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玲
閱讀,既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手段,也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量,還對學生的人生成長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的,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快樂成長。
在課外閱讀中,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上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閱讀效果的高低,收獲的大小,都同他們采用的閱讀方法緊密相關。因此,教師一定要將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教給學生,比如: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通過查字典解決字詞理解方面的問題;邊讀邊思索;不動筆墨不讀書;從閱讀的內容中發現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技巧,等等。
例如,在教學馮驥才的《刷子李》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他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這本書由18篇短篇小說組成,故事性強。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讓學生以“奇”為線索,在閱讀過程中圈畫出人物的“奇特”之處,邊讀邊品味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邊讀邊做批注。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知其然”,還能夠“知其所以然”。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四項基本功,在這四項基本功中,除了“聽”是一種純粹的理解外,“讀”包含理解與表達,而“說”與“寫”則完全屬于表達的范疇。因此,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教師都應該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上,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表達,在相互交流中表達,通過寫讀后感或仿寫表達,切實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以學生課外閱讀《俗世奇人》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讀書交流會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閱讀收獲。學生可以對該書進行整體評價,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篇發表見解,還可以就小說的某一個特點進行交流。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的方法,把奇人的特點與作者巧妙的寫法生動地表達出來;還可以讓學生寫讀后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寫法遷移的手法,讓學生寫一寫身邊個性鮮明的人物,學以致用,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文本的工具性,還要讓學生體會文本的主題,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美好情感,領悟文本表達的思想觀點。
以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例,這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代表作品,主要寫了海倫·凱勒成為盲人后的生活。一個從小失明的人竟然能夠完成大學學業,這是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的事例給我們以啟示: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讓我們的生命富有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實際,在對比中發現自己的差距,助力學生成長。
總之,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一定要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以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通過具體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