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凱
【摘要】基于核心素養的新課程改革正如雨后春筍般開展著,教師需要緊跟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多元化的發展訴求,努力轉變人才培養的模式。在新時代背景下疊加世紀疫情,線上學習已逐漸成為國人接受的模式,借此筆者嘗試推行微視頻教學來培育學生的“區域認知”核心素養,收到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區域認知;微視頻教學;培養
為更好落實《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研究、深刻領會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精神實質,關注學生多元化的學習訴求,努力促使人才培養模式向更科學方向轉變,通過探索課堂教學和育人方式變革的途徑和方法,筆者嘗試開展基于微視頻的地理教學實踐,以期逐步形成培育學生地理“區域認知”核心素養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用實際行動踐行新課程的要求。
一、 地理核心素養是新時代學生發展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一)培育地理核心素養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首要任務
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其指出地理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即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凸顯了以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理念和教學要求。并指出“地理學對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區域認知”是解決以上問題的基礎,進而緩解日益緊張的人地矛盾。
(二)“區域認知”是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機構成部分
“區域認知”概念由兩個部分組成:區域和認知。區域一般指地域、地區、地方等。認知,是指人的記憶或者大腦保持的一個環節。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區域認知是構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同時也是能比較明確地評定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應掌握知識的達成情況。其具體表現為:
區域知識:能夠從地理的視角,選擇合適工具與恰當的認知方式來分析區位優劣勢條件,總結地理事象的特征,比較區域間存在的差異。
區域聯系:明晰區域間既存在差異又相互聯系,能用聯系的觀點說明區域間聯系的內容與方式、開展區域協作和的方式。
區域觀:對自己所生活的區域、國家具有認同感和責任感,具備一定程度的家國情懷。
(三)“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了學生完成本學科內容學習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應達到的等級水平,從而明確頒發了學業質量標準。其中,對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等級水平作出如下要求:
1.根據信息,能夠辨別區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
2.能夠說出一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以及區域內某些自然要素特點。
3.能夠根據區域現在的發展條件和狀況,因地制宜地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指出發展及改善的方向。
4.能夠收集區域的資源、環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釋資源、環境問題及其成因,評估其發展問題,提出科學決策的依據和解決問題的建議。
二、微視頻教學在“區域認知”培養中的現實需要及理論基礎
(一)“微視頻”的概念
微視頻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的 3-5 分鐘的視頻短片,學生可以借助視頻終端設備如手機、電腦、MP4 等進行反復播放,并且可以自控學習歩調,自主的探索學習內容。比如微課、電影片段、電視劇片段、廣告等等都屬于微視頻。
(二)基于信息時代的現實需要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多媒體技術的快速普及,全方位改變著人類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特別是在2019年底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線上學習成為中國人學習的一種重要模式。另外,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信息化背景下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廣,思維更活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也比之前更強。與此同時,應運而生的微型化、形象化、生成性的新媒體教學資源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尤其微視頻教學資源以其便捷性、自主性等特點為全世界的學習者所青睞,吸引更多的教育技術開發者進入,大大提升了微視頻資源在地理教學中應用水平,而且相互促進的趨勢愈發明顯。
(三)微視頻教學資源應用的理論基礎
1. 視聽教育理論
早在 1946 年,美國教育家戴爾在《視聽教學法》一書中提出了視聽教育理論。心理學家特瑞赤拉也提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憑借綜合視覺和聽覺方式所獲得知識的效果遠遠高于單獨使用讀、寫、看這三種學習方式。這些研究成果都為微視頻推進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也為教學實踐中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做了很好的助力。
2. 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具備八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認識智能等。由于每個人智能的組合形式不同,因此每個學生都能以其獨特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習的效果也不可能整齊劃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拓展每一個學生的內在潛能,身為教師,應該不遺余力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要求,促進他們的發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都要考慮到如何竭力利用多元智能來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我們把微視頻與培養區域認知素養相結合,就是希望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開發其多元智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地理“微視頻”教學資源的四大優勢
微視頻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視頻教學資源。微視頻教學資源是依據人類認知發展的規律而制作的,呈現時間短(3—8 分鐘)、內容精、速度快。視頻片段資源能給教師有效的教學,方便了高中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并為解決問題提供了“腳手架”,讓師生教學有了“支點”。時間短、知識內容片段化、精確化是微視頻教學資源的特點之一。微視頻教學資源契合了現代社會壓力大、節奏快和生活深度嵌入網絡的實際,所以很自然地融入了當今社會人們的日常。
應用微視頻的地理教學有著比傳統教學更明顯的優勢及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形象直觀。區域認知本來就是基于感性認知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地理思維方式,微視頻教學資源將文字、圖像、聲音融于一體,對學生的發育中的大腦進行多渠道、多形式信息輸入,方便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2)時間短、教師根據知識點要求,進行調整、重構,促進知識脈絡的完善,方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3)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可依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調整學習進度,甚至暫停或反復觀看,從而打通了家校協同育人的最后障礙。
(4)簡化課堂:在教學的過程中,一些很難通過教師講解的地理環境以及重難點,通過播放微視頻資源,既能夠讓學生仔細體察具有地理學科特色的現象進而形成感性認知最終達至教學目的,又能提高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四、微視頻教學在高中地理“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
(一)立足課堂,教師發揮引導者角色
筆者根據新課本要求以及教學實際,剪輯當今一些優秀的地理紀錄片的片段(如《航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等優秀教學資源),在地理課堂播放 3 到 5 分鐘的微視頻,讓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逐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如在講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常見地貌類型》中,筆者通過播放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從不同尺度、角度認知不同地貌的分布、演變的過程、形態特征,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既成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達成了課標“識別地貌,描述景觀的主要特點”的要求,初步完成了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躍遷。課后,筆者又將視頻上傳至班群指定的文件夾中,方便學生在課外時間結合自身實際掌握情況下載再次收看并吸收,這受到學生好評。
(二)課后延伸,學生根據興趣拓展視野
教師根據地理課的教學任務(教材活動),布置學生挖掘本節課有關“區域認知”內容的地理知識,讓學生編輯成視頻,或下載有關的視頻資料進行剪輯,也可以制作成抖音或微視等小視頻,且把收集的地理知識制作成視頻“區域故事”,利用學校第二課堂時間,按2 位同學為一組進行展示,這是“地理開講”活動。在第二課堂上教師定期舉行分享交流會,調動學生的思考,培育學生“區域認知”素養。
(三)拓維激潛,學生素養得到提升
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通過提供微視頻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并對學生進行進行測試,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發現學生對區域地理要素的辨別有了較大的提升,而且能夠進一步分析不同地區的區位因素,初步實現了由水平1向水平2的躍遷。如在對比蘋果與柑橘的區位因素中,學生在自行觀摩這兩種水果所在區域的特征后,可以自行歸納出蘋果與柑橘的空間分布特征,且能深入思考分析所在區域種植蘋果和柑橘的自然、人文條件,還能給出產業化發展的建議,這令筆者驚喜。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現在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式呈現強勁發展的局面。全體一線教師都在努力探索課堂教學和育人方式變革的途徑和方法,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際,嘗試通過開展基于微視頻的地理教學實踐,形成培育學生地理“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趙旭.面向中小學教師的微視頻教學資源設計與創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3]陳會源.基于微視頻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梁慧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