發揮出團隊協作的優勢。例如,在對現場采訪、記錄、修改、編輯等進行分工時,可從團隊中擇優挑選出能力強、責任心重的專業性人才,積極調動各個環節專業人才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創造力。在團隊工作中,團隊成員之間展開協作和交流,相互傳授技能和經驗,能獲得更多的鍛煉,取得更大的進步。同時,當新聞記者在一起工作并且親身感受到他人的優秀績效時,自身也會有改善績效的意愿。例如,當多個人共同合作撰寫同一篇新聞稿件時,會在友好溝通的基礎上協商出更加優質完美的提綱,并依托在線文檔協作軟件同時在線編輯新聞稿件,極大地提高新聞稿件撰寫效率與輸出質量。
(四)自媒體技術應用下的深度報道思維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不僅需要轉變新媒介傳播思維與渠道新媒體化思維,更要在新聞內容上進行深度挖掘,揭示新聞事件背后的本質與規律。新聞記者在關注到某一社會事件或現象時,需要全方位收集相關新聞素材,對該事件進行深度挖掘,持續性推進新聞的跟蹤、深度報道。自媒體是一種熱度較高的新媒體,這些自媒體賬號均聚集了大量的粉絲,具有較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應充分認知到本地社群在公眾心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新聞輿情引導與治理中的優越性,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本地社群的聯系,讓他們充當新聞信息監測的眼睛、新聞信息傳播的牽引。同時,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度挖掘的同時,要注重對其他媒體平臺的聯合宣傳與傳播,如聯合網站、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平臺,形成全覆蓋、大規模融媒體聯動的現象級傳播。
三、結語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新聞傳播方式和媒體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融媒體時代給新聞記者帶來了諸多機遇和挑戰,新聞記者應與時俱進,適應媒體融合帶來的變化,始終堅守新聞工作者的崗位職責,承擔起使命,以初心照亮遠方,勤奮學習、勤奮思考、勤奮寫作,做好團隊協作,深耕報道領域,講好地方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王超,劉波濤.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分析[J].記者觀察,2021(30):41-43.
[2] 黃佳.融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先進典型人物的電視報道——以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為例[J].記者觀察,2021(30): 80-82.
[3] 陳昆.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3):149-151.
[4] 努爾夏提·艾尼娃爾.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轉型研究[J].采寫編,2021(6):80-81.
[5] 尹煒,潘笛.淺論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1(11):116-117.
[6] 胡莎莎.淺析融媒體時代地市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創新之路——以莆田市廣播電視臺為例[J].東南傳播,2021(5): 130-131.
[7] 董紅艷.融媒體時代區級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轉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211-212.
[8] 楊棟梁.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討論[J].記者觀察,2019(35):44.
[9] 串珠.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探討[J].科技傳播,2019,11(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