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自我國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后,各級政府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但在傳承方面效果不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年輕人的參與,而研學旅行的開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將在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發展思路和模式,希望能夠促進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發展,為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貢獻。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0年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2020GGJS268)。
自2003年我國開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到現在已有十幾年的時間,在這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齡化嚴重,而愿意跟著他們學習手藝的人卻越來越少,這種斷層現象是目前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只有讓更多的人,特別是社會大眾及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了解,才能更加長遠持久的發展。“研學旅行”這一說法出現在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事實上,2012年國家就選取了8個省市作為研學旅行的試點,在2013年分兩批啟動研學旅行工作[1],這也是國家在小范圍內進行的嘗試,很可惜河南并不在這批試點省市中。
河南作為文化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從理論角度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結合,既能夠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同時又能夠為研學旅行研究提供參考。
河南省研學旅游的真正發展是從2018年開始的,2018年4月25日,河南省教育廳發布了《關于公布全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實驗校名單的通知》,將鄭州市等10個城市確定為河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河南省實驗小學等42所學校確定為河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校,并要求各實驗區要通過2~3年的時間建立起確保區域內80%以上學校參與研學旅行活動的長效工作機制,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內容充實的研學旅行基地,形成1~2條研學旅行精品線路,使研學旅行成為學校教育常態化的手段和方式。2018年9月3日,河南省旅游局公布了首批55家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并舉行授牌儀式。2019年3月,河南省教育廳等10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為河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但從市場上研學旅游產品來看,將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研學旅游產品的項目非常少,在已有的55家研學旅游示范基地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研學基地具體如表1所示。
表1列舉的研學基地中,除了清明上河園會表演并銷售列表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品外,有些基地只是在重要節日時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駐馬店老樂山的確山鐵花,大部分景區則是靜態展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一些景區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所在地,并未對外展現,如焦作云臺山的百家巖景區(竹林七賢隱居地)常年未對游客開放,沒有給予景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足夠的重視。由此看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研學旅游處于亟待開發的狀態。
(一)缺少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的部門
河南是教育人口大省,2019年在校學生的人數達到2 677.10萬人[2],位居全國第一。從這一數字來看,河南擁有巨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潛在市場,但由于各地的研學旅游都是剛剛起步,還在摸索之中,目前處于比較散亂的狀態,市場發展不夠成熟,除政策的支持外,還需要有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的組織與機構進行指導,推進研學旅游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二)缺乏發展研學旅游的優惠支持政策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省份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的政府關于研學旅游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針對中小學生這一群體開發研學旅游的旅行社,在線路設計和稅收等方面給予資金技術支持,確保研學旅游在各項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有序發展。而河南省教育廳等10部門雖然在2019年3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方案》,要求“學校根據教育教學計劃在正常上課時間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七到八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含中等職業學校),盡量錯開旅游高峰期,每學年安排一至兩次研學旅行”,但還缺乏具體的優惠政策來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的發展。
(三)各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配合
雖然目前國家和河南省都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來支持發展研學旅游,但不少部門并未意識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的重要性,特別是對在開發研學旅游產品時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以豐富旅游產品的認識不足。此外,雖然教育部與旅游局都對研學旅游景區進行了評定,但是涉及各中小學研學旅游活動的開展時,大多數學校以安全為重,并沒有將開展實施研學旅游提上學校的教學計劃和日程,因此學生的出游空間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一)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開發思路
1.發展初期以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依托
河南作為文化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其中的很多資源并不適合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的開發,因此在發展初期首先,要對資源進行篩選,挑選品質高、具有河南特色的資源,并結合青少年的個性特點,開展體驗性強、能夠引起互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次,要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文化底蘊和美學價值的高低,以這些優質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依托,逐漸樹立起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這塊品牌,將良好的體驗感帶給中小學生,如少林功夫(少林寺)、太極拳(溫縣陳家溝)、八極拳(博愛縣)、馬街書會(寶豐)、木板年畫(開封朱仙鎮、盧氏縣)、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岳古廟會、洛陽宮燈等優質且知名度高的優勢資源。再次,一定要將那些在國內甚至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和感召力的資源作為首批開發的資源,確保其一經推出市場就能夠吸引大量青少年,如少林功夫、太極拳、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等,由于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能吸引龐大的消費群體,有利于快速開拓市場,帶來人流。
2.將選擇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統一規劃開發
優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選定后,研學旅游活動的開展還需要一些場所(館)作為空間載體,邀請手工藝精湛、并且語言表達較強,能夠為學生群體作講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并且還要將這些資源做成宣傳冊,因此,需要設計者將資源整合融入到產品設計中。此外,在開發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產品時要有長遠、務實的眼光,將資源按照優質程度進行分類,之后按照資源的特點分批進行重點開發,集合力量打造明星產品和線路[3]。
3.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的科技含量

目前,研學旅游的開發主要是針對青少年。新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對科技元素的敏感度非常高,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文化的代表,想要讓青少年群體對其產生興趣并參與其中,科技手段的運用必不可少,2021年河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的成功舉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的開發中增加科技含量,能夠讓古老的歷史和文化“活”起來,更加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4]。
4.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品牌
河南省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且資源品質較高,因此要秉持樹立品牌的意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產品進行開發設計,結合篩選出的優勢資源精心設計和策劃,力求研學旅游產品一經推出就能產生良好的影響。同時也要選擇合適的宣傳媒介開拓青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市場,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品牌[5]。
(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開發模式
1.學校自主開發
學校自主開發是在研學旅游的發展初期,由于市場上可供選擇的研學旅游產品少,很多學校只能自己設計,自己策劃,這在初期是比較常見的開發模式之一。在這種模式中,并沒有專業人士的參與,進行產品和線路設計的是學校的教師,其形式與往常的春秋游相類似,但是內容更有針對性、教育目的更強,更能滿足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需求[6]。因此,河南省中小學校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時,可運用這一模式,讓教師把自己最了解的學生生理、心理特點考慮進去,同時結合教育部門的要求和本校制定的教學計劃,再根據課本里的教學內容,進行開發和設計。此外,由于安全是研學旅游活動中最令人擔憂的一個方面,學校應安排數位專業教師隨行,確保學生的安全;對研學旅游需要的車、酒店、景點門票單獨購買,在整個過程中減少對旅游企業的依賴。
2.校企合作開發
研學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動,它既要體現出旅游的特點,同時還要重點考慮學生在旅游過程中“學”的問題,很多學校也應慢慢意識到“術業有專攻”,把專業的研學旅游活動交給專業的研學機構或有研學旅游部的旅游企業操作,與旅游企業合作開發研學旅游產品。一方面,學校可以結合學生特點提出相應的要求,在旅游項目的設計上委派專業教師參與其中,實時把控項目進度。另一方面,旅游企業應根據學校和老師提出的要求設計旅游產品,并在學生出游時,派專業人員為其提供行程中的吃住行等服務。總之,校企合作開發能夠真正做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3.商業性開發
商業性開發則是旅游企業全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產品進行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沒有學校和教師的參與。這種模式下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的標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更高,有需求的學校或是個人可以直接進行購買,因此盈利性非常強。但相關企業需要注意的是,應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避免產品深度不夠,流于形式。
4.政府主導性開發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多個部門的支持和配合,而這些部門可能會歸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這種情況下由政府進行主導,可以將企業無法協調的部門和資源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安排,并且根據產品質量分批、分次的進行開發。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而與研學旅游產品的結合雖然作了一些嘗試,但是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應由政府出面干預和引導、推動,統一安排全省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強力推出一些能夠體現河南特色、知名度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產品。
在全國文化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河南春晚、水月洛神及一系列文化節目火爆出圈,驚艷全國人民的熱度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游的結合開發,不僅能夠通過游客體驗進一步弘揚河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夠為河南省打造文化旅游強省添磚加瓦。
[1] 中國政府網.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2-19)[2022-01-05].http://www. 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2] 河南省教育廳網.2019年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0-04-13)[2022-01-05].http://www.henan.gov. cn/2020/04-13/1316794.html.
[3] 邱悅.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7:36.
[4] 張佳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融合路徑探究[J].今古文創,2021(12):69-70.
[5] 趙艷喜.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發展研究:基于山東的現狀考察[J].人文天下,2020(22):38-44.
[6] 王蕾,蔡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游相結合的實現途徑研究[J].當代經濟,2018(2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