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日益完善,當下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成為電視新聞發展的重要方向,如何在新媒體時代下逐步適應新的媒體要素發展趨勢,打造電視新聞編輯的新型輿論陣地,成為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發展的重點之一。而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也逐步呈現出非結構化的發展趨勢,碎片化的要素延伸、非線性的敘事表達、非連續化的新聞要素連接等,都成為當今時代新的新聞構成表達。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新聞編輯的非結構化趨勢如何進行改革發展,是電視新聞進行轉型升級、適應新的環境變化的重要考量。本文就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趨勢進行了探究,對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的內涵特征、發展變化、轉換要素提升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剖析,以期能夠給電視新聞編輯提供新的改革發展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
新媒體時代中的電視新聞非結構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新聞編輯內容的非線性化敘事、非結構化參與、非連續化延伸和多樣化的表達,使得電視新聞編輯需要應對日益復雜的新聞環境。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新聞編輯必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認清當下新聞編輯非結構化的內涵特征與發展變化走勢,同時就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編輯要素構建進行全面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使電視新聞編輯在新媒體時代能夠順應發展潮流,進行改革、創新和提高。
一、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的內涵與特征
(一)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的內涵
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指的是在融媒體時代隨著新聞傳播要素的多樣化,新聞傳播模式的線上線下綜合化,新聞傳播理念的非官方化,新聞傳播通道的多平臺化的發展,電視新聞編輯也逐漸適應這種新聞業態的改變,演化出了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和表達邏輯,以有別于傳統化的新聞編輯思路,對新聞要素進行了全面的整合,以此為基準,使電視新聞編輯呈現出非傳統、非嚴肅、非連續、非單一化的表達內涵和表達模式。
(二)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的特征
第一,電視新聞編輯理念的現代化。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最重要的特征是電視新聞編輯理念的更新變化。傳統的電視新聞編輯理念是以官方新聞邏輯線索為編輯宗旨進行新聞的編輯,而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輯更多的是以現代型、親和型和非嚴肅化的新聞編輯思路為重要的編輯理念,達到新聞傳播的親和化、廣度化和互動性。這是電視新聞編輯理念逐步由傳統嚴肅型新聞編輯理念向現代、多元、活潑、互動型新聞傳播理念進行轉型的重要體現,也是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的重要趨勢。電視新聞編輯理念的現代化,使得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輯現實出現了重大轉型,要求電視新聞編輯順應現代化的、創新型的新聞傳播途徑和傳播要素進行累計發展,為電視新聞擴大報道面、增強收視率做好準備。
第二,電視新聞編輯內容的要素碎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的非結構化特征中,呈現出新聞編輯內容的要素碎片化趨勢。要素碎片化是當今時代知識經濟與信息大爆炸共同主導的結果。隨著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持續多元化、信息生產的爆炸性增長及人們的時間的碎片化,使新聞媒體不得不越來越多地生產“短平快”的新聞內容,將新聞鏈條打碎,呈現出碎片化、不完整的傳播鏈條,以更加夸張的用語和標題來吸引人們閱讀。在這種背景下,電視新聞編輯內容要素也必然要求呈現出碎片化特征,以此來提高新聞閱讀覆蓋面。這種社會經濟發展、技術創新和傳播形態的變更,使得電視新聞編輯內容的要素碎片化呈現出越發明顯的趨勢,只有這樣,電視新聞編輯才能抓住讀者的吸引力,提高自身的新聞傳播能力[1]。
第三,電視新聞編輯結構的非連續化。電視新聞編輯結構的非連續化,在新媒體時代下也越來越明顯。所謂新聞編輯的非連續化指的是電視新聞編輯明顯區別于原來的新聞編輯連續化過程,將電視新聞內容剪輯成許多碎片化的要素,進行片段化的新聞編輯,以期能夠爭奪更多用戶的碎片化時間[2]。在這一過程中,電視新聞編輯結構也逐漸擺脫了傳統型新聞敘事連續化、整體化和常態化的特征,逐漸呈現出碎片化、模塊化和非連續化[3]。
第四,電視新聞編輯的參與化。電視新聞編輯人員在新媒體時代下也發生了非結構化的結構變化。一方面,許多電視新聞編輯逐步參與到了整個電視新聞的生產過程中,以親自感知電視新聞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另一方面,電視新聞編輯也擺脫了以往只是新聞要素的拼接縫合者和新聞內容的旁觀者的身份,而不斷地強調從自身出發,將自己融入到電視新聞編輯生產的過程中與新聞生產的一線,以此來扭轉以前傳統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結構化、單一化、非參與化的問題[4]。此外,電視新聞編輯的要素多樣化也日益突出,以短視頻、音頻、有聲書、微信公眾號、流媒體平臺為主要新聞宣發渠道的各類媒介也使單一化的新聞編輯往多樣化演化。
二、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發展的趨勢
(一)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呈現非線性表達趨勢
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也逐漸呈現著編輯內容的非線性表達。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讀者對新聞的碎片化關注,電視新聞編輯在制作新聞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拓取市場化思維,以更多的新聞要素來促使自身的新聞形成爆點,從而盡快達到最大化傳播效果。在這一目標的驅動下,新聞的線性敘事表達能力大幅度下降,由傳統型媒體進行的傳統新聞描述和新聞線索指引發展模式,逐漸被社會新聞要素傳播中人們搜集信息的時間壓縮、信息選擇壓縮化所主動篩選[5]。信息的輸出逐漸向“短平快”的模式發展,對于原先的新聞敘事節奏、新聞敘事完整度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新聞編輯過程不得不面對割裂化的新聞視角、多樣化的新聞要素引進和混亂化的邏輯疊加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尋找自我的定位,重新創新電視新聞編輯表達。這種傾向隨著現代傳播方式多樣化,人們時間碎片化后,逐步成為當今新聞接收的主流,同時也引導著電視新聞編輯逐漸向這種非線性的結構化敘事模式進行轉化。
(二)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呈現模塊融合化發展趨勢
同樣,電視新聞編輯也逐漸呈現出模塊融合化發展的趨勢。傳統電視新聞編輯過程都是以分散化的專業模式進行新聞的分發、制作以及敘事結構的搭建。對于某一個新聞事件的采訪、編輯、宣發過程往往都是按照特定的新聞種類進行不同的頻道分類。進而按照不同的新聞線索類型,實施不同類型的新聞受眾分層傳播。然而,在新媒體時代下,伴隨著人們接收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以及新媒體信息平臺的跨越式發展,許多電視新聞編輯也不得不面對新聞融合發展這一現實環境。而流媒體平臺的精準定位和精準宣發,也使得電視新聞編輯逐漸呈現出不同內容、不同模塊運作向終端一體化發展,向傳播載體平臺化發展,向多矩陣、多復合新聞融媒體發展演化。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輯呈現出強烈的模塊化發展融合趨勢。
(三)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呈現分層受眾傳播趨勢
千人千面的新聞精準化宣發機制,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助推著“信息繭房”的形成,特別是新媒體平臺對新聞宣發的精準畫像和定向推送,使得不同的人群依據不同的興趣愛好,逐漸養成了新聞的接收個性設置,這就使電視新聞編輯也在新聞內容編輯上實施了分層受眾傳播模式,即根據不同類型的受眾,傳播不同類型的新聞編輯內容。例如,針對關心財經新聞的受眾,進行財經電視新聞專業化編輯,對喜歡體育新聞編輯的受眾實施定向體育電視新聞編輯推送。這種電視新聞編輯呈現的分層受眾、定點推送,使電視新聞編輯結構由原來的統一性新聞編輯分發向分層式新聞編輯、分發和傳播進行轉型發展。
(四)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呈現非嚴肅化趨勢
隨著自媒體的快速崛起和新媒體環境的寬松化,當前,我國的自媒體已經成為新聞編輯傳播的重要中介,而自媒體天生的即時化、互動化、非嚴肅性和主動對話模式,極大地拓展了新聞受眾的視野和參與新聞討論的積極性。而電視新聞在編輯過程中借鑒和利用了新媒體的這一優勢,電視新聞的編輯內容也逐漸呈現出活潑化、民生化、非嚴肅性的趨勢,以期能夠充分觸達受眾內心,拉近二者的心理距離,進而提高電視新聞編輯傳播的針對性。
三、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強化的非結構化轉換要素
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的非結構化轉換要素逐漸豐富,其中關于非結構化的人員轉換要素、技術轉換要素、傳播矩陣轉換要素都是電視新聞編輯需要著重考察的內容,也是電視新聞編輯在融媒體環境中進行轉型發展時需要著力強化的關鍵要素。
(一)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人員轉換要素
電視新聞編輯在新媒體時代下的非結構化人員要素轉化,是電視新聞編輯過程中需要著力強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他要求在新聞編輯過程中強化電視新聞編輯人員思維能力,推動編輯人員思維能力的非結構化轉型延伸。特別需要注重的是,電視新聞編輯需要由傳統型電視新聞編輯思想向現代電視新聞編輯思想進行轉型,以非連續化的結構內容、非整體化的結構要素、非標準化的新聞生產流程為基本準則,強化電視新聞編輯的多要素敘事、多線性敘事、多角度敘事、碎片化敘事、風格化敘事。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要堅持非結構化的要素轉換實踐活動。推動在新聞編輯、采集、生產、加工和宣發過程中的新聞簡短性,注重標題創新,以標題吸引眼球,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利用短而小的新聞編輯模式,構造非連續化的新聞要素表達,呈現多樣化的新聞視角傳播。
(二)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技術轉換要素
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也需要強化非結構化的技術轉換。傳統新聞媒體編輯過程,使一部分新聞編輯在新媒體時代應用網絡編輯技術能力不足,使用網絡編輯的方法論滯后,特別是一些新聞編輯在使用編輯軟件、開發應用、廣泛的進行新媒體傳播、宣發等過程時凸顯出能力嚴重不足。這與當下新聞內容的非連續性、非敘事、完整性和碎片化的傳播渠道相結合,嚴重困擾了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編輯實施轉型創新擴大發展的動能。因此,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實施非結構化技術要素轉換,加大使用新型電視新聞編輯軟件、硬件的技術開發能力,不斷聘請專家學者講學授課,汲取相關技術知識;推進新聞編輯人員走出去,向先進學習,向典型學習,向新媒體傳播企業學習,學習他們的編輯技術、運鏡方式和稿件傳播技巧;進一步突出對新聞編輯要素的非結構化技術訓練。在新聞編輯工作中,對于非連續化的新聞事件和完整性的新聞要素,學習怎樣進行非結構化的要素切割、要素打磨和要素傳播。進一步提升新聞內容的非結構化匯總和宣發能力,實施精準的非結構化、定向鏈式拓展,以擴大電視新聞編輯的非結構化技術體系提升。
(三)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傳播矩陣轉換要素
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傳播矩陣的轉換要素,主要是指電視新聞編輯內容,在進行宣發時應該進行廣泛多元的傳播,構造打造傳統型傳播矩陣與新媒體傳播矩陣兩個重要的平臺,實現兩個傳播平臺的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在傳統型新聞宣發傳播矩陣中,著力用好傳統報紙、傳統電視、傳統廣播以及電子報紙等相關載體進行電視新聞的轉載刊發,大力推進新媒體對電視新聞傳播的貢獻,打造新媒體電視新聞傳播矩陣,通過將電視新聞編輯要素重新集合進行新的內容匯,按照社會關注點、受眾熱議點和新聞引爆點的綜合要素來進行新聞內容的判斷,以此來擴大宣發矩陣的應用范圍,以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為主要的傳播載體,大規模構建多樣性強、要素豐富、結構均衡的傳播矩陣。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種非結構化趨勢總體上表現為敘事結構的非線性化、非連續化、碎片化,敘事主體的多元化和自媒體化,敘事傳播渠道的多平臺化、點式化和精準化。面對這種新的電視新聞編輯非結構化發展趨勢,電視新聞編輯工作需要大力推動人員思想、人力結構的非結構化轉型,大力推進電視新聞編輯技術的專業化要素轉型升級,大力推進新聞傳播矩陣的非結構化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才能完全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環境,使電視新聞編輯在激烈的新聞編輯競爭環境中以創新發展來延續自身的新聞傳播優勢。
參考文獻:
[1] 劉文化.新媒體時代采編人員新聞采編能力培養探析[J].新聞傳播,2019(23):64-65.
[2] 高原.新媒體時代新聞采編能力培養探析[J].傳播力研究,2020,4(12):89-90.
[3] 李軒.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資訊類APP突圍[J].中國記者,2014(5):112-113.
[4] 王娟.國內紙質媒體的App發展之路——以《三聯生活周刊》APP建設為例[J].科技廣場,2012(10):154-157.
[5] 周睿.“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品牌形象建構研究——以新聞資訊APP為例[J].出版科學,2015,23(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