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徐艷
摘 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鑄魂育人的實踐導向。英雄教育貫穿于大中小學的各個階段,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崇尚英雄、敬愛英雄是抵制和拒絕歷史虛無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堅定愛國主義追求的基本要求,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保障。面對歷史虛無主義、亞文化以及泛娛樂化等思潮對“英雄”的誹謗和消解,需要在統籌全局中做好頂層設計理路,在厘清英雄教育一體化建設的緣由中分析供需理路,在英雄教育一體化的踐行中探索實踐理路。
關鍵詞:一體化 英雄情懷 思政課 理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強調,“新時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他們身上所呈現出來的鮮明品格是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展現,引領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過程中,我們通過設計統籌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全局,通過供需分析厘清英雄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內在機理,通過實踐探索擘畫大中小學英雄教育一體化的未來。
一、設計理路: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全局
(一)把握課程建設的政治定位
政治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基本功能。在一體化過程中,教師要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起到指引作用。小學生處于認知發展初期,青少年處于“拔節孕穗”階段,大學生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在這三個不同的時期對學生的政治引導至關重要。一方面,堅定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從思想上與黨和國家的目標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這種政治引導決定著思政課的實效性。大中小學生的政治認同才是思政課的實施基礎,因此,在整個一體化教育階段要把握課程建設的政治定位,注重政治導向和引導。如果只是受限于傳統的灌輸理念,而不注重學生的認可和接受效度,思政課就達不到其根本目的。
(二)樹立立德樹人的共同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充分發揮道德的引領作用。“‘立德’是方法,‘樹人’是目的;‘立德’是過程,‘樹人’是成效。‘立德’與‘樹人’聯系在一起,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加強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和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學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基礎教育領域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強基固本的作用。堅持不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著力點。小學和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過去通常都被叫作政治課,現在都可以稱作思政課。大中小學政治課程性質具有了統一、明確的定位,有利于各學段思政課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共同發力、形成合力。
(三)堅持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應當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思政課的開設規律以及英雄的影響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有計劃、有目的地形成學生對英雄的判斷、認同和選擇標準,從而轉化為學生言行舉止的行動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方面,大中小學英雄教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核心價值觀的導向。對小學生而言,自我認知能力尚欠,朋輩榜樣和父母、老師等身邊人是他們主要的英雄來源;對中學生而言,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社交工具,互聯網中被塑造出來的各種“偶像”人物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對廣大青年大學生而言,網絡更是學習生活的主要工具,龐雜的網絡信息侵擾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大中小學英雄教育一體化要承接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中小學生進行英雄教育的主陣地。因此,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至關重要,既要合理對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又要注意借鑒優秀的外來文化。小學階段注重學生的習慣培養,課程主要涉及國家是什么,什么樣的品德是優秀的、值得肯定和學習的等;中學階段則需要更加注重知識的輸入;大學階段在知道“是什么”的前提下開展“為什么”的探索。
二、供需理路:厘清英雄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內在機理
在英雄教育一體化的過程中,“需求”是從教育客體的角度來講學生的認知規律,“供給”是從英雄教育主體的角度來講“英雄”背后的主流價值觀,而有效宣傳是鏈接英雄教育主體和客體的關鍵介體。因此,我們要厘清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肅清英雄塑造主體的清朗空間,提高宣傳英雄的有效途徑。
(一)依據認知規律特點,從需求側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可以分為生理和安全的物質需求以及愛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從物質需求上來看,這是人的目的性和本性使然。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言:“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猿類向人類轉化的目的是通過勞動尋求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進而滿足其最低層次的生存需要,達到維持生存的目的。然而在這個基礎之上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即精神需要。因此,從精神需求來看,這是人的本質的追求。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揭開了人的本質之謎,即“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處在社會當中脫離不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在多種關系中人的需求又會上升一個層次,成為精神領域內的需求。
“英雄”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對人的精神需求起到矯正和引導作用。對小學生而言,思政課中要側重“是什么”。英雄教育是最生動、最鮮活的案例,“觸手可及”的人物更會讓處于“知事”階段的小學生深受鼓舞。在此過程當中,朋輩英雄教育便是小學生最感興趣、最易于效仿和學習的對象。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不同階段的學生,所選用的“英雄”人物側重也有所區別。低學段學生更加強調生活化的常識,比如認識家庭成員、傳統節日以及生活中常用的規則等。高學段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深度明顯比低學段學生更上一個臺階,比如對法律的初步認識和學習。在這樣的內容背景下,從情感的認知到理性的初步形成,均離不開英雄的引領。對中學生而言,思政課中需要思考“為什么”,從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方面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大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明其理”“行其道”,大學生對英雄的學習是基于自身價值觀判斷下做出的選擇。因此,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之上,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厘清歷史脈絡,重點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后落腳到“思想道德與法治”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結合網絡輿論效應,從供給側加大英雄的宣傳力度
從“英雄”的供給側來講,我們需要加強網絡正效應。網絡輿論分為正效應和負效應,善于利用其正效應宣傳“英雄”,為主流價值觀開拓新的領域。利用輿論效果加強宣傳力度是英雄教育的重要方法。
首先,充分利用優質網絡平臺。優質的網絡平臺能夠博取受話人的眼球,它本身就是一種正能量的號召。比如,“學習強國”當中集聚播音、電視臺、時政等全面的功能,讓大學生在學習的樂趣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價值觀教育。教師要利用這些平臺,形成強有力的情懷磁場,讓大學生主動接受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其次,網絡平臺的構建需要結合新科技,注重不同階段學生的感官體驗。比如,在“人民日報”公眾號當中,新聞早班車受很多人的青睞,能在行走間聽取最新的關于民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加強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網絡情懷平臺不能脫離線下內容而獨立存在。在英雄情懷體系當中,我們要統籌與協調可利用的小程序(APP)和各種平臺,占領網絡情懷的主陣地。通過打造線上運營團隊,發揮情懷優勢,連接好大學生之間的情感樞紐,讓英雄情懷能夠真正入腦入心。
三、實踐理路:擘畫大中小學英雄教育一體化的未來
(一)完善教材體系,優化“英雄”的教育客體
從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的對比中可以看到,總體的課程規劃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構筑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低學段主要注重學生習慣的養成和責任感的培養,譬如交朋友、吃飯習慣的養成、愛護班集體等等。而關于網絡的內容,在四年級上冊當中首次被提及。整個教材設計當中關于“英雄”的內容設計極少,主要集中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依然延續著情感教育的內容,從政治、社會、法律等維度側重培養少年的擔當精神,是小學階段的延續和升華,譬如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專門講授“少年的擔當”的內容,為高中課程的深化奠定基礎。高中階段的思政課程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角度鋪開設計,增強學生的認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由于高中階段目前是文理分科,而理科生對思政教育的課程內容學習不系統、不全面,這一定程度上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大學階段,“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的設置當中,以“原理”為基礎,“概論”為重點,“綱要”為主線,“基礎”為落腳點,同樣也注重大學生“擔當”意識的培養,為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建設在橫向和縱向上提供邏輯思維。
因此,教材體系的完善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思考。一方面,課程理念脫離實際,“英雄”故事的融入性不足。小學課程需要從內容上融入“英雄”元素,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另一方面,教材內容重復贅余,連貫性有待加強。“厘清進階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必然要求。在古漢語中,進階是多義詞,一般指‘臺階’,現通常理解為遞進的階梯,即從低到高逐級上升或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的過程。”[4]從縱向上來講,部分內容存在贅述的情況以及遞進性不強,因此,大學生會因“學過”而“不再學”,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教材的設置上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層次地遞進內容設置,并創新教材的模式和構建思路。從橫向上來講,加大非思政課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即加強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建設。例如,中小學階段語文課程中對文天祥等詩人的“愛國情感”的挖掘。在大學階段,在藥學專業中屠呦呦等科學家的“創新精神”也是可挖掘的“思政”元素。通過不斷完善教材體系,優化“英雄”的教育環境。
(二)挖掘學生需求,感化“英雄”的教育主體
外在行為源于內生動力,內在需求促生內生動力。一方面,因學生需求而塑造“英雄”。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豐富,是“播種育苗”的階段,要注重對“知”的培育;中學生的理性思維初步顯現,是“拔節”的成長階段,需要加強對“情”的鞏固;大學生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迅速發展,是“孕穗”的關鍵階段,需要注重對“行”的引導。通過大中小學“知、信、行”的系統培養,學生能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知之深,信之篤,行之遠。在英雄教育中,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構筑不同深度的英雄故事,增強學生對“英雄”的情感共鳴,深化對英雄精神的情感認同,從而增強不同階段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形成協同新發展。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學習過程不是固定的、獨立的、靜止的,而是發展的、連續的、動態的。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中要看到學生的與時俱進性,豐富和拓展思政理論課的建設格局,充分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作用,推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體化。[4]
(三)打造教師隊伍,完善“英雄”的話語介體
首先,補齊思政教師隊伍,提高專業化教學水平。學生的成長是一個持續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更替,對其認知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的一體化,同時也是學生接受教育連續性、系統性的重要保證。其次,增強施教者的親和力,提高思政課的“溫度”。“人類需要英雄,呼喚英雄,這既是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選擇,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心理選擇,更是個體心理撫慰的情感選擇。”[5]教師把傳統情懷概念、內容通過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轉化成讓大學生能夠接受的語言。英雄情懷教育需要適當地借鑒網絡用語,縮短和大學生的溝通距離。當然,教師要理性駕馭龐雜的網絡信息,而非被信息所綁架。通過英雄情懷的轉述,讓信息內化為受話人的品質和意志,貫穿于其整個精神世界當中。因此,英雄情懷教育的整個過程要富有親和力,注重情感的輸入。只有將“英雄”與大學生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其情懷影響才能深遠持久。最后,利用“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加集體備課、教師溝通、觀摩評課等一體化路徑教學,打破傳統的“各管一段”“互不來往”等弊端,豐富教學內容、貫通教學思想、銜接教學理念,從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智,趙楷夫.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三重維度[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6.
[2]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159,135.
[4] 余華,涂雪蓮.關于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銜接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9(9):62-67.
[5] 于洪良.教育引導大學生尊重崇尚英雄[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52-53.
基金項目:寧夏醫科大學校級教改項目“關于英雄情懷融入大學生思政課的路徑探究” (NYJY202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