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社交媒體平臺給網絡謠言提供了傳播翅膀,使網絡謠言可以病毒式放射性傳播。其中,微博和微信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體,但是由于兩個平臺的獨特屬性,它們在謠言的傳播和辟謠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針對同一個反復出現的謠言,其辟謠的特點和方式都各不相同。本文試圖以“酒精消毒爆炸”謠言為例,通過對微博和微信中的典型謠言文本進行實證分析,分析謠言的特點,以及兩個平臺在辟謠的方式和主體,以期提供新的辟謠思路。
關鍵詞:謠言;社交媒體;辟謠;酒精消毒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健康傳播視野下的醫患關系報道研究”(項目編號:Z2021022)和“后疫情時期社交媒體中的武漢城市形象呈現與建構”(項目編號:Z2022015)研究成果;成果受到武漢學院科研創新團隊建設計劃項目資助(“新媒體產品運營創新團隊”團隊,項目編號:KYT202001)。
謠言是一種以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于酒精消毒起火爆炸事故的謠言不絕于耳,大部分都是民眾根據其他地區的謠言模仿而形成,雖然相關媒體、政府機構對此進行了辟謠,但是時至今日,它們的謠言模板還在不斷地被其他人引用。這類謠言可能間歇性地出現在同一地區,也可能通過民眾的模仿和學習等形成跨地區的相類似的謠言。[2]
微博和微信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體平臺,微博是一種社會化信息網絡,屬于強媒體、弱關系化平臺,而微信則是社會化關系網絡,屬于強關系弱媒體化平臺。[3]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兩個平臺在謠言的傳播和辟謠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針對同一個反復出現的謠言,其辟謠的特點和方式都各不相同。
一、研究樣本選取說明
本文僅針對“酒精消毒起火爆炸”事件謠言,為保證其全面性,設置時間段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16日,以“酒精和爆炸”“酒精和火災”“酒精和起火”作為并列關鍵詞在社交平臺中進行抓取數據,在所得數據中,加上“辟謠”作為關鍵詞,并采用標題匹配的方式進行進一步篩選,共抓取到28929條微博平臺數據,158910條微信平臺數據。經過數據清洗和篩選,總共得到1480份有效樣本,并對此進行分析。
二、反復謠言的特點
謠言心理的研究先驅奧爾波特與波斯特曼提出著名的謠言傳播公式,即將“謠言的強度和流布量”設定為R,謠言的重要度設定為I(Importance),謠言的“暖昧度”設定為A(Ambiguity)。三者的關系以公式表示為:R(流量、強度)=I(重要度)×A(暖昧度)。奧爾波特認為,事件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二者缺一不可,重要性和含糊性之間的關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因為二者之間有一個零,就沒有流言了。[4]這個公式也說明,當信息本身處于模糊狀態時,信息與我們的個人利益關聯度越大,越容易導致謠言的傳播。此外,如果辟謠內容不夠堅定,事件無法被透徹揭穿,以此為藍本的謠言就會反復出現。
根據所獲取的樣本可以發現,此謠言的傳播過程有四個周期,每個周期持續5天左右,在第一或第二天達到頂峰,隨著辟謠信息的發布,謠言逐漸回落,平息兩天左右,謠言又再次反復。最早關于“酒精消毒爆炸”的謠言是來自2020年1月30日山東煙臺萊陽,當天下午,認證為煙臺消防的博主在微博中辟謠,此火災由電氣故障引發,與酒精消毒無關。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即便每天都會辟謠信息,但幾乎每天都有類似的謠言在全國范圍內反復出現。
通過對這些謠言進行內容分析,在信息呈現形式上,皆采用文字加視頻的形式。對其進行詞頻分析發現,除了地區不一樣,文字內容高度相似,“酒精”“消毒”“做飯”“空調”和“起火”為排名前五的高頻詞匯。并且,2020年2月3日之前的謠言中所傳播的視頻,確有火災事故,只是將其錯傳為與酒精消毒有關,但是2月3日以后的謠言,屬于無中生有型,大部分地區都未曾發生火災,特別是2月8日以后的謠言,從一則“杭州金都花園起火”的謠言開始,全國各地名為金都花園的小區,都被傳有發生與酒精消毒有關的火災,從2月10日起,一則名為“廣州金沙洲恒大綠洲”起火的謠言開始廣泛傳播,至此由“金都花園”的關鍵詞轉為“恒大綠洲”,隨后全國各地的恒大綠洲小區,都謠傳有發生與酒精消毒相關的火災。
通過對視頻素材的分析發現,雖然傳播地各不相同,但是謠言中所用的視頻素材共6個,其中2月3日11時46分武漢市硚口區長風路團結佳興園陽臺雜物起火和2月5日江蘇省鎮江市句容縣門面起火,兩個視頻素材被廣泛傳播。2月3-6日期間,謠言中的視頻皆將武漢2月3日發生的火災作為素材,2月8-13日期間,謠言中的視頻皆將2月5日江蘇省發生的火災作為素材。
三、微博和微信的辟謠特點對比分析
微博和微信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在辟謠方面有其不同的特點和方式,微信以“微信辟謠助手”為代表,綜合利用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功能進行全方位覆蓋式辟謠;微博則設立官方賬號,并形成#微博辟謠#話題,實時辟謠,同時每個月還會整理發布《微博辟謠月度工作報告》。
(一)辟謠信息數量對比
危機管理大師邁克爾·里杰斯特認為,在危機溝通處理上,相關機構必須做到快速說明,及時并且源源不斷地發布信息。通過對樣本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從辟謠信息的數量來看,微博發布辟謠信息的數量比微信多,特別在2月4日、2月8日的“酒精消毒起火爆炸事件”的謠言在全國各地蔓延之際,由于微信自身的發布屬性,微博辟謠的數量遠大于微信。值得注意的是,微博辟謠轉發數量最多的辟謠信息來自于微博官方賬號——“微博辟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每天都會向用戶推送微博辟謠重要匯總信息,這也是微博平臺根據自身的屬性,在辟謠過程中呈現的獨有的特點。
(二)辟謠信息速度對比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辟謠速度從最初的“黃金72小時”到現在“黃金1小時”,以最快的速度消除謠言帶來的影響。行動迅速和反應及時一直都是危機管理的首要原則,從辟謠的速度來看,2020年2月8日的謠言數量最多,達到峰值,但是在辟謠方面,微信平臺在2月8日和2月9日的辟謠文章數量相差無幾,可以看出,在辟謠方面,微信平臺辟謠的速度比較滯后,大部分的辟謠內容都集中在謠言蔓延的第二天。以2月3日武漢發生的火災為例,11時46分發生警情,11時54分明火被撲滅,隨后網絡中謠傳此事因酒精消毒引起,但是經過調查該火災與網傳的酒精消毒無任何關系。根據這一天的研究樣本發現,微博中最早針對此事辟謠的是武漢消防,在事件發生后的4個小時左右對網上的謠言進行了辟謠,隨后環球網、湖北消防等政務號和媒體號都對此進行了辟謠;微信的辟謠速度慢于微博,最早由楚天交通廣播在事后的6個小時左右發出辟謠信息。
(三)辟謠信息來源對比
按閱讀量、轉發量和相似文章數量進行篩選,選取樣本中更具影響力的前100名,根據“清博指數”的分類標準,將其分為政務號、媒體號、個人號和其他類型。其中政務號主要指由黨務機構或者黨政機構官員開通的經過實名制認證的發布政務信息、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加強官民交流、塑造新型政府、加強公共服務等服務的賬號,如“武漢消防”“四川交警”等;媒體號主要指權威媒體在微信和微博平臺開設、運營的賬號,在平臺上完成信息的發布、接收、傳播和反饋,如“環球網”“北京青年報”等;個人號主要指的是經由平臺認證的企業或者個人運營的賬號。通過對比發現,政務賬號在辟謠方面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但是兩個社交媒體略有區別,在微博辟謠信息的來源大部分來自于政務賬號占比70%,以各地方的消防救援支隊官方微博為主,媒體賬號其次,個人賬號較少,僅占10%;微信辟謠源自政務賬號,占比48%,以各地消防支隊和公安局為主,個人微信公眾號辟謠占28%,媒體賬號次之。
(四)辟謠信息文本分析
通過對研究樣本進行文本分析,發現兩個社交媒體平臺在辟謠信息上仍有些許不同,雖然都是以文本信息為主,但是微信的辟謠信息,以圖文等多媒體形式呈現,除了對謠言信息進行針對性的辟謠外,也會有普及基本的常識和知識,如2020年2月7-9日期間,江西省各微信公眾號都刊發了《辟謠!酒精遇上煙頭會造成火災?實驗告訴你》的文章,圖文并茂地普及了酒精在什么情況下會有燃點,日常家里的酒精消毒發生火災的概率;微博則多以綜述形式呈現,如關于#微博辟謠#的話題或者純文字形式來進行辟謠,文字較為簡短,且內容較為單一。
四、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微博和微信兩個社交媒體平臺在謠言的傳播和辟謠方式等方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在互聯網的時代下,雖然兩個社交媒體平臺在辟謠過程中都有不錯的表現,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辟謠內容以文字信息為主,缺乏視覺刺激
“有圖有真相”一直以來都是人們信奉的“真理”,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謠言的肆意傳播也讓這句話蒙上了陰影。視頻剪輯技術的不斷普及,圖片和視頻類型的謠言越來越多,而造謠者的成本越來越低,通過一些移花接木的方式,把異地事件配上本地地點,造謠成本地事件,進而在自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引起不明真相的群眾恐慌。從研究的樣本中不難發現,90%以上的謠言都是圖片和視頻形式,視覺上的沖擊力讓網民對謠言深信不疑。盡管各地并未發生火災,但是很多群眾依舊根據“有圖有真相”的慣性思維,將其認定為事實并且隨手轉發。但是反觀辟謠信息,80%以上都是采用純文字的形式,或者簡單貼出一則公告,文字信息較多,缺乏視覺刺激,民眾對于這類的信息接受程度不高,停留時間較短,隨著新媒體算法的推薦機制日益成熟,導致很多民眾依舊無法收到辟謠信息,傳播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辟謠信息缺乏科普性內容
辟謠信息除了簡單的公告信息之外,還應該為民眾普及知識,因為對于民眾而言,除了想知道這件事真假與否,還想知道怎么做和為什么?如果這件事是假的,那正確的做法是什么?以“酒精消毒爆炸”謠言為例,民眾應該掌握如何正確的利用酒精進行消毒,這才是問題的根源,因為如何正確使用酒精是他們的知識盲點,正是這種知識盲點導致了人們的恐慌并且輕信了謠言,不自覺地加入了造謠大軍,成為其中的一員,其實要阻斷謠言的傳播,除了要澄清謠言之外,還應該對其解釋,所以官方的辟謠活動,除了有針對性地進行辟謠,更應該找到民眾的不確定信息或者知識盲點,加以普及,才能避免謠言的反復出現。
(三)辟謠的主體單一
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政務微媒體作為政府的喉舌,除了及時發布官方的權威信息外,在澄清謠言、緩解公眾不安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都應該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截至目前,政務媒體都打造了“兩微一端一抖”的矩陣,利用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通過對研究樣本進行比對,可以發現網絡謠言的傳播往往伴隨著民眾的負面情緒,同時很容易引起社會的不滿,對于反復出現的謠言更是如此。隨著謠言的傳播,很多民眾在不自覺間加入了造謠大軍,并且成為其中的一員,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都處于一種非理性的狀態,這樣就需要媒體進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辟謠,而非僅依靠政務號。但從獲取的樣本中發現,80%的辟謠信息都是來自政務號,特別是其中全國各地消防救援隊的官方機構賬號,并且大部分都是采用一張公告形式,辟謠主體過于單一,導致辟謠效果一般。反觀那些坐擁幾百萬粉絲的大V或者自媒體賬號,在傳播謠言方面很積極,甚至嘩眾取寵、吸人眼球,但是在辟謠的道路上卻鮮少見到他們的身影。
(四)辟謠的速度有待提高
在新媒體時代,每個謠言的接收者都有可能成為謠言的傳播者,所以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去遏制謠言的傳播至關重要。根據人民網輿情檢測室提出“黃金4小時媒體”概念,主要指產生快速輿論傳播的網絡媒體,以微博、QQ群、論壇等為代表,在數小時內,就可能將突發性事件傳播發酵為有著重大輿論影響的事件。所以這更凸顯了辟謠的重要性,如果處理不到位,很有可能引發更大的輿論,發展成重大的公共事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和謠言賽跑,還要和時間賽跑,盡可能快地調查清楚真相,并且公開辟謠。例如,在武漢發生火災后,隨后微博和微信皆有謠言認為此次火災是因酒精消毒引起的,并且配有視頻解說和文字介紹,隨后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瘋狂轉達和傳播,通過對時間節點的梳理,從謠言發生到第一則辟謠信息的發出,微博和微信的辟謠時間為4-6小時。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黃金4小時媒體”顯然不能滿足當代的需求,有不少學者提出“黃金1小時”甚至半小時,這不僅體現了民眾對于真實信息的渴望,也體現了民眾對媒體的要求。
五、結語
謠言自古有之,盡管辟謠信息不斷發布,但謠言反復出現也顯示了辟謠信息的無力感。通過對樣本進行分析,兩個社交媒體平臺在處理和發布辟謠信息中都存在著各自的差異,同時也存在著辟謠信息缺乏視覺刺激、主體單一等諸多問題。
參考文獻:
[1] 胡鈺.大眾傳播效果[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2] 董思文,尉天嬌.新疆艾滋病謠言的反復及其原因分析[J].東南傳播,2012(10):37-39.
[3] 蒲玨伶,郭小安.政府辟謠速度:快與慢的思考[J].電子政務,2014(6):31-37.
[4] 寧雪文.微信謠言的演變與擴散機制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