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杰
各位家長朋友,家風是什么呢?家風其實就是“門風”,家風的功能、本質就是教育、轉化、引導與熏陶浸潤。家風可以說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共同生活中,經過培育與沉淀并一代又一代相傳下來而形成的家規、規則,其真正展現了家族成員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文化風格、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什么是“好家風”呢?有專家認為是:以和諧為核心精神,以親愛為主要紐帶,以孝道為基本倫理,以詩書禮樂為情趣,以家園情懷為境界,我很贊同。簡單說就是待人之道,禮儀之道,處事之道,生活準則。
在新時期,在《家庭教育促進法》落地實施之際,家庭教育更要強調家風建設——家風的形成與發揚,讓家風浸潤小孩的成長,促進親子關系的融洽,構建家庭的和諧。可以說家風建設、家庭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梁啟超先生這樣講過:“少年強則中國強”,可見在實現“強國夢”和新征程道路上,強調家風建設和加強家庭教育是具有不一樣的意義的。
家庭既是社會發展的“縮影”,也是社會核心價值的“風向標”,更是時代精神風貌的“顯示器”,但都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共同心愿,但要實現這心愿,前提必須是小孩健康且快樂,家長必須努力學習且懂得家庭教育策略和家風之道,必須有科學的理念指導和正確的方法指引,這需要家長自覺學習提升,需要社會關注與幫助。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無形中說明小孩的教育要從胎兒開始,從小就要培養他、教育他、引導他。“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不幸的根源往往也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得法、不規范,在于家風不好。這更說明家庭教育要從小著手,長遠著眼,方法恰當,教育行為得體,教育恰到好處,而在這其中不乏需要家風的傳承、發揚與建設、創新。俗話說:“一門好家風,三代好兒郎。”這不是恰恰說明了好家風是培養一代好子女的必備條件嗎?!
著名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格里曼在他的著作《真實的幸福》一書中說道,“真實的幸福來源于優勢和美德”,也就是說,孩子真正的幸福來自于他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以及良好的美德,家長建設家風的基礎是小孩的健康、快樂,要從美德著眼,興趣著手。同時,家長在注重家風建設、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要體現長幼有序,尊卑有愛,有情有禮,有文有德的作風。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長都希望小孩優秀,成為學霸,但是家長在教育小孩過程中,務必避免“常攀比”“分數論”“道理控”“強要求”“命令式”等不切合實際的現象及觀念,要杜絕不具有科學規律的做法。每一位家長都應秉持“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可造之才的理念,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感、使命感。這樣的家庭教育才會更有效,才更顯人文關懷,才更有溫度,效果好,家風自然得以形成與發揚,家風自然促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自然滋養家風的形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孩子安全成長的“第一監護人”“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促進法》也明確提出,在家庭教育、家風建設上各位家長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及責任,同時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為完善家庭教育、陪伴小孩成長的“引導師”。
《學記》中講:“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這其中的寓意在于指出要在孩子的錯誤未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適當的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之間取長補短,借鑒學習,叫做觀摩。這正是道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需要抓住時機、契機,更要尊重小孩的權利、需求、特性,年齡特點等,要尊重小孩的成長規律,認知規律,更要符合教育的科學規律。這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家風建設的根基。
各位家長朋友,家風建設、家庭教育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必須人人用心學習并努力加強,要以情懷為基礎,以能力為依托,以境界為力量,要在家校共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基礎上、機制上用心、用力、用情耕耘家風、家庭教育這一片沃土,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要以濃情厚愛、仁義禮智信和家國情懷,共同傳承發揚中華好家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讓我們每一個家庭更加注重家風建設而努力吧!
最后,請大家記住每年5月15日這一天喔!這一天是國際家庭日,而《家庭教育促進法》中規定這一天所在周為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各位家長朋友,大家可要好好利用這一周喔!讓家庭教育、家風建設在這一周彰顯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