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海
【摘要】目的:探索理論思維在傳染性疾病控制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我院2020.01~2020.12期間收治的60例未接受理論思維的傳染性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2021.01~2021.12期間收治的60例接受理論思維的傳染性疾病患者作為觀察組。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在傳染性疾病控制中接受理論思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 理論思維;傳染性疾病控制;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R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2--01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醫學科學的發展,預防、醫療、保健體制的不斷完善,傳染病近三十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經典傳染病已得到基本控制,發病率大幅降低,新的病原體及其所致疾病又不斷出現,老傳染病死灰復燃。在這里思維方法對傳染性疾病病理工作的認識和實踐至關重要[1]。因此本文主要探討理論思維在傳染性疾病控制中的應用,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01~2020.12期間收治的60例未接受理論思維的傳染性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2021.01~2021.12期間收治的60例接受理論思維的傳染性疾病患者。其中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11~69歲,平均年齡(40.52±0.21)歲;觀察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8~72歲,平均年齡(40.51±0.19)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中,結果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未接受理論思維,研究組患者接受理論思維進行控制。具體內容如下:
(1)對傳染者:
對于傳染病病人,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傳染病患者一經確定,應按《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實行分級管理;
(2)切斷傳播途徑
主要是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蚊、蟲、老鼠,并且進行必要的環境消毒。保護易感人群,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應該注意保護易感者,不要讓易感者與傳染源接觸。
(3)對疑似傳染者:
疑似患者應盡早明確診斷,甲類傳染病的疑似患者必須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隔離、治療和送檢病原學標本,當地衛生防疫機構應在兩日內明確其診斷,乙類傳染病的疑似患者在醫療保健機構指導下治療或隔離治療,并且在兩周內明確診斷;
(3)對病原攜帶者:
對病原攜帶者應做好登記并進行管理,指導督促其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道德風尚,定期隨訪,經2-3次病原檢查陰性時可予解除隔離。在食品行業、服務行業及托幼機構工作的病原攜帶者需暫時調離工作崗位,久治不愈的傷寒或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攜帶者不得再從事威脅性職業,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瘧疾的病原攜帶者嚴禁獻血;
(4)對接觸者:
凡與傳染源有過接觸而且有可能受感染者都應接受檢疫,檢疫期限從最后接觸之日算起,相當于該病的最長潛伏期;
(5)動物傳染源:
對人類危害較大的病畜或野生動物應予捕殺,然后焚燒或深埋,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病的家畜,危害性大且無經濟價值的動物應予徹底消滅,如滅鼠,危害不大而且有經濟價值的病畜,可予隔離治療,此外要做好家畜的預防接種和檢疫工作。
1.3觀察指標
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信效度為0.87)調查患者的滿意度情況,滿分100分,依次分為不滿意(60分以下)、一般(61~80分)、滿意(81~100分)三級,其中以90分為界值將滿意細分為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由專門人員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如下:對照組分別有非常滿意10例(33.33%),比較滿意9例(30.30%),一般7例(21.21%),不滿意4例(15.15%);觀察組分別有非常滿意17例(53.39%),比較滿意8例(27.27%),一般5例(16.66%),不滿意0例(0.00%);(X2=7.632,p=0.037),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
3討論。
傳染性疾病有很多種,它分為乙類傳染病,甲類傳染病以及丙類傳染病。常見的有水痘,手足口病,傷寒艾滋病以及梅毒,淋病或者是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以及狂犬病或者是風疹病毒等都屬于傳染病。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控制傳染源主要措施是對傳染病人隔離,尤其是對呼吸道傳染病的病人應該按規定日期給于隔離[2]。
在臨床病理工作中,有時同一張切片由不同專家閱片常得出不同的診斷,甚至同一個專家先后閱同一張切片,也可能得出不同的診斷,究其原因,除閱片者的專業水平和經驗不同因素外,思維方法不同可能是重要因素。思維模式的特征是出現不適癥狀、甚至是嚴重的不適癥狀時方被認為是有病啦,需要診療。醫生則拫據病癥進行有關的必要檢查,查明癥狀的來源,然后予以相應的處理。如果沒有癥狀會被默認為健康。這種認知已經成為為當今社會人們的習慣和共同認識。在這種認知的慣性下,疾病只有到了出現癥狀、甚至是嚴重的癥狀時才會被患者和醫生重視,因此一些只有發展到晚期才會有癥狀的疾病就非常容易被拖延,很難在疾病發展到不可控制的時候及時發現并預防[3]。這也是它們成為世界上最常見致死和致殘疾病的根本原因。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傳染性疾病控制中接受理論思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芳.傳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論思維探析[J].2022,97(9):143-144.
[2]張龍寶,謝安慰,王春娟,等.思維導圖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家長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 2021, 21(10):14-33.
[3]陳珍.預見性思維管理模式在神經重癥肺部感染中的應用[J].2021,24(1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