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電視節目效果的最終呈現者,是節目的核心與靈魂。2021年《朗讀者》第三季開播,開場訪談“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嗎”登上熱搜,相關話題閱讀量超2000萬。本文就《朗讀者》第三季為例,以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作為切口,探析文化訪談類節目的主持藝術,以期為主持藝術創作提供有益經驗。
關鍵詞:《朗讀者》第三季;董卿;主持藝術;文化訪談
2017年《朗讀者》第一季開播以來,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五個春秋,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快”綜藝時代,《朗讀者》突出重圍,打破了文化訪談類節目難以續訂的僵局,除節目本身的人文厚度之外,與主持人董卿嫻熟的主持藝術密不可分。主持人作為節目效果的最終呈現者,是節目風格最鮮明的體現,董卿身兼節目主持人、制片人、導演等數職,其個人風格更是與《朗讀者》節目定位水乳交融,呈現出一種“初發芙蓉”的清雅脫俗之感。綜觀當下綜藝類節目,真人秀、偶像養成、生活體驗類層出不窮,在形式、內容上各具特色,但不難發現主持人角色邊緣化,有的甚至直接以畫外音和幕后導演的方式代替,而在文化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以文化人、以美感人的獨特身份地位不可替代,是名副其實的主持人節目。《朗讀者》《十三邀》《圓桌派》等新型文化訪談類節目的爆紅也同樣印證著文化類節目并非就“冷”。本文以《朗讀者》第三季為例,對董卿的主持藝術進行探索,力圖闡明一些文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主持創作的有益借鑒與案例。
一、《朗讀者》節目的歷史梳理
從2017年到2022年,獨特的節目形式與精準的節目定位是《朗讀者》經久不衰的原因。節目通過“訪談+朗讀+詮釋”的獨特形式為觀眾描繪了一張張鮮活的中國面孔,又通過“人文關懷+價值引領”的準確定位進一步擴大節目的受眾面,得以實現開播第一季豆瓣9.5分的高分。《朗讀者》第三季相較于前兩季“主題詞”的落點,改變方式,轉變為“每期一問”,從更開放的命題方式、更具人際傳播特點的提問出發,邀請嘉賓與觀眾探尋美與人生,在嘉賓的現身說法與文本的細膩朗讀中深切感受人性的光輝。
綜觀當下學界對《朗讀者》的研究,可以提取出幾個關鍵詞:“傳播創新”“媒體融合”“文本再造”“主持人素質”等,大多是從跨學科角度出發,詮釋分析展望《朗讀者》的節目意義。愛奇藝創始人兼CEO龔宇評價《朗讀者》厚積薄發、守正出奇;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裁潘凱雄評價《朗讀者》蘊含著一種浸潤靈魂的力量。從學界業界的熱潮中可見《朗讀者》的成功。
一個好的文化類訪談節目離不開一個好的主持人,想要探討主持藝術,必定繞不開任何一個藝術門類“獨特性”的問題,筆者從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入手分析與闡釋董卿在《朗讀者》中的主持藝術。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認為對話的本質在于:“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這是一種主張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意識,它認為孤立的個人和事物毫無價值,只有在不斷發展的對話中,在同異己的人和事物的交往關聯中才能形成并完善自身的一切[1]。
概括地說,“對話理論”認為生活的本質是對話、思想的本質是對話、語言的本質是對話、藝術的本質是對話,人們通過對話來探討自身存在的本質與方式。對話得以存在,包含以下三個因素:對話發起的主體、介質、對話的對象。反觀主持藝術可以進行以下詮釋:對話發起的主體(主持人)、介質(溝通訪談藝術、演播空間處理)、對話的對象(訪談嘉賓、現場觀眾、大小屏前用戶)。對于董卿在《朗讀者》中所呈現的主持藝術,筆者將按照以上邏輯在下文進行分析。
二、《朗讀者》節目中主持藝術的創作分析
(一)獨特的主持人格修養——文化訪談節目魅力的源泉
主持人作為對話的發起者,駕馭調控著對話過程的始終,其素質與魅力吸引對話對象加入對話關系,是電視節目最具記憶點的符號。吳洪林老師在《主持藝術》一書中曾述:主持人首先要主持好自己,觀眾在看節目的同時也在看主持人的生命體驗與人格魅力[2]。可見主持人素質的重要性。解析其主持人素質可從個性語言、職業素養、氣質風度三方面入手。
1.個性語言
主持人是談話的高手,是提問的專家,個性的語言表達是主持人格魅力的構成要素,在對董卿的訪談中所說的“《朗讀者》是讓現代的人來還經典的魂”,在第二期開場語中“一份愛可以持續多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生一世的約定,還可以更久嗎?是的,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那是對理想之愛……”等,可以看出其文學化詩意化的語言特點,三變兩合的口語語體,在樸實無華的敘述談話中引經據典、吟詠詩詞,透過董卿的語言,能看見思考、看見真性情、看見美。
2.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獨特的主持人格風格的另一構成要素,可分為思維素養與人文素養。以《朗讀者》第三季為例,從策劃、立意、構思,都充滿董卿對生命體驗的動情表達和對世界深刻的思考與理性思辨。在采訪國家工程院院士楊元喜時,嘉賓幾度哽咽,但董卿沒有任何語言和評價,而是動情地用表情語言與嘉賓交流,眼神里滿是真誠與真摯,形成無聲的情感共鳴,見得董卿深厚的人文素養。
3.氣質風度
《朗讀者》第三季第一期,董卿身著黑色的休閑禮服,耳戴方形貝母耳環,簡潔優雅的顏色形狀搭配在視覺上給人以休閑舒適但又不失莊重的初印象,再加以不規則空間內水光瀲滟的投射,外部環境與穿著搭配相得益彰。而當董卿問出:“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嗎?”神態嚴肅認真,眼神先散向四方,再聚焦投向嘉賓,可見提問得走心、入情。所以從外在的風度與內在的氣質,都見微知著——在“初發芙蓉”的淡雅之感外,還多了一些理性深邃的抽離之光。
(二)嫻熟的溝通訪談藝術——文化訪談節目出智出彩的核心
溝通訪談的物質載體言語,作為對話關系的介質,是主持人傳情達意的主要手段,也是吸引對象持續參與對話的魅力所在,其中包括口頭言語與表情言語。在主持藝術中表現為溝通訪談藝術,豐富厚實的言語不斷維系著對話關系的發展。
1.話輪中的議論評點技巧
在《朗讀者》第三季第二期“你會愛TA很久嗎”的開場對談,賴聲川坦言他很慶幸自己與太太一直很長久,互相陪伴成長,董卿順承情緒脈絡,運用攏收一句的議法:“的確,只有當你自己日臻完善的時候,你才擁有了可以去長久愛的能力...笛卡爾說愛會影響你的脈搏和胃口。”在接送嘉賓言語時,運用語氣強烈的肯定詞感性順承嘉賓情緒,又對其所言的“陪伴”進行論理般詮釋補充,輔以適當的思考性停頓,最終以詩意化的一句點評結束話輪,節奏舒適。下一段賴聲川話鋒一轉,說自己對戲劇事業癡迷到“病”的程度,將“TA”的含義延伸到對事業上的愛,董卿運用轉述一言的議法:“但是做一件很會的事情,讓更多人得到快樂,不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嗎?”看似提問卻又是自問,巧妙地將話輪又匯入到主題中,引導賴聲川說出“利益更多人”的核心觀點。
訪談中,董卿運用兩種議法拓展“TA”的內涵外延,深化主題,在吳洪林老師《主持藝術》有著更精練的闡釋,論點有三種議法:宕開一筆、轉述一言、攏收一句[3],董卿在談話中嫻熟地運用了攏收一句與轉述一言的談話技巧,一則直感地概括出一句精練的理念性語言,作為升華,一則借用話題或嘉賓的話語引導進入下一層次的訪談。
2.談話場的駕馭藝術
在與農業學家茹振剛、原連莊夫婦訪談中,體現出董卿對于談話場的嫻熟駕馭。吳郁老師在《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定義談話場:談話節目是由話題、主持人、嘉賓、觀眾共同構成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呈現的特殊的“談話場”,談話場的駕馭藝術主要包括談話場氛圍營造、進入話題的方式、話輪子的銜接轉換,結尾方式等[4]。這一段訪談是節目中少見的三人對談,但是在談話場氛圍的營造上真誠又活潑,呈現“真誠平等”與“風趣橫生”的兩大特點。
巧妙利用道具,提出訪談第一問。董卿利用道具小麥打開話匣子:“一進來我就看見茹老師身旁的小麥。”進而發出跟蹤話論:“這是小麥的不同品種嗎?”在嘉賓思考中,及時補充信息,調動起嘉賓的積極性與表達欲,嘉賓隨后展示小麥,董卿進行畫面補充:“噢,這個更壯實了。”董卿在對話中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精準把握對節目內容主觀已知之外主觀未知的興奮感,利用開場第一問,營造真誠平等的訪談場氛圍。
巧用特殊句式,活躍訪談氛圍。茹振剛埋怨似的開玩笑說自己夫人天天把女兒帶到白菜地里玩,女兒都快成白菜了,董卿反句:“你怎么不把她帶到小麥地里面去呢?”夫婦倆異口同聲回答:“遠啊!”全場大笑。董卿巧用反問句詼諧回應,語言莊諧并用,取得意料之外的喜劇效果,生動展現夫妻之間的生活情趣,營造風趣橫生的談話場氛圍。
接住話茬,因勢利導,推動話輪發展。茹振鋼夫婦一唱一和介紹小麥矮抗58,一個捧哏一個逗哏,但原連莊突然接錯,茹振鋼直言糾正,原連莊不好意思地自嘲:“我還是不專業。”董卿接住話茬:“您有自己的專業領域啊,咱們能不能說說原老師的專業?”話輪的銜接中,董卿接住話茬,因勢利導,轉向對于原連莊白菜科研工作的關注,引導訪談進入下一層次的話輪,思路清晰,節奏輕快。
提示“對立”,加溫催化,推動話輪發展[5]。周迅剛出道就紅遍大江南北,直言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如此冷靜,隨后董卿提示自我與名利的對立:“《如果愛》那部電影后,你一下子拿了七部大獎,我覺得你好像不為名利所累。”周迅談到在飾演屠呦呦時,“發現了一些共同的性格特點,對別的事情……”董卿立即跟蹤發問:“關心的很少,對嗎?就和你一樣,除了你的表演領域,其余的你也關注得很少。”(提示自我與環境的對立)這兩段話輪銜接中,董卿提示“對立”,加溫催化,通過提示周迅自我與環境與名利的對立,引導討論深入集中,揭示人物內心。
(三)靈動的演播空間處理——文化訪談節目鮮活生動的核心
作為對話訪談行動場的演播空間是對話關系中另一介質,同樣維系著對話關系全過程,其中包括演播空間的締造、演播空間內運動兩部分,靈動豐富的演播空間處理給對話對象帶來同步感與臨場感。
1.演播空間締造
縱觀《朗讀者》第三季前兩期的開場對談,第一期對話作家王蒙,演播空間締造成為一個類似于“湖心島”的模擬空間,水面的波光瀲滟不斷地投射在頂部與四周,充滿了流動與規則的矛盾與張力,流水與原木的組合搭配對應著“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營造神秘、靜謐、神圣的談話氛圍,在這樣的演播空間締造下,董卿選擇了對談式的訪談形式來討論話題“我們真的可以改變世界嗎”,專注深入又富有滲透感。合適的演播空間締造對應適宜的訪談形式選擇,這就彰顯著主持人演播空間選擇能力。第二期對話戲劇導演賴聲川,演播空間締造成充滿著記憶感、年代感的工廠里,地面潮濕的水凼、積水,陽光透過茶色、灰色、透明的玻璃漫散下來,漸漸變暗,營造出一種時間凝固的幻覺,訪談座椅設置在窗戶的斜前方,在光與影的流動中,董卿在選擇了“漫步式+對談式”的訪談形式,漫步走入演播空間,通過鏡頭轉換自然切入對談,頗有生活的煙火氣與情趣,為節目全程定調。
2.演播空間運動
演播空間運動所需的主持表現力,吳洪林老師在《主持藝術》闡釋如下:感覺鏡頭的表現能力,縱橫運動的表現能力,感覺鏡頭的表現能力細分為景別感、對象感、走動感等,縱橫鏡頭的表現能力細分平面走動感與縱深走動感[6]。
董卿從訪談客廳中走出,在客廳門前短暫站定,微笑示意全場觀眾,輕步進入大舞臺中央,片刻停頓,依次對左、中、右的觀眾點頭問好。開場白結束后,對觀眾又是一次微笑示意,轉身稍快步伐走回訪談客廳,入門前三步伸手與嘉賓問好。就縱橫能力表現方面,董卿的上下場體現了其縱深運動的表現能力,勻速的步伐,雙手自然帶動,頭適時微含抬起,有節奏的縱深走動感擴大畫面空間。就鏡頭表現能力方面,縱深運動搭配正攝推、拉鏡頭,董卿在流動的視覺呈現中精準把握景別感,體現為對“表情微相”的控制,結合有節奏的走動感,體現為3次肢體“停頓”作為節奏調控點與優雅的體態語。
在介紹演奏嘉賓郎朗時,董卿手臂略高于肩,跟隨節奏揮向舞臺一側的鋼琴家,對著郎朗微笑點頭示意,身形舒展微側,動作干凈利落,體態語言瀟灑自如。此例體現景別感與對象感的綜合運用。鏡頭巧妙運用了正反打的技巧,但并未與董卿動作同步,稍有延遲,在縫隙間董卿運用了“借視線”的技巧——即使嘉賓不在畫面中,董卿也相應地調整面孔與視線方向,給予其表情反饋,將對象感貫穿始終。主持藝術是溫馨的家庭藝術,更是視聽的藝術,沒有視覺上的張力,也就失去其靈活生動,演播空間處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鮮明的用戶中心意識——文化訪談節目深入人心的基礎
對話對象是對話關系的終端,是維系對話關系流動的積極因素,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對話關系的質量。在節目中,訪談嘉賓與現場觀眾為主持人直接對話對象,網絡用戶為間接對話對象。《朗讀者》第三季創新傳播模式,著力針對網絡用戶進行傳播,因此此段著重分析間接對話對象。
1.以用戶為中心的傳播內容
文化訪談類節目之所以給人以“冷”的印象,總結下來有兩點,第一是受眾范圍窄;第二是話題傳播力弱,相對于視覺刺激度高的綜藝娛樂類節目如真人秀、競技挑戰之類的而言,其要求用戶全身心參與,積極調動感受與思考,帶給人多樣化的情緒感受。針對以上兩點原因,《朗讀者》第三季在傳播內容方面即訪談對象的選擇與朗讀文本的選擇上有一番講究,首先訪談對象的選擇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的趨勢[7],有素人、明星、業界泰斗、藝術家或是各領域的大咖,一方面利用嘉賓自身的社會知名度形成一定的節目吸引力;另一方面大膽邀請素人嘉賓,發掘他們身上的故事,進而深化出嘉賓品質,更能使普通人感同身受,形成有效的情感共鳴,發現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在文本的選擇上主要是以大眾熟知的經典文學為主,輔以其他多樣化的文學題材,董卿也曾經在訪談中提道,節目中朗讀所選擇的文本大多是中學水平,能夠使更多的人感同身受,從而使節目廣泛傳播,如經典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小王子》等老少咸宜的文本內容。
2.以用戶為中心的傳播渠道
《朗讀者》第三季創新整合多方面傳播渠道,建構跨平臺融合+線上線下聯合的立體傳播矩陣。節目融合了權威傳統媒體如央視綜合頻道、用戶自制新媒體頻道、長視頻平臺、短視頻平臺等。此外,整合“兩微一端”互動聯通,在微博發起以“#朗讀者第三季”“#董卿與周迅同框!”等話題形式邀請用戶傳播,形成了線上傳播的良好互動格局。而在第三季開播伊始,舉行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平方米朗讀亭”新媒體直播活動,董卿與全國各地的朗讀者線下實地互動,過程制成先導片與特別節目,作為主持人的董卿走出演播室,來到室外與用戶進行面對面交流,為對話關系的健康發展注入積極因子,通過主持人優秀的面對面人際傳播能力,以強大的“親和力”將用戶邀請到《朗讀者》第三季的朗讀氛圍之中,打造點對點、點成面、面帶面的局部—整體傳播模式。當下新媒體的傳播鏈條由“引發興趣—觀看”轉變為“觀看—互動—二次傳播”,第三季“一平米朗讀亭”的加入,主持人演播室外互動等創新舉措優化傳播渠道與方式,讓節目深入人心。
三、《朗讀者》中主持藝術的有益啟示
(一)注重演播空間處理能力的訓練
電影藝術有其“場面調度”、戲劇藝術有其“場面調度”,主持藝術也應當有自己的“場面調度”,狹義上則是指演播空間的處理能力,不少主持人缺少對于演播時空的選擇能力,缺少演播空間內運動能力,缺少鏡頭前的表現能力,顯得生澀僵硬,究其原因是在主持意識上還不夠重視,在主持實踐上還不夠多,對于主持人整體形象塑造還不夠深入。主持藝術是一門視聽藝術,這就要求主持人在關注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化內涵外,注重對演播空間處理,時刻關注自身形象氣質,體態語言是否與節目風格相協調,演播空間內對象感、走動感、景別感等鏡頭前處理是否合適,打造視覺與聽覺有機統一的完美作品。
(二)夯實文學藝術基礎,提升自身素質
在董卿與戲劇家賴聲川的對談中,以笛卡爾之言升華總結,在與中國最后的女先生葉嘉瑩對談時,對中國詩詞歌賦喜愛之情溢于言表,談吐中信手拈來,不僅使嘉賓信服,也使觀眾心服。董卿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使她與嘉賓交流更流暢,讓節目內涵更厚重,達成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陸錫初老師在《節目主持人導論》一書中談道:高雅的藝術修養,良好的語言藝術修養是主持人素質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8]。在實踐中,一部分主持人與嘉賓交流尷尬冷場,泛泛而談,只得按照既定的模板流于形式,失去了訪談當中即興出彩的閃光點。究其原因是缺乏一定的文學藝術等知識基礎,無法調動自身充盈的知識庫與嘉賓交流。若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學習,提升自己“廣義備稿”的意識與能力,則會有極大改善,這是務虛層面。若多參加畫展、音樂會等相關藝術活動,提升自己的審美修養,多多走入科學館、科技館,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務實層面下一些苦功夫,做一個有心人,亦是有效提升途徑。
(三)注重人文關懷與價值引領
董卿每到動情處,都會鼻子一紅,潸然淚下,其非同尋常的共情能力與識人解事的生活閱歷可見一斑,其側面反映出主持人的重要的人文關懷素養。節目時常邀請那些默默無聞卻有著傳奇故事的“素人”或泰斗作為嘉賓,突出他們身上極具感染力與興奮點的品質品格,著力刻畫嘉賓人物畫像,如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內地詩人余秀華等,用情用力地講好了那些平凡中國人身上不平凡的中國故事,給人以崇高的價值引領。但面對嘉賓分享,一些主持人內心感受強烈,但表現冷淡,走心不走形;一些主持人內心毫無感受,但表現熱情,走形不走心,都步入了訪談節目中的誤區。優秀的主持人應當達到內在共情力與外在表現力的和諧統一,不僅讓嘉賓感受其人文關懷的素養,并且熟練運用議論評點技巧,提煉內容,突出價值引領,這應該是所有文化訪談類主持人所追求的目標。
四、結語
像《朗讀者》這樣的新型文化節目,不追求綜藝節目中的“快”與“消費屬性”,以慢下來聊文化的形式給觀眾呈現更加充實的節目內容,在眾多綜藝節目中獨領風騷,形成一股甘甜、清冽的文化之泉。當下的文化談話類節目熱,也對主持人的主持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如何在技巧層面之外提升到審美的境界?如何在視聽呈現基礎之上做到感性美與理性真的結合?這是抽象的觀念層面的疑問,如何有效駕馭一個談話場?如何合適地對應演播時空與話語形式?這是具體的實操層面的疑問,只有用觀念指導實踐,用實踐完善觀念,加以不斷的質疑與反思,才能探索出個性化的主持之道。筆者從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入手,探析了董卿的主持藝術在節目中的呈現,希望其中的理論引用、案例分析、實操建議有所裨益,為文化訪談類節目主持藝術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譚博億.論巴赫金的對話理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5:3-5.
[2] 吳洪林.主持藝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5:34.
[3] 同[2]:233-238.
[4] 吳郁.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339.
[5] 同[4]:349.
[6] 同[2]:320-334.
[7] 陸錫初.節目主持人導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299-302.
[8] 杜治平,黃鑫濤.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傳播策略分析——以《朗讀者》為例[J].出版廣角,2020(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