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傳統紙媒遇到諸多發展困境,不斷探尋“突圍之路”;教育“雙減”背景下,素質教育成為第一要務,“第二課堂”備受關注。而作為“新聞+教育”的成功實踐和重要載體,小記者團隊肩負著媒體轉型、教育改革的雙重任務,也成為新聞參與教育的最有效切入點。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以下簡稱嘉報集團)旗下的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自1999年成立以來,經歷了22個年頭,小記者數量從最初的2000余名發展到目前的5萬多名,在不斷創新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條擁抱媒體融合、助力素質教育的特色化發展之路。
分與合:三方聯動打造大平臺
在小記者運營團隊成立之初,《南湖晚報》與嘉興市教育部門分屬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二者的關系僅僅停留在教育新聞采寫與發布階段,相較其他行業并無太大差異。
隨著小記者群體的迅速壯大,《南湖晚報》認識到,要讓報紙真正走進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生活,成為他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必須讓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家長們都參與進來,形成一個有效的、多方共贏的組織網絡。在此背景下,《南湖晚報》牽頭成立了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教育局、嘉報集團均為協會的會長單位,三方聯動形成合力,共同助推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做大做強。在三方共同努力和推動下,《南湖晚報》的小記者數量從最初的2000名增長到5.4萬名(2020年),當年直接帶動《南湖晚報》發行5.4萬份,占晚報全部發行量的61%。
三方聯動的合作模式,也帶動了小記者協會組織網絡的構建。在嘉興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嘉報集團的合力推動下,市屬的五縣兩區均成立了小記者分會,并在各學校建立了小記者工作站,每個工作站聘請1至2名輔導員老師。如此一來,一個由市級協會、七個縣(市、區)分會、300多個學校工作站組成的小記者組織網絡形成了,并在每年的小記者招募季發揮著巨大的組織推動作用,從而帶動了小記者數量實現穩步提升。
時與勢:從1到N的媒體實踐
與全國多家都市報一樣,在小記者協會成立之初,《南湖晚報》便成立了成長周刊部,并專門安排相應的新聞、作文版面,讓“大記者”“大編輯”為協會小記者服務,帶領小記者采寫新聞、編發小記者的新聞稿件、心得體會和優秀作文。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的平臺——《成長周刊》因其獨特的創新意識和影響力,成為小記者們學習采編知識、展示自我風采、交流作文作品的重要載體,并逐漸成為《南湖晚報》的品牌欄目。
融媒體時代,倒逼傳統媒體的新聞“供給側改革”,小記者平臺亦是如此。為此,《南湖晚報》緊跟媒體融合發展步伐,由過去傳統的單一紙媒平臺發展成為全媒體平臺。2010年,《南湖晚報》在紙媒端推出小記者“互動空間”的基礎上,隨后在嘉興在線新聞網站推出了《成長周刊》網絡版——《成長天空》,給全市小記者營造了一個更加開放的發稿平臺。而隨著小記者互動空間——《成長聊吧》的推出,一個由記者編輯、輔導老師、教育專家擔任版主,專門為小記者答疑解惑的論壇誕生,并逐漸成為頗具特色的小記者互動交流平臺。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媒體平臺又由PC端延伸至移動端,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也及時調整航向,及時推出為小記者服務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南湖晚報小記者”,方便與小記者、家長的互動交流。在“南湖晚報小記者”微信公眾號推出后,小記者的優秀作文、參與采寫的校園新聞、參與活動的新聞報道,均由小記者親自參與并在微信公眾號上得以精彩呈現,小記者在提升傳統新聞采編校業務的同時,業務技能也在向互聯網端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端延伸。
2019年9月,嘉報集團媒體融合奏響新篇章——“讀嘉”新聞客戶端全新上線,迅速成為嘉興市新媒體的引領者。與“讀嘉”新聞客戶端同時上線的,還有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的新聞客戶端——“紅船少年”讀嘉號。“紅船少年”讀嘉號涵蓋了校園秀、校長說、小記者活動、短視頻、直播間等子欄目,是一個集新聞報道、作文展示、活動策劃、視頻制作、網絡直播等元素于一體的大平臺,小記者的融媒體實踐在這里起步。
減與加:積極開辟“第二課堂”
在教育“雙減”的背景下,素質教育指引著中小學生的成長路線,這也要求教育部門、中小學校、家長及媒體共同推動作業課業“減負”、素質教育“加碼”。而作為媒體參與教育,擴大品牌影響力的有效抓手,小記者工作一直是素質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也是開展“五育教育”的優秀平臺。
20余年來,《南湖晚報》的《成長周刊》(現更名為《紅船少年》)一直是小記者成長的搖籃和陣地,小記者作品的發表、活動的呈現、學校新聞的報道、教育人物的感人事跡……《成長周刊》為小記者的成長搭建平臺,也見證著嘉興市中小學教育的蓬勃發展。
此外,作為小記者工作的重要一環,豐富多彩的小記者活動為小記者提供了一個走出校門看世界的機會,讓廣大中小學生在行走中了解家鄉、觸摸歷史、認知社會,其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深受小記者、家長及老師的認同和喜愛。作為“第二課堂”,小記者活動已成為學校教學的有益補充。
緊跟中心、服務大局。2021年5月至12月,《南湖晚報》聯合嘉興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共青團嘉興市委等八部門,共同組織開展了嘉興市中小學生“學百年黨史,做紅船好少年”活動,在紅船起航地嘉興掀起了青少年追尋紅色記憶,學習英烈事跡,感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熱潮。“學百年黨史,做紅船好少年”活動,結合時代特點,緊貼青少年興趣需求,讓內容更生動、形式更多元,貼近性更強,給嘉興市60萬名中小學生帶來“場景式、故事性、任務型和感官化”的黨史學習教育新體驗,為新時代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開辟了一個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樣本。
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近三年來,《南湖晚報》與市科協組建了嘉興市科學小記者團,每月一個科普主題,讓小記者們通過場景化、實操作,感受科技魅力、學習科學原理。此外,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還開展了一系列的職業體驗活動,如小小放映員、小小導游、小小美食家、小小檢察官、小小消防員、小小醫生、小小警察……通過職業體驗,小記者們對各種職業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實踐在職業、成長在社會,小記者和家長對職業體驗給予了滿心的期待和極大的贊譽。這些活動的開展,助力了小記者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培養能力,不失為“雙減”背景下的一個美好選擇。
嘉興市教育部門的負責人這樣評價:小記者工作已成為全市青少年素質教育的一大亮點和重要推動力。小記者工作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切實做到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了中小學生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開闊了視野、提高了素質,成為小記者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舞臺。
危與機:數字化改革勢在必行
小記者團隊的運作,擴大了《南湖晚報》的發行量,提升了晚報的品牌影響力,也推動了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
數據顯示,2020年度,小記者給《南湖晚報》帶來的發行量是5.4萬份,全國第一,占發行量的61%;2021年度,小記者帶來的發行量為4.6萬份,全國第一,占發行量的59%。小記者工作的開展不僅為《南湖晚報》培養了潛在的讀者群,也提高了進家入戶的速度,使發行結構得到了極大改善,影響也迅速擴大。就推動素質教育而言,近三年來,每年南湖晚報小記者協會組織科普、文化、研學、體驗類活動近千場,讓5萬多名小記者走出校門,開拓了視野、增長了知識。
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小記者人數眾多,規模龐大,運行中還存在過度依賴教育部門支持、活動參與率低、服務覆蓋率不足、存在安全隱患等一系列問題。為此,《南湖晚報》計劃借助媒體融合,推動小記者團隊運營的數字化改革,進而打造小記者生態系統。
融媒體時代,實現線上虛擬世界與線下現實世界融合與對接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成為熱門。就小記者團隊運營工作而言,建立小記者動態數據庫——積累小記者資源——對小記者進行數據分析——加大小記者數據化運營——關注小記者長尾效應,成為解決小記者團隊運營工作當前和未來的關鍵所在。
2021年,嘉報集團推出了媒體融合三年行動計劃,給小記者團隊數據化運營、打造小記者生態系統提供了技術和內容的支撐。目前,隨著相關數字化功能的逐漸完善,小記者收費系統、小記者數據錄入系統、小記者積分制、小記者稿件庫、小記者成長路線圖、小記者社交屬性、小記者商城系統等概念未來將有望一一得到實現。可以設想一下,小記者線上生態系統運行成熟后,每個小記者的基本信息、參加的活動、發表的文章等,都可以在數字化平臺上隨時查詢;每年小記者招募季時,家長可通過專門的APP,收到招募信息及一鍵續費操作;小記者根據活躍量,在線上有不同積分和不同的等級,為下一步進階成長提升黏性;信息流、人流、資金流、新聞流在小記者平臺上形成人氣流。
小記者,大作為!融媒體時代,我們要利用好媒體融合發展的綜合優勢,帶領小記者認識融媒體、走進融媒體、參與融媒體,為小記者搭建更多特色化、個性化的融媒體平臺。如此,我們必能在新聞參與教育的大道上越走越順。
小記者,大舞臺!素質教育時代,我們要利用好小記者活動“第二課堂”,給青少年打開一扇體驗生活、了解社會的窗戶,為他們提供更多社會實踐的載體。如此,我們必能蹚出一條“新聞+教育”的最優路徑。
《南湖晚報》副總編丁輝
《新聞文化建設》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