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楊愛龍 喻少雷 闞成國 戴方冉
摘 要:教學醫院現行評聘制度,重科研,輕教學。在實施過程中給臨床醫師極大的科研壓力,限制了臨床醫師的教學積極性,導致醫學院校教學水平下降,本文擬就現行評聘制度對醫學院校臨床醫師教學工作的影響提出探討,并提出解決辦法
關鍵詞:教學醫院;評聘制度;教學;臨床醫生
1.醫生職稱評聘制度沿革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的醫師職稱晉級制度借鑒了蘇聯模式,采用醫療職稱任命制,職稱定期晉升并沒有形成制度,很多人一輩子也是中低級職稱,主要原因是職稱和工資的掛鉤并不明顯。1978年國家開始改革開放,職稱評聘制度也開始進行了改革。職稱不但成為了專業技術水平和學術行業地位的一個象征,而且和醫生的福利待遇休戚相關。于是職稱評聘專業化,開始是專家打分為主,由于人情分太多,又引入了英語考試、計算機考試、發表論文、科研課題、國家專利等等,許多基層醫師達不到要求,而且英語、計算機對于醫療工作是在不是必須,2011年,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陳竺在全國衛生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人才評價體系是根‘指揮棒’,如果評價人才時過度側重論文、外語,那就會引導大家都想當醫學科學家,而不是有科學頭腦的醫生。我們首先要培養的必須是好醫生。他們的業績,是寫在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之上的,這就是他們的‘論文’。”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強調人才評定不能唯論文、惟科研,不將論文、外語水平作為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1]。國家取消英語和計算機考試減輕了基層醫師的晉級壓力,同時也降低了科研標準,基層晉級門檻越來越低,相對公平的醫療專業職稱評聘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2.醫學院校醫生職稱評聘制度不足
2.1過于注重科研因素,尤其在醫學院校,科研是醫師晉級的必要項,核心期刊論文一般要3篇以上,同時科研課題、發明專利、著作等也是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門檻過高使得醫師望洋興嘆,有的甚至斷絕了晉級的念頭;然而“頭腦靈活”一些的,花錢辦事,晉級之路一馬平川。職稱差距越明顯,待遇差距越顯著。而業務水平基本沒有差距,這會造成明顯的社會不公,影響社會正義。國家下放職稱評定權利給各個醫學院校,可以自主依據人才稀缺類型來制定晉級標準,培養高級人才,醫學院校領導的統一想法是我們缺少科研型人才呀!于是競賽一樣加大職稱評定中的科研占比。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中級晉副高需要至少3篇核心期刊論文、同時還要已結題的廳局級主持科研項目才允許申報,還有一些院校需要SCI論文及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統編教材編委等硬性指標才允許申報。同資歷的醫師在基層已經晉完副高或正高,而在教學醫院還是主治醫師的比比皆是。不僅如此,由于職稱評聘制度下放,為了防止已晉級或者沒有晉級欲望的臨床醫師不搞科研,目前多家醫學院校又將職稱評聘制度分為了4級13等,例如主任醫師為1-4等,副主任醫師為5-8等,主治醫師為9-12等,住院醫師13等。根據各個等級的不同將工資進一步與職稱掛鉤,以激發教職工科研積極性,更有甚者建議崗位等級3年一評,可上可下,評級標準自然主要是科研論文,也就是說要學到老研究到老,論文寫到老,不管你是不是有科研熱情與目標,要不然就扣你工資!然而,科研呀!那不是小學生寫作文,是需要靈感、實驗論證的呀!有誰能一輩子有靈感,有發明呢,怕是愛迪生也做不到吧。這是醫學院校職稱評聘制度的最大問題,張會方、張鵬俊等[2]采用問卷調查法于2018 年8~9月對北京市某三甲醫院在職醫生進行調查,結論顯示科研指標成為影響醫生對職稱晉升制度滿意度的首要因素,政府及相關人事部門應合理調整晉升標準中指標權重,設置具有專屬晉升標準的獨立職業路徑,以臨床能力為臨床系列醫生晉升的主要衡量標準。
2.2對申報人的業務能力水平量化不足。科研是能否參加職稱評定的硬性指標,一般來講業務能力水平不作為硬性指標。只要科研合格,那么再比拼的就是人脈了。因為業務水平缺少量化標準,知識作為評委的幾個院長和科室主任說的算,這自然就會留給人遐想的空間。每到職稱評聘的時候,拜票就成了一種風尚。臨床工作考核制度缺乏細化、僅靠幾名對自己業務可能不是很熟悉的專家打分自然會讓人心存忐忑,而且院領導固定也給想要走后門的人以可乘之機,所以暗箱操作難免,每到職稱評聘時要晉級的醫師臨床教學工作熱情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
2.3評聘結合束縛了人才的有序流動。 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都已經實行評聘分開制度,然而,醫學院校卻還守著要么不評,評了就會聘的原則。把晉級門檻定得很高,導致同一年齡段的醫師,在普通醫院已經是高級職稱,在醫學院校確還是中級職稱的比比皆是。由于是中級,業務水平再高,去別的醫院待遇也不會很好,影響了人才的有序流動。
3.醫學院校醫師教學工作現狀
在醫學院校的附屬或教學醫院,醫生具有臨床醫師、臨床課程教師、臨床科研工作者三重身份,肩負著醫療衛生服務工作,承擔臨床醫學課程的教學任務,還要進行臨床科學研究[3]。大部分醫生把精力放在了科研和臨床,主要原因如下:
3.1教學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認真教學的老師辛辛苦苦上一學期課,不如憑借一篇論文晉級成功的科研愛好者,導致很多老師把上課當成負擔,甚至害怕上課,不想當默默無聞的園丁。但教學與科研絕不是矛盾的,只有知識好,科研才能好,同樣,科研可以反哺教學。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教政法﹝2019﹞16號)[4]對新時代教育科研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指出醫學院校的政策制度就是要解決教學和科研的矛盾,讓廣大教師不要忘記高等院校建校的 “初心”,不要變成單純的“研究員”,守住那份“初心”—教書育人,引導教師和學生回歸教育之本
3.2教學研究投入太少。與臨床科研動則萬元不同,教學科研經費少得可憐,甚至沒有。最重要的是臨床職稱評聘教學課題與論文大多數院校不被承認,直接導致醫師沒有積極性去專研教學。
4.現行評聘制度對教學工作影響
現行醫學院校評聘制度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不足,雖然是教學醫院可是職稱評聘制度對教學任務和質量的規定明顯敷衍了事,筆者調查黑龍江數家教學醫院發現教學只占職稱評聘表的10%左右,大多數醫院對教學不做硬性要求,學時數是晉級權重的唯一衡量指標,教學質量基本不做參考,這就導致臨床醫師只要上課積攢學時就可以,對教學質量重視不足,導致個別教師人浮于事,態度不端正。而且隨著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制度的建立,醫學院校附屬醫院臨床醫師自然成了主要培訓基地,臨床醫師每年除了要完成本科教學任務外,還必須參加住培醫師的帶教工作,給醫師進行教學查房、小講座、臨床病例討論,出科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教學工作量大大增加;然而這些工作都是隱形的,與職稱評定關系很低,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導致醫師的工作積極性下降,不愿意帶學生或帶學生質量不高成為了普遍現象。
小結:醫學院校教學工作任重道遠,它承載著醫學生的夢想、承擔著醫學教育事業的希望。醫學院校應加強對高等教育教學的投入,關心承擔教學任務的臨床醫師的職稱評聘。醫學院校應以“教學為跟,治病救人為本”[5]。然而在現行職稱評定中,科研是門檻,占到晉級比重的70%,醫療占比20%,教學占比在10%左右,這大大削弱了醫師、尤其準備晉級醫師的教學積極性。為了提高臨床醫師對教學的認同,更確切、科學地評價臨床教師的工作業績,解決考核過程中主觀因素過多的問題,建議制定”臨床教師教學工作質量量化考核指標”[。采用積分制,主客觀相統一、有較好的區分度和可信度,做到客觀、公正,確保考核的公平公正,同時將教學提高到職稱評聘制度的30%,這是醫療院校提高臨床醫師教學積極性的根本。對于做好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政策的調整與改革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文超,蔣春雷,譚 莉 娜,等.工作壓力源量表在精神科醫護人員中的 應 用[J].中 國 健 康 心 理 學 雜 志,2015,23(1):38-41.
[2]張會方,張鵬俊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北京市某三甲醫院醫生對職稱晉升制度的滿意度研究[J].醫學信息,2019,32(04):78-80.
[3]朱紅強,周茜,楊玉東,等.醫生工作壓力源、應用方式與焦慮的關 系—對西安三家醫院調查研 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6):47-48.
[4]苗木,鞠永和.公立醫院崗位設置管理的思考[J]. 現代醫院管理,2011(6):28-30
[5]譚天林,陳昌遠,李雪,等.醫院管理理念創新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醫院管理,2009,29(3):38-39
基金來源:四川醫院管理和發展研究中心 自籌項目 項目編號(SCYG2021-40)
孫申田青年人才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jx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