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敏
摘要: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于學生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淡忘或忽視,所以倡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提升,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本文將結合目前高中語文課程的實際情況,主要闡述如何更好的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對傳統文化加以滲透,使得傳統文化能夠更好的被傳承。
關鍵字: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措施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情況的現狀
傳統文化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而適當在高中語文課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我國優良傳統,而且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還能夠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三觀,是奠定學生良好品德的基礎,而目前高中語文課程中通常忽視這一點。首先,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和教師更注重對語文考試重點內容的講解,對重點的詩詞、課文進行背誦,并沒有基于讓學生完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授課。一直以來,高中語文教師在授課時往往更側重于文言文及通假字的翻譯和背誦,并沒在思想感情方面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使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背景無法理解,對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更是無從談起,所以,無法起到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格養成的作用。教師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如果教師不注重學生的思想感情熏陶,那么就很難提高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良好滲透效果。其次,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古文或詩詞時,對課文的翻譯基本都是借助輔助工具進行的,很少有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對課文進行理解與感悟,對其中的文學內涵無法體會,也很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此外,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通常都集中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無法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來增加其文化素養,很難得到拓展性思維的訓練。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改變傳統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模式
目前的高中語文課程授課基本都是單向的授課方式,由教師主導,學生大多是處于被動聽課狀態,而且語文課程的動手實踐環節較少,課堂上基本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枯燥的課堂教學往往會降低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積極性,而此時生硬的滲透傳統文化更是很難讓學生接受。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與改進,在課堂上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前提,在學生具有一定的興趣的基礎上進行課文的講解與傳統文化的滲透,提升語文課程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畫”等類似的古詩詞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給學生播放相關的戲曲、歌曲或者謎語,讓學生切身體會其中的意境,進而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此時再進行講解就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其含義,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自己所熟知的我國著名畫家,師生互動增加了,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了,同時也增加學生對我國傳統筆墨畫、山水畫的了解,進而提升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
(二)深入挖掘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
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大部分的課文均出自我國的許多經典文學作品集中,這些課程往往都蘊含一定的文化底蘊并且能夠突出典型的時代背景。叫聲可以將課文劃分兩部分來進行講解,一部分是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另一部分是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任何文章都無法脫離其時代背景。教師在進行文章的講解之前,首先應該介紹作者的經歷以及作者是在怎樣的境況下進行文章創作的,然后再進行課文內容的講解,以使得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和體會。例如,在講解“登高”一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先介紹其作者杜甫的經歷,當學生了解到杜甫由富裕、安逸的生活到安史之亂后的窮困潦倒的經歷之后,便能夠充分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悲愴情感,同時對其愛國熱情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三)有效開展拓展教學,豐富學生獲取傳統文化的渠道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能夠接觸到很多優秀文章和選段,但往往只是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的一部分,教師通過對教材中節選的文學作品進行詳細的解讀與分析,調動學生深入挖掘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讓學生了解到此文出自“紅樓夢”,進而向學生推薦“紅樓夢”為課外讀物,通過“紅樓夢”讓學生了解到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間的歷史事件。而且通過此種方式能夠使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識。是通過語文課程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總結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對學生自身的發展以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其學習熱情,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使傳統文化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下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更高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毅剛.簡析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8).
[2]閆福芳.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路徑研討[J].國際教育論壇,2020,2(9).
[3]劉嘉德.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2).
[4]王曉麗.多措并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語文天地.2020(34).
[5]陸暢.“八個相統一”在教學中的應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教學為例[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