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西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的改革和發(fā)展,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求也發(fā)生了變化,教師需要圍繞課程教學重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信息技術是一項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師應以課程教學目標作為引導,設定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性的探究,進而有效的提升學生實踐操作、合作、分析等方面能力。本文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提升初中信息課堂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字: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性;教學
引言:
在現(xiàn)代化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當今初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很多教師也在探究如何將學生綜合素質和應用技巧的培訓相結合,以此來提升信息技術課堂的效率,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將能力性、品質型等方面入手,使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增強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熟練程度,并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之后的生活和學習當中。
一、開展師生互動模式,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提出,應留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從而發(fā)揮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堂中,很多教師容易忽視學生主體性質的發(fā)揮,在課上進行教學時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課上處于較為被動化的地位,課堂效率難以有所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興趣也不高。
因此,為能改善傳統(tǒng)課堂模式存在的弊端,教師就要從自身做起,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禁錮,尊重學生,并以學生的視角看待信息技術課堂,從而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起到引導、輔助作用。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也會更加積極的學習,提升課堂效率的同時,也能增強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
比如,教師在教學《插入對象》這一節(jié)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建立師生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后,教師各學生布置教學任務,采用“項目式”教學方法開展課堂,開展“制作家鄉(xiāng)宣傳圖”的任務,并將學生劃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與教師以及其他學生的互動和交流當中,嘗試著自己完成任務。在宣傳圖的設計當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或其他渠道搜集相關信息,并插入藝術字、圖片等內容來美化宣傳圖。在每個小組制作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制作的過程,教師指正學生存在的錯誤,最后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主導的地位,增加師生互動,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收獲更多知識,也促進學生合作能力和意識。
二、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
教師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興趣,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只是采用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而是應基于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方法等層面開展設計,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入手,使學生以更為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信息技術課堂當中,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
比如教師在講解《表格的使用和設計》這一課時,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引入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開始之前讓學生搜集家庭近6個月水費、電費等使用情況,并將搜集到的數據制作成表格。以實際生活中的內容為例,可以讓學生明白信息技術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同樣也能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另外,練習打字是信息技術的基本練習內容,但是打字速度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學生會感覺到比較枯燥。為能提升練習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展練習。“打泡泡”游戲就是非常有效的練習方式,也充滿趣味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練習打字,提升學生學習樂趣,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度。基于此,建立探究性、實踐性較強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所以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加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內在需求。
三、注重能力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信息技術課堂是一個實踐性比較強的課堂,而且信息技術課程中涉及的知識較為抽象化和復雜。學生在學習時容易跟不上教師講解的進度,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畏難的心理。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標準中更為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結合學生學習能力,設計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教學方式,學生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形成自我探究的意識,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
比如,教師在信息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比賽等實踐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是學生能夠結合自己所學習的知識來完成教師布置任務。其次,每節(jié)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在計算機上設置學習評價表,讓學生針對自己本節(jié)課程的表現(xiàn)、是否掌握新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解決方式等內容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的方式使學生回顧整節(jié)課程學習的效果,同時教師也能根據學生對自我的評價,了解學生知識薄弱之處,在下節(jié)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存在的難點問題進行復習,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并學習新知識。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也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互相評價,使學生能夠互相監(jiān)督,共同進步。學生在每節(jié)課程中都能收獲信息技術知識,不僅能夠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效率,同樣也能實現(xiàn)學生自身的成長,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結語
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并不同,教學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不管什么課程,在新課程改革視域下,學生都是課堂上的主體。因此,對于實踐性比較強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師應當從自身做起,意識到傳統(tǒng)信息技術課堂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信息技術存在的趣味性,提升課堂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馬麗燕,代天杰.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33):42-43.
[2]陳姍姍. 淺析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544-545.
[3]向玉平. 關于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