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結玲
摘 要:小學生的習作是用孩子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這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在指導孩子習作時,充分發揮孩子在習作訓練中的主體作用,開展與習作內容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實踐活動成為小學生作文訓練的直接基礎,促進學生對生活、對社會、對事物有獨自的見解,形成新的感覺,他們的想象力豐富了,思維也提升,從而促進個性發展,敢于創新,這也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活動教育;觀察體驗;觸發靈感;積累題材
小學生的習作是用孩子的自己語言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這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在指導孩子習作時,應充分發揮孩子在習作訓練中的主體作用,開展與習作內容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實踐活動成為小學生作文訓練的直接基礎,促進學生對生活、對社會、對事物有獨自的見解,形成新的感覺,他們的想象力豐富了,思維也提升,從而促進個性發展,敢于創新,這也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課外活動,奠定習作基礎
由于諸多因素,小學生平時的生活比較單調。要想寫出內容豐富的習作比較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才能獲得真知;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汲取養料,豐富和更新知識。因此,教師有必要組織學生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把學生帶到廣闊的生活實踐中去開拓視野,豐富生活,獲得知識。如拔河比賽、今天我當家、看新聞與家長談看法……讓趣味橫生的活動吸引孩子,帶給學生親身感受現實生活的機會,讓學生認識自然,了解社會,擴大知識領域,豐富作文內容。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覺捕捉學校、家庭、社會出現的豐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義的場境、事件、人物、所見所聞,收獲真實生動的材料,大量的習作素材被積累下來,當他們習作時,那種情感的傾瀉,大膽的創新,使文章妙筆生花,為培養創新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課堂活動,激發創新熱情
(一)借助課堂活動,創設觀察基地
觀察體驗是兒童認知外部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在一節特定的課上,我要求學生把帶來的水果削出一條完整勻稱的水果皮。我先示范,當我削出一條完整勻稱的水果皮時,學生們發出贊嘆聲。我問:“你們也想試試嗎?”他們興奮地說:“想。”到他們動手做時,開始時他們都表現得很認真,但結果只有幾個同學能按要求做到,他們體會到熟能生巧的道理。當他們品嘗著自己親手削的水果時,都表現得很興奮。問他們開心嗎?他們都笑了。我要求四人小組把自己剛才怎樣削、怎樣想等講給同學聽。之后我鼓勵他們把本節自己認為值得寫下來的內容以日記行式寫下來,并要求配上簡單圖畫,字數不限。有了統一的內容,字數不限,學生都樂于完成,連平時不依時交作文的幾個學生都交了。有的學生寫道:看著許老師把蘋果皮削出來,當時我覺得很容易,在心里想:這不是很簡單嗎?誰知動起手來才發覺要把一個蘋果的皮削出一條完整勻稱的水果皮并不容易,我刀下去果皮就削斷,我小心翼翼地削,才削了幾厘米又斷了,結果一個蘋果的皮我削成八段,而且有些是粗的,有些是窄的……有些同學寫道: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明白到熟能生巧的道理,其實做任何事都是這樣。我相信在學習上做到熟能生巧,我一定會取得好成績……這次活動的成功,鼓勵我在以后的課堂上有意安排一些內容讓學生先說后寫,逐漸提高要求。
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情景體驗,可挖掘他們潛在的創造力,激起學生學習和創新的熱情。
(二)利用課本資源,提供寫作機會
只有多動筆,學生的寫作水平才會提高,因此在課堂上制作機會讓學生寫,在一次一次的習作訓練中學生的習作水平慢慢提升。
文本是最好的資源,有的文章教完后,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如教完《匆匆》后,我問學生:你從這篇文章中收獲了什么?你對“入室即靜,入座即學”這八個字有新的認識嗎?讓學生進行四人小組交流,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學習感受。
我把學生的感悟貼在后面的墻壁上,讓學生互相閱讀,互相督促,發現孩子能利用好課前的時間,或安靜地看書或做練習復習。
充分利用課本資源,給學生創造寫作機會,如教完《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后,我說:華羅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了對你對“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這句話的理解。你們也經歷了六年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小學畢業,那你對“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這句話一定有新的認識;請你寫一篇演講稿。讓學生進行四人小組交流,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來。之后還在全班進行演講。
其中一個學生寫道:一個人不能因為失敗而氣餒,往往成功的背后,都是付出艱辛的汗水換來的,所謂是“失敗是成功之母”。
華羅庚曾說“有的人在工作、學習中缺乏耐性和韌性,他們一旦走了彎路,就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研究才能。”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這樣的人。因為一次失敗就埋沒自己的才能,變得自卑,缺乏自信,從而使自己越來越差勁。我們應該吸取每一次失敗的教訓,找出突破點。每一次失敗,都是很好的嘗試,找到失敗的原因,慢慢突破,勝利就在眼前!
清華北大都是讓人仰慕的大學,當成績單一出,有些學生為自己的成績而自卑,去羨慕別人的成績。為什么不反醒一下自己呢?同樣的卷子,同樣的題目,同樣的分數,為什么別人考得那么高而自己考的那么低?別人比我們多付出,就比我們優秀。我們仰慕的大學,也許是別人看都看不上的,別人為什么會這么優秀?因為他們比我們多付出汗水。如果想優秀,就比別人付出更多。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內在動力激發出來,學習特別用功,他們也越來越優秀。
(三)繪圖日記,活躍習作思維
小學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德育活動”中,每月的主題教育活動很豐富,如我們的節日——元宵節,在班會課上讓學生了解元宵節的來歷、習俗,回家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做湯圓、吃湯圓,回來學校讓學生談收獲,之后讓學生用A4紙寫下來,并配上圖畫。學生收上來的作品,全貼在后面的墻壁上讓他們觀賞。如“閱讀活動”,利用閱讀文化節的主題閱讀進行。今年的閱讀主題是紅色經典,組織孩子閱讀紅軍長征的故事,閱讀《小兵張嘎》,與學生一起觀看《血戰湘江》,邊看邊解說。觀看后,組織學生談感受,然后用A4紙寫下來,并配上適當的圖畫。假日我都會布置一些適當的家務勞動,如整理自己的書包、拖地、洗碗、學做一道菜、今天我當家、春節前的大掃除等。我都會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活動的過程或感受。對外出的研學旅行活動,更是最好的資源,無論是“傳統潤澤”的粵韻芳華,品味文化;還是去長隆歡樂世界等,都可以作為說寫的內容。每次都有充實的內容,學生不會為選材而煩惱,而且動手畫畫寫寫,學生覺得輕松,他們的觀察敏銳了,寫作能力也提升了。
三、開拓思路,培養創新思維
習作的形式是多樣,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和積累的材料,作出種種大膽的設想,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獨特見解的能力,訓練創新思維的技能和技巧。在作文教學中,立足課堂,放眼課外,拓展教學空間,組織學生走向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通過主體實踐,積極觀察,調動學生全身心的關注和思考,深化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啟迪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意識,開拓思路,發展思維,讓學生在活動中有不同體驗和創造力得到應有的發揮。如寫一個活動的作文訓練時。我在習作前,先組織學生進行了拔河比賽。讓他們觀察體驗,然后讓他們去寫;學生有了材料,有了感受,就有寫不完的內容。交上來的習作,有學生以日記形式記錄活動過程,有學生寫自己比賽時的感受,有學生寫對比賽的看法……同一內容,卻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寫。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又促進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習作的創新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而活動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趣味性,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訓練各種感官的協同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電芝.學習策略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2]沈德立.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教育出版社2E295865-3510-441F-8940-7CC66396E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