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目的:分析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探討中藥藥學服務方式。方法:從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藥不良反應患者中抽選6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這部分患者出現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并實施對應的中藥藥學服務。結果:分析可知,導致患者出現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因素、藥物因素、年齡因素、職業因素等,其中性別因素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不大(P>0.05);藥物因素、年齡因素以及職業因素對中藥不良反應出現的影響較大(P<0.05)。針對患者出現的中藥不良反應實施強化培訓、質量監督、藥物咨詢等措施,對中藥不良反應的改善效果十分明顯。結論:在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中,藥物、年齡和職業的影響較大,通過實施中藥藥學服務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中藥不良反應;中藥藥學服務;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2--01
前言
在我國,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1]。中藥通常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制劑、炮制以及采集,在我國中藥的治療歷史中同樣具有漫長的發展歷程,在中醫學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通常情況下,中藥藥性吻合,療效持久,無不良反應,但是隨著中藥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使得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來越高,本研究從我院收治的中藥不良反應患者中進行抽樣調查,分析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并探討相應的中藥藥學服務,具體如下: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從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藥不良反應患者中抽選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男性患者32例,占比為53.33%,女性患者28例,占比為46.67%,患者最大年齡為86歲,最小年齡為59歲,平均年齡為(71.27±2.87)歲。所選對象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經本院院部同意批準。
1.2研究方法
對所選的60例患者性別、年齡、職業以及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對患者實施中藥藥學服務,服務措施如下:
(1)加強培訓:由工作經驗豐富的醫生、護士長和藥劑師組成技能培訓小組,對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培訓內容為中藥處方知識,每周都需進行培訓,培訓完畢后對醫護人員進行相關知識考核,未通過考核的人員需再次接受培訓。
(2)中藥藥房質量監督:設立專門的監督部門,安排專人,每周對中藥藥房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抽查,抽選部分處方單進行檢查,記錄出現處方失誤和發生中藥不良反應的名單,上報領導并實施一定的處罰。
(3)設置中藥咨詢窗口:在中藥藥方開設中藥咨詢窗口,安排對中藥處方知識掌握熟練的中藥師及以上職稱專業技術人員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同時還可在微信公眾號、APP等平臺設置中藥咨詢小程序,便于在線咨詢。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需對所選的60例患者發生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分析性別、年齡、職業以及藥物等因素對患者出現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x±s和t表示計量資料,使用x2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不懂,解釋一下用%和x±s來表示研究結果中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的大小來判斷引起中藥不良反應最主要的因素
2研究結果
2.1年齡分布情況分析
60歲及以下患者,沒有患者出現中藥不良反應,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61~70歲的患者共有7例出現中藥不良反應,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67%,71~80歲的患者共有20例患者出現中藥不良反應,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80~86歲患者中共有33例出現中藥不良反應,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5.00%。通過上述數據可知,80~86歲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數量最多,60歲及以下患者數量最少,可知年齡越大,出現中藥不良反應的概率越大(x2=75.862,P=0.001<0.05)。
2.2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職業因素分析
在60例患者中,由于藥物因素導致的中藥不良反應有41例(68.33%),患者個體差異4例(6.67%),炮制不當2例(3.33%)、給藥途徑不當3例(5.00%)、療程過長5例(8.33%)、配伍不當5(8.33%),對比可知,藥物因素導致的不良反應占比最高,炮制不當導致的不良反應占比最少(x2=91.879,P=0.001<0.05)。
2.3性別分布情況分析
60例患者中,出現中藥不良反應的男性患者29例,占比為48.33%,女性患者31例,占比為51.67%,男女性別差異不大,可見性別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較小(x2=0.223,P=0.637>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大多數人眼中,中藥治療的療效持久且對身體副作用較小,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服用中藥進行治療。但隨著中藥應用越來越廣泛,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也隨之提高。中藥不良反應即對患者身體產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副作用,輕者對患者身體造成部分不良反應,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中藥對人體副作用加重,可能會對患者身體產生毒性反應,危及生命安全。
本文對產生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包括藥物因素、職業因素以及年齡因素。為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需實施相應的中藥藥學服務。藥學服務以患者為核心,應用藥劑師掌握的藥學方面技術與知識,降低藥物不良反應,提升藥物服務質量的一種服務。本文通過對醫護人員進行處方知識培訓,加強對中藥藥方工作的監督,同時設置相應的中藥咨詢窗口等措施,對中藥藥方藥學服務質量進行有效的提升。
綜上所述,導致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包括年齡、職業以及藥物因素,需要針對這些因素實施合理的中藥藥學服務,以改善服務質量,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劉彤.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及中藥藥學服務方式分析[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6):2.
[2]郭東亮,李小琴.中藥師開展藥學服務對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