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盧 根,張文麗
(1.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2. 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聯合實驗學校,北京 100194;3.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教育和體育科學研究院,山東 青島 266400)
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要使學生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成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充滿自信、社會適應能力強的人。因此,學校教育對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良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親社會行為又叫利社會行為,是指符合社會希望并對行為者本身無明顯好處,而行為者卻自覺自愿給行為的受體帶來利益的一類行為。一般親社會行為可以分為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其中,小學階段是親社會行為養成的關鍵階段,而集體類體育游戲活動能加速實現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養成進程。本文對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親社會行為現狀進行研究描述,圍繞集體類體育游戲中存在的親社會行為開展教學實驗并進行深入分析,對集體類體育游戲能否促使小學生產生親社會行為進行檢驗,旨在通過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融入集體性游戲,探究集體類體育游戲對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作用。
本文以集體類體育游戲對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為研究對象。
通過中國知網等數據庫查閱與本文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隨機選取北京某小學六年級6個自然班的2個班級小學生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共46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4人;對照組共4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加入移情訓練、團隊訓練、規則教育、責任心培養和價值觀培養的體育游戲,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這些體育游戲以小組合作的活動形式進行。游戲設計內容有:盲人搬物、單腳跳、營救傷員、兩人三足、集體定向越野、手拉手穿越、開火車、蜈蚣爬行等。
(1)調查工具:“親社會行為學生/教師評定量表”,主要包括分享、幫助、安慰、合作4個維度,并按照李克特(Likert scale)等級,按照“很少、偶爾、有時、經常、總是”分別給予1~5分的評定;每個小學生4個維度獲得的評價總分就是該生親社會行為的總得分,這一總分可說明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整體表現水平。評價方法是每一名小學生或教師對班內所有其他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4個維度逐一進行評價。向實驗組和對照組發放95份調查問卷,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2.0對所得各項測試指標數據進行基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用獨立樣本檢驗比較不同組間、性別間指標數據的差異;用配對樣本檢驗比較組內實驗前、后指標的差異,顯著性標準為<0.05;用Pearson線性相關檢驗數據間的相關性。
根據親社會行為的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分類,本文研究將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界定為4個維度,即合作維度、安慰維度、分享維度、幫助維度。“合作”即不少于2個個體為實現同一目標而一起進行的行動,是一種較高水平的個體間協調活動;“安慰”是安頓撫慰,用歡娛、希望、保證以及同情心減輕、安撫或鼓勵,同義詞有撫慰、寬慰 、安撫等,安慰也屬行為學名詞、動詞,安慰可以使人從心理上得到滿足,進行安慰行為的2個關鍵因素為意識到他人情緒消極以及能夠通過個人行為或言語使對方情緒好轉;“分享”的范圍較大,這一行為的對象可以是關于物品、游戲、情緒等多種不同的方面,其最為顯著的特點是通過不少于2人對資源者持有的資源進行共享,以此使每個人都獲得一定的益處,物品分享是指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屬于自己的物品與別人共享,游戲分享一般發生在平行游戲中,被動參與的游戲比較難于分享,情緒分享一般是將與感覺刺激有關的情緒思想和情感分享給別人;“幫助”是指以出錢、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別人,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給予物質上、精神上的支援。
對小學生而言,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夠與他人快樂、積極地合作、分享,并對他人進行幫助、安慰的行為,對個體的成長以及實現社會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同情與尊重意識,使班級內部的友誼進一步深化。一方面,親社會行為中的品質體現了小學生在道德層面的需求,有助于建設較為高尚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培養小學生具有上述品格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并使其更好地實現社會化發展。
采用量表調查的方式,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評定結果檢驗,以確定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科學性。為了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在親社會行為的4個維度:合作維度(A)、安慰維度(B)、分享維度(C)、幫助維度(D),進行獨立樣本檢驗,結果>0.05,4個維度均無顯著性差異,符合同質研究的條件。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小學生在親社會行為的4個維度上無顯著性差異,實驗分組合理。(表1)

表1 實驗前小學生親社會行為評定結果
經過1學期集體類體育游戲的教學實驗,經獨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與對照組小學生相比,實驗組小學生在親社會行為的總樣本、合作維度(A)、幫助維度(D)上,<0.05,有顯著性差異;在安慰維度(B)、分享維度(C)上,>0.05,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小學生親社會行為實驗前后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差異不顯著。(表2)

表2 集體類體育游戲對小學生親社會行為影響的結果統計
研究分析可知,影響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因素較多,僅利用學校1學期的體育課來實現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改善難度很大。與實驗前相比,實驗后實驗班小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的分數增長幅度比對照班大,在合作、安慰、分享、幫助4個維度上提高幅度都較大,其中合作維度提高幅度最大。經實驗前后配對樣本檢驗,<0.01,有顯著性差異,提高幅度較大。男生在分享維度上的提高幅度優于女生,而女生在幫助維度上的提高幅度則優于男生。
經過1學期的教學實驗,集體類體育游戲對小學生合作維度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女生均在合作維度上提高幅度較大。實驗班小學生親社會行為“合作”維度的人群分布得知,實驗前,獲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小學生有17人,獲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小學生有3人。通過集體類體育游戲的教學實驗后,獲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小學生有17人,低分人群總體不變;獲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小學生達11人,高分人群明顯比實驗前提升。
經過1學期的教學實驗,親社會行為安慰維度,實驗班比對照班小學生提升幅度大。實驗班小學生親社會行為“安慰”維度的人群分布得知,實驗前,獲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小學生有12人次;實驗后,獲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小學生有3人,低分人群大幅度減少。實驗前,獲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小學生6人;實驗后,獲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小學生達32人,高分人群明顯比實驗前提升,提高幅度較大。
經過1學期的教學實驗,親社會行為分享維度,實驗班比對照班小學生提升幅度大。實驗班小學生親社會行為分享維度的人群分布得知,實驗前,獲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小學生有16人次;實驗后,獲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小學生有12人,低分人群總體減少。實驗前,獲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小學生有6人;實驗后,獲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小學生達13人,高分人群明顯比實驗前提升。
經過1學期的教學實驗,親社會行為的幫助維度,實驗班比對照班提升幅度大。實驗班小學生親社會行為幫助維度的人群分布得知,實驗前,獲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小學生有11人次;實驗后,獲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小學生有2人,低分人群大幅度減少。實驗前,獲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小學生有11人;實驗后,獲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小學生達30人,高分人群明顯比實驗前提升。
經過1學期集體類體育游戲的教學實驗,實驗組小學生在親社會行為的合作維度上具有顯著性差異,提高幅度較大;在安慰、分享維度上,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實小學生驗前后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差異不顯著。
從整體上來看,女生的親社會行為表現優于男生,女生比男生表現得更好。
實驗證明,滲透了團結合作、互幫互助、友誼等要素的集體類體育游戲對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由于小學生個體間的技能掌握存在一定的差異,建議教師在集體類體育游戲教學時通過案例指導小學生掌握合作、幫助、安慰、分享的技能。
由于小學生之間的接納能力不同,教師應鼓勵小學生在掌握這些技能后有效地運用于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