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娜
(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上海 200050)
近年來,隨著《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核心素養”一詞的提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必須將課程改革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進行關聯。校本課程不僅是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在校本課程中,操舞類項目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節奏歡快,不僅受到廣大初中女生的喜愛,更是在體能健康發展、提升團隊合作意識等核心素養方面有較大幫助,具有較強的學習價值與意義。本文對近年的相關文獻查閱發現,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設置及教學實施方面大多存在知識體系不完善、教學體系缺失、教學手段單一、內容結構碎片化等問題。《意見》明確提出,在體育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方面應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創新性、實踐性”,可見黨中央高度重視課程體系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決心,也從根本上指明了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的方向。而初中生正處人生“拔節孕穗期”,特別對初中女生來說,由于其身心特點,在體育學習參與方面積極性不高,無法有效達成學習目標,不利于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如在此階段加以正確引導,不僅能激發初中女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體質健康及核心素養發展,從長遠來看,還對提升國民健康素養等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激發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活力,不僅是現代社會及學校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對培養完整的“人”的重新審視與本體歸位。
學校愿景是課程規劃與實施的重要元素,是學校行事活動、課程教學、教訓輔措施、空間規劃、情境布置等的重要依據,更是發展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指引。而課程理念不僅是人們對課程的理性認識,更與之后課程的學習方式及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緊密關聯。因此,在設計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之初,應以“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為基奠,結合學校愿景確立彰顯學校特色及課程育人價值的課程理念。以“美齡形體”課程為例,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作為百年女校,自辦學以來以培養杰出女子人才為辦學理念并延續至今。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以培養“獨立、能干、關愛、優雅”初中女生為愿景,并在體育方面設立“美齡形體”校本課程作為探索現代優秀初中女生培育方式。因此,本文將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學校愿景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大會上提出的“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教育理念相融合,設立“身心健康、氣質優雅、中西融合、秀外慧中”作為“美齡形體”課程理念,并針對不同學段初中女生認知情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抓住有效時機對課程理念進行傳授與滲透。另外,在六年級第一課中,筆者通過對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歷史文化背景、育人理念及優秀校友介紹等,幫助六年級初中女生了解“美齡形體”課程形成的背景,明晰課程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激發其內在學習驅動力,為之后課程學習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課程綱要的羅列不僅體現此項課程的基本元素,價值與地位、知識點邏輯等關系,更是對學年、學期、單元、課時進行科學、結構化的規劃與布局。而傳統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大多存在割裂、單一、碎片化等現象,缺少系統、結構化課程綱要設計。這也是會出現“學生不喜歡體育課,更不可能掌握一項完整的運動技能”的根本性原因。因此,為確保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應關注對課程綱要進行結構化設計。
以“美齡形體”課程為例,筆者首先結合課程理念及初中女生發展需求制定課程總目標,并將各階段分目標呈縱向銜接、橫向一致、內在統一、形式聯合,直指課程總目標的有效達成。其次,筆者考慮初中女生正處于生長高峰期,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除了常規教授不同操舞類項目及相關運動知識、基本及專項體能練習外,還融入了生命教育與青春期女生健康知識,進一步提升初中女生在預防肥胖、關注自我、健康生活、珍愛生命等方面的意識。在課程評價方面,為了全面了解初中女生真實學習情況,筆者將評價方式圍繞學段(知、能、行、健)、課堂(態度、合作、意識、行為)、能力(基本運動能力、專項運動能力)3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最后在課程實施方面,注重“學會、勤練、常賽”,圍繞所授主題內容在每節課中開設不同內容、形式、層面的展示及比賽,做到“課課練、堂堂賽、節節演”,加強初中女生對所學操舞類項目的全面掌握與核心素養的發展。(圖1)

圖1 “美齡形體”課程綱要設計圖
在以往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教學中,有些教師普遍認為教育與教學是兩種不相容的個體存在,因此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大多抱以急功近利或隨性心態,選取 “非邏輯”及“碎片化”課程內容,難以激發課程活力及育人作用。而教育性的教學其最終、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品德,并以各學科、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的內在統一為基礎。因此,具有教育性價值的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內容應以學科指導思想為基礎、課程理念為引領、課程目標為育人方向,通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與總結進行科學的歸納與選擇。(圖2)

圖2 “美齡形體”課程內容
以七年級“美齡形體”主題內容為例,筆者首先將“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美齡形體”課程理念及課程目標相融合,歸納出健身性、審美性、開放性、社會適應性作為選擇“美齡形體”課程內容的關鍵點及目標定位。隨后筆者通過對七年級初中女生學情分析發現,通過六年級1學年對基礎體操、健美操等不同操舞類項目學習,七年級初中女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操舞類運動能力,并在心理方面表現出渴望與同伴合作交流、彰顯自我個性等特征。同時,筆者結合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擁有較強的體育舞蹈師資力量及良好教學環境進行綜合考量,最終選擇體育舞蹈項目中較易入門的恰恰舞作為七年級主題內容。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恰恰舞學習不僅能激發七年級初中女生學練興趣、促進其體能發展及糾正錯誤身體姿態意識,更在培養初中女生團隊合作、互幫互助、追求卓越等品質方面有較大幫助。
實施創新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以創新為核心目標的教育模式,激活并發展人所固有的創新潛質,為創新人才的成長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而傳統初中操舞類課程過于強調“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僅無法體現課程活力,更無助于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實踐過程中,應突破固有傳統思維枷鎖,圍繞教學主題內容,進行豐富、有趣、多樣的情境化設計。以七年級“美齡形體”恰恰舞中方形步教學為例,筆者引導七年級初中女生運用數字格進行方形步的練習,并在掌握動作要領后提問“如何利用數字格規律在原地方形步的基礎上創編出不同方向的方形步?”“哪組小組創編得最多?”通過切合生活場景的情境化設計,不僅能激發七年級初中女生學練興趣,提升課程活力與實效,更是能在團隊合作及相互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其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毛振明教授指出,“學會、勤練、常賽”是一個對體育教學改革具有明確指導意義的表述,是一個直接指向體育課程教學真問題的改革要求。在教學中,將運動知識與形式多樣的展示與比賽相融合,不僅能激發課程活力,加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深入理解與掌握,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高階認知及遷移能力,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發展。以七年級“美齡形體”恰恰舞平轉為例,筆者在教授平轉技術要領前,通過多媒體介紹恰恰舞平轉技術原理、動作特點等相關運動知識,幫助七年級初中女生初步建立對平轉技術概念的印象。在完成動作學練后,筆者提問“你是否能在規定音樂節拍中轉得更快、更多、更穩?”引導各小組成員通過組內競賽形式進一步熟練與鞏固平轉技術要點。在完成比賽后,筆者通過播放舞蹈視頻幫助七年級初中女生了解平轉技術在恰恰舞組合中運用的方法、價值與意義,并再次引導各小組將平轉技術帶入已學組合中進行創編與展示,如此不僅能幫助七年級初中女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鞏固與提高,更能促進對其創新思維、對美的鑒賞等高階認知及遷移能力的培養。
操舞類運動基本方法的核心是將音樂韻律與人體動作節奏相融合,其中的身體運動則依據音樂曲調變化而不斷重復變化。因此,對操舞類動作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長時間的不斷積累與實踐所獲得。同時,操舞類運動中還包含較多造型、托舉、隊形變化等技術,需要通過團隊合作、交流、探究共同完成,因此無法通過單一、孤立的終結性或定量性評價對動作技能的全面掌握及核心素養發展進行真實判斷。對此,筆者結合操舞類項目特征、未來社會對優秀人才所需的關鍵能力及必備品格為視角,對初中女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意識表現、合作精神、健康行為4個方面進行多元評價。通過評價不僅有助于初中女生了解自身學習情況及不足,關注內心成長變化,而且有助于教師通過評價反饋不斷改進教學策略,進一步促進課程實施的針對性及有效性。七年級“美齡形體”恰恰舞基本身體姿態評價見表1。

表1 七年級“美齡形體”恰恰舞基本身體姿態評價表
一個充滿活力的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不應僅停留于“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應緊扣于《意見》中提出的“思想性、教育性、創新性、實踐性”課改理念,從而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設計及有效實施,激發課程應有的活力及育人內涵。本文通過對“美齡形體”課程設計的完善與實踐,發現其在初中女生對操舞類動作技能的掌握、核心素養發展方面效果顯著。因此,對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活力的激發,不僅需要踏準時代脈搏、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更應以未來社會對優秀人才所需的關鍵能力及必備品格為視角,關注對完整的“人”的塑造。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及學校體育所需的初中操舞類校本課程,也才能真正培養出富有生命活力的新時代中學生,不負于時代給予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