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揚
摘要: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高校需要借助新媒體和新技術來加強思政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本文重點研究VR對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勢以及主要路徑。筆者認為,VR助力高校思政教育要從三個途徑出發,包括增加對突發事件和輿情事件的主觀引導;加深紅色革命記憶,豐富云端紅色資源;以及提升思政傳播的及時性,滿足個性化場景的傳播需求。
關鍵詞:VR技術 高校思政 思政教育 路徑
VR是英語Virtual Reality的縮寫,特指虛擬現實。是依托于5G互聯網技術環境構建的虛擬三維世界。用戶佩戴專用設備后能夠進入計算機設定好的動態場景,在視覺和聽覺上幫助用戶形成沉浸式體驗,從而提升信息交互的效果。VR技術的廣泛應用是信息化技術發展成熟的標志,能夠進一步提升用戶對于新媒介信息的體驗感,讓科技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青少年價值觀念和政治覺悟的重要途徑,為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VR助力的高校思政教育能夠通過連通線上線下教育模式加速信息傳遞和信息接收,從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終效果。筆者旨在研究VR對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勢及路徑,為提升思政教學質量、創新思政教學模式提供參考意見。
面對飛速變化的外界傳播環境和大學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高校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來加強思政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使其更加生動有效有活力。
1.新媒體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提供創新載體。將新媒體引入高校思政課堂能夠很好地改善當前思政教育的傳播環境,提升教育實效和教育質量,實現思政教育的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在新媒體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加速提升思政教育資源在多媒介平臺的傳播速度,加強思政教育在新時代的價值引領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價值活力。眾所周知,思政教育具有強政治性的屬性,在價值引領和信仰塑造等方面具有高度的顯向性,容易讓大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從而降低思政教育的實效。作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新載體,新媒體能夠通過“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來弱化高校思政教育價值輸出的指向性。通過不同客戶端平臺和新媒體環境的創設,能夠更好地提升信息傳播客體的信息接收效果,幫助高校學生將思政理論有效地轉化為個人的思想理念和情感意識,有效塑造價值觀念和政治信仰。
2.新媒體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提供創新渠道。高校能夠通過新媒體實現思政教育在信息渠道上的創新,借助新媒體的優勢來增加思政教育內容的時效性、藝術性和領先性,提升思政教育對于大學生群體的說服力和吸引力。究根結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引領大學生的價值理念,幫助當代青年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新媒體豐富的資源內容和信息傳播方式能夠更好地幫助高校教師集中思政教育的目標導向,使大學生在思維范式、情緒感知、價值取向和行為方法等方面建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實現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另外,通過新媒體媒介工具如微博、微信等,高校思政教師可以使用創新的信息渠道,引領學生分享思想動態和社會實踐經驗。新媒體的引入能夠巧妙地改善傳統思政課堂信息傳播主體和信息傳播客體的位置,將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式從信息傳播主體有意識地信息傳播轉變為信息傳播客體的自發探索和自主學習。
3.新媒體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創設創新場景。在新媒體環境的支持下,新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如VR技術等能夠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創設創新場景,通過提升信息客體的感官體驗來激發思政教育的人本意識,從而有效增加學生思政理論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以VR技術為例,新媒體環境中對不同虛擬場景的構建能夠加速將現實場景中的“本我”轉換為虛擬場景中的“他者”的過程。在成為虛擬場景中的“他者”后,新的“本我”也由此誕生了。此時的“本我”,既具備“他者”的歷史背景,也存在“本我”的思想意識。比如,VR技術用于創建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歷史場景,如國家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堅守長津湖畔1071.1高地東南側小高嶺戰斗中的戰斗環境,讓學生切身體驗在敵我戰斗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為保證大部隊戰斗計劃的完成,楊根思烈士率領三排戰士打退美軍八次進攻的戰斗過程。一方面,學生能夠在思政教育的虛擬場景中了解我志愿軍戰士作為“他者”在極度嚴寒環境下奮勇殺敵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在思政課堂發揮主動性,構建“自我”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來幫助學生與革命英雄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在心理上迸發愛國熱情,提升思政教育對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塑造效果。
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和VR技術的應用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和教育優勢。
1.實現了教育場景的立體化。傳統的課堂思政教育采取的是直線式、平面化的知識傳播方法。應用VR技術后,一方面,在VR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改善當前單一化的教學環境,實現了智慧教育內容的場景化和立體化。與課堂上傳統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扁平化教育資源相比,在VR技術的支持下,高校能夠建設具有層次化、動態化和多維化的教育傳播場景。通過對教育內容進行信息化升級,從多角度和多場景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有利于學生的思想認知和生產實踐。另一方面,傳統課堂思政教育的傳播具有線性的敘事特征。立體化場景的構建滿足了多元性的知識傳播需求,滿足了學生多路徑的知識傳播需求,提升了智慧思政學習的效果。
2.構建了沉浸式的教學方法。從最初的聽覺感受和視覺感受,到如今的味覺感受和觸覺感受,VR技術的迭代更新不斷沖擊著用戶的感知體驗。傳統的思政教育由授課教師負責,在信息傳播上具有一定的主觀性。VR技術支持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實現了信息傳播客體對信息本身的接觸與感知,構建了三維立體全方位的沉浸式教學場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沉浸式的教學方法能夠從客觀角度出發,重現教育場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通過提升學生在教育場景的真實體驗來降低外部環境的干擾,減少學生在主觀意識上的距離感和陌生感,提升其主觀性和認知性。VR助力的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打破時空的限制來實現學生對于思政知識的認知和掌握,提高信息的交互性。
3.提升了學生的共情體驗。當前我國5G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滿足高校思政教育數據在云端的快速流動,實現虛擬環境的構建。共情是VR技術對于信息傳播受眾最為強大的影響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信息的傳播來實現主觀意識的政治理解和共鳴。VR助力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共情體驗,加速信息傳播主體和客體在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情感碰撞。新媒體技術下的場域為學生提供了多感官的綜合體驗,加速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情感認知,減少學生對于未知信息的陌生感,與思政教育的知識傳播內容產生情感共振。
VR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其獨特的時代領先性,在信息傳播和教育體驗上存在獨特的優勢。基于以上內容,將從事件的主觀引導、紅色資源的構建以及信息傳播的及時性等三個方面來實現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
1.增加對突發事件和輿情事件的主觀引導。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的用戶呈現出信息井噴的狀態。信息的流通和傳播速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特性。大學生對于新生事物具有較高的興趣,對于突發事件和輿情事件高度關注。VR技術助力的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僅僅關注歷史事件和政治事件的場景再現,還應該有效增加對當前突發事件和輿情事件的主觀引導作用。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網絡信息的實時抓取,能夠豐富高校思政教育信息資源的及時性,并進行場景議題的提出。同時VR技術可以對突發事件進行場景還原,讓學生設身處地了解事情的全過程。比如,2020年1月20日,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發生暴力傷醫事件,陶勇醫生頭上被砍三刀,身體多處骨折。近年來,此類暴力傷醫事件多次發生,引發了大眾對于暴力傷醫事件的關注和討論。通過對該事件的場景再現能夠更加客觀地還原事件發生的全過程,提升事件場景的沖擊感和學生對于陶勇醫生的共情感受。VR助力的高校思政教育能夠實現對突發事件和輿情事件的主觀引導,提升學生的“情緒一致性效應”,形成良好的智慧思政傳播環境。
2.加深紅色革命記憶,豐富云端紅色資源。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其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的先進性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在新中國建立的過程中,歷史前輩用對國家的熱忱和不畏犧牲的精神鑄造了無數紅色記憶。依托于VR技術,高校思政教育能夠多維度重現歷史事件,加深學生對于紅色歷史的情感交互和真實體驗。各高校可以對歷史場景和資源進行共享,構建云端紅色資源數據庫,提升信息的傳播性。在進行紅色歷史文化教育時,可以以某一位歷史人物的紅色記憶為出發點,讓大學生感受到革命征程上的艱辛。比如,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將陳延年、陳喬年兄弟二人的革命歷史引入了傳播受眾的視野,在大學生群體中也獲得了高度關注。在場景構建時也應抓住社會熱點和流行話題,展示陳延年、陳喬年兩位烈士的紅色記憶,幫助大學生感受到先烈在實現革命理想之路上的艱辛,激發學生革命熱情,將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3.提升思政傳播的及時性,滿足個性化場景的傳播需求。受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大學生對于重大事件和時事政治的了解大多來自微博、互聯網等軟件,對于重大事件的理解大多依靠自身的政治敏感性。“VR技術能夠從多角度為學生彌補無法到場的遺憾,提升思政智慧傳播的及時性并滿足個性化場景的傳播需求。”比如,“兩會”是我國每年例行的重大政治事件,可以利用VR技術進行場景構建和全景直播來幫助學生提升對“兩會”的參與感和實時體驗。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虛擬場景的設置,如對不同場景、畫面和角度的調整和重播。全場景的虛擬體驗能夠有效減少學生與重大事件的距離感,增加大學生對于時事政治熱點的代入感。個性化場景定制也是VR助力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對思政理論知識進行場景定制、能力監測和學習計劃的設定,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作者單位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本文系南京工業大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研究課題“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高校輔導員工作實務研究”(項目編號:SZ202202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寧.新媒體時代基于VR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評《新媒體視閾下基于VR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測試,2021(03).
[2]錢爾赫.科技創新推動媒體融合發展——VR+傳媒主題論壇專題[J].傳媒,2021(24).
[3]秦曉華,邱耀立.論5G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VR技術的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5).
[4]曹挹芬,唐亞陽.5G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智慧課堂建設的理念與原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3).
[5]溫旭.VR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
[6]劉江寧,陳貞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核心價值觀創新傳播方式研究[J].人民周刊,2021(05).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