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韻盈
摘 要:《駱駝祥子》是現行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的名著導讀選定篇目,同時也是規定課外讀物之一。自2017年9月起,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將“名著導讀”板塊穿插著安排在不同的閱讀單元,并在每學期安排兩個“名著導讀”單元,名著閱讀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名著導讀”作為課外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并列,共同構成了統編本教材“ 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統編本教材在國家統一部署下,更加強調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名著導讀也應該緊跟時代,加強價值觀教育。閱讀是當今語文教學改革中的重點討論主題,隨著新教材的統一和新課標的即將頒布,研究名著導讀教學策略的必要性逐漸顯現。文章主要以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為例,從導讀選材、文本解讀、創設情境以及閱讀方法這四點,對如何開展初中語文名著閱讀中的名著導讀教學展開分析。
關鍵詞:名著導讀;《駱駝祥子》;教學策略
相比起以往的教材,統編版教材更加強調以“導讀”的方式來進行任務型驅動學習,名著導讀意味著是由教師的“導”和學生的“讀”雙邊互動所構成的閱讀行為。由于名著一般篇幅較長,設置名著導讀課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名著的創作背景、大致內容和價值內涵,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從而舉一反三,應用到閱讀其他相似類型的文學著作當中。因此,教師教師需要做好“導‘的工作,優化名著導讀的教學策略。
一、精心選材,尋找閱讀支撐點
名著導讀是以名著作為閱讀載體,但往往大部分的名篇著作篇幅都非常長,所包含的內容也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思想主旨更是寓意深遠。而一節語文課的時間是有限的,究竟應該在短短的幾十分鐘的語文課堂里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更好地發揮“導讀”的作用?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閱讀支撐點的問題。在語文界近些年流行一種叫“支撐點鑒賞法”,就像物理學科知識上的省力杠桿原理,以一個小點作為支撐點,撬動十幾或者幾十萬字的著作,使閱讀不再“費力”,而是高效率地閱讀整本書。作為名著導讀課,這是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明確的。
如果要找到這個閱讀的支撐點,語文教師必須要對名著內容熟練于心,對名著內容要進行精準選材。這個支撐點可以是人物支撐點,比如,《駱駝祥子》講述的是關于“祥子”這一人物的故事,便可以以“祥子性格變化”為支撐點,讓學生沿著這個點去閱讀文本。教師可以精選三個體現祥子性格變化的典型文本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比如可以選取“祥子一開始來到城里時”“祥子遇到虎妞時”“祥子經歷了劉四爺和曹先生的遭遇后”這三個典型的文本片段,以“人物性格變化”這一個閱讀支撐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深入著作,厘清脈絡線索,構建完整的小說情節體系。《駱駝祥子》主要講述的是祥子買車“三起三落”的故事,所以教師也可以以“車”作為閱讀支撐點來進行引導,主要分析“祥子第一次是買車的?”“后來又為什么丟車?”“最后買到車了嗎?”這些問題,以點入文,更好地串聯起小說情節以及語文課堂的邏輯。
二、解讀文本,立足價值觀教育
語文課程作為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自然要擔任起“立德樹人”的責任。但語文課不能單純地上成文學課,也不能上成純思想政治課。語文課需在引導學生掌握正確運用母語規律的方法以外,應該在文本內容中探究挖掘,使學生從文學文本中得到價值觀教育。在名著導讀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尤其要強調這一點。因為學生需在閱讀著作之前梳理正確的價值觀念,才能準確地理解著作的內涵。
由于大部分名著離學生生活的年代相隔甚遠,教師需要深層次地解讀文本,即了解和介紹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從而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如《駱駝祥子》主要揭示的是當時尖銳矛盾階級下的社會悲劇——老舍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中國社會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府的不作為和胡作為使廣大人民長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造成祥子悲劇的原因,固然有客觀的社會原因,但是也有主觀的原因。老舍先生把祥子說成是“個人主義的末路鬼”,把祥子塑造成一個自私的個人奮斗者,也在啟示著人們要關心集體利益,不能過于自私和愚昧。因此教師可以在導讀課中把握好價值觀教育這一方向,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駱駝祥子》的思想主旨。
三、創設情境,破除經典隔膜
名著導讀教學,一個突出的字眼便是“導”字。想要正確地做好引導,若能夠引導學生對閱讀名著產生興趣,無疑是最好的效果。雖然在整本書閱讀中,一些專家提出“任務驅動”閱讀法。但名著導讀是在初中語文統編版教材中出現的,對于初中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如果一昧地讓他們帶著任務去讀書,只會挫傷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不利于語文素養的長期培養。情動才能辭發,才能言形,因此名著導讀教學關鍵要集中在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上來。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影視資源來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初中階段的學生總是對影視資源十分感興趣,對于他們而言,形象化的信息比書面化的文字更能深入人心。因此在《駱駝祥子》的名著導讀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收看由斯琴高娃和張豐毅主演的同名電影中的一個小片段,來迅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利用視頻快速創設情境,并設置一定的“留白”,讓學生思考“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電影里祥子的形象,但是這和老舍先生想要塑造的祥子是否匹配呢?”,讓學生帶著懸念去閱讀和想象,對未知的文本抱有期待,點燃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參與”的方式,破除閱讀經典壁壘。要想要學生真正“有感而發”,最好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教師可以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讓學生做一名記者,走進祥子生活的現場、探訪祥子的親友、追蹤祥子的行蹤、記錄祥子的日常等環節,來讓學生親身經歷祥子的生活,關注到祥子的性格變化,感悟祥子的人生。同時,還能借助當下流行的互聯網題材來創設情境。可以適當地在名著導讀課上布置小任務,“如果讓你為祥子發一條微博,你會發什么?”,如此以來可以突破文本形式去展示,真正做到“樂讀名著”。
四、以法促讀,掌握閱讀方法
學生對閱讀名著產生了興趣之后,倘若沒有正確閱讀名著的方法,也會難以堅持下去,因此名著導讀教學中必須“導之有法”。相比起以往教材,最新初中語文統編本教材明確了閱讀方法在名著導讀中的作用,每個學期安排兩個名著導讀單元,而在導讀單元中也明確了名著閱讀的方法。比如在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名著導讀中,便明確了閱讀的方法為“圈點與批注”。并在“讀書方法指導”欄目中,介紹了圈點批注法的作用、歷史淵源、運用時的注意點。除此之外,選取《駱駝祥子》中的一個片段作為示范文本,給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圈點勾畫與批注法來閱讀名著。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圈點與批注的閱讀法并非是“新朋友”,而是學生們的“老熟人”。因為在統編本四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已經學會了批注的方法。在初中階段重新引用這個方法,無疑是讓學生溫故知新的同時又更新閱讀方法的適用度。名著導讀課重要的除了“導”興趣,還要“導”方法。除了圈點與批注法以外,教師還可以穿插講解一下精讀與跳讀、瀏覽與整合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吸收閱讀名著的方法。
總之,本文著重探討了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的途徑,即:尋找名著閱讀支撐點、立足價值觀教育、創設閱讀情境以及運用不同的閱讀名著方法,為實施名著導讀教學提供一些參考。誠然,名著導讀教學重在“導”,在實際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中,需要教師不斷總結經驗,結合學生學情以及文本內容,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教學技能,讓學生真正愛上名著閱讀。
參考文獻:
[1]覃兵華,何英.抓住“導”字做文章:名著導讀教學的有效路徑——以統編教材七年級語文名著導讀《駱駝祥子》為例[J].教育觀察,2019,8(18):23-24.
[2]侯月陽.整本書閱讀的價值旨歸及其實現路徑——以《駱駝祥子》的閱讀與評價為例[J].中學語文,2021(32):65-69.
[3]裴麗明.用圈點批注法研讀《駱駝祥子》[J].文學教育(上),2021,(0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