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可功
摘要:老師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等方法,抓好學生的行為訓練,能讓學生增長知識、形成品德,樹立良好品行習慣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抓好學生行為養成,改變與轉化良好班風的基礎教育重要環節,以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型綜合人才。
關鍵詞:培養學生;良好品質
正文: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這不僅需要學生們掌握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具備正直、善良、誠實、有愛心、有擔當的良好品質,這是孩子通向成功之路的橋梁。如何讓孩子做一個具有良好品質的人?我認為可以從幾方面入手:
一、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生良好的品格不是一氣呵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法定節日、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等有特殊意義的重要日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進行文明禮儀的熏陶,教育學生尊敬師長,見到教師和長輩要主動問候;好的人生價值觀,是不能被情緒左右,有足夠的判斷力和主見,不能以愛國的名義,去干破壞的事,打日本車等,學生在學校里的時間很長,老師以身作則的影響、同齡人的影響、好書籍的影響、父母誠實上進的影響等,有思想有見地的改變人的觀念。同時給一個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也是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只要我們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就能收到令人欣喜的教育效果。
二、抓好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每節課前3分鐘堅持做好習慣養成教育,以掛橫額、出傳欄、辯論賽的形式,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上學衣帽整齊,佩戴好紅領巾,儀表端莊、輕聲慢步、行禮問好、隨手撿垃圾、學習用品的擺放、放學排隊過馬路。實行三級部門(政教處、班主任、科任老師)齊上陣,四個規范(語言、行為、儀表、環境)一起抓,三條渠道(學校、家庭、社會)相溝通,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如正確的立姿、寫字坐姿、舉手姿勢、讀書姿勢等,在訓練中把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如待人接物、說話禮貌等,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每一課的知識點,從細節著手,站、立、行走開始,及時教會學生如何說,如何做,教學生如何保持衛生,擦桌子、掃地等,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培養他們從小養成文明禮貌的品質。
三、排除消極情緒養成良好品行
在經濟改革大浪潮中,不良因素紛至沓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學生不免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不求上進、貪圖享受、情緒抵觸等。我們要重視消極情緒的排除,養成良好的品格。這就教師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從內心深處培養對學生的“愛”,心里時刻裝著學生,及時教育引導,在學生受到挫折的時候去安慰他們,用名人名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力量影響和感染學生。在學生受到煩憂的時候去開導他們,徐悲鴻常說:“任何天才都需要勤奮。”告訴學生學習不能三心二意,悲觀泄氣,在學生迷茫的時候去幫助他們,鼓勵學生刻苦努力、勤奮好學、頑強進取持之以恒,教師對學生要做到嚴慈相濟,讓其學好本領,才能有所作為。同時,教師以身作則,教師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榜樣,也要注意尊重學生的自尊,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這樣,老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其優秀品質就能夠影響學生的一生,從而形成師生相互尊重的和諧關系。
四、改變良好班風樹立榜樣
不論什么樣的學生的知識的形成與良好的學習品質的培養,都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尤其是小學時代,更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的形成,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講,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而對于農村小學來講,面對絕大部份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認為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把錢花了,不管小孩發展怎樣?自己就覺得心安理得了。根本不去關注學生的學習品質。此外,我們的教師只重視成績,忽視了學生品質的養成,因此,要提高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班主任.應該給學生以表率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班級凝聚力,學生才信服你信賴你,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給學生品質的養成注入了永恒的動力,在學生中樹立榜樣,提高公共管理系的影響力,以全面發展為原則,每天公布“口算能手”、“紀律標兵”、“小雷鋒”在表揚欄里,學生保持高昂的士氣,讓學生去感受身邊的表率,堅強的信心,持久的恒心,不屈的雄心,更具有真實性,影響將更大。發揮團結、自覺、拼搏、爭先的精神,班級向良好的方面發展,促進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
五、在實踐活動中滲透思想教育
俗語說“愛人者,人恒愛之” 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用最普通方法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敢于克服困難,關心集體,遵守紀律,做一個正直、善良、誠實、有愛心的人,因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人,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促使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緊跟時代步伐,采用分組的形式,合理開展實踐教學,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和參觀訪問活動,讓學生明白實踐教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加強德育教育與教學實踐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和合作意識,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促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以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我們的教育通過有效手段,培養學生各種良好品行習慣,才能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鐵勇.試論當代德育的基本性與發展趨勢[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2] 胡家和.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與途徑[J].安徽教育,2003 16-18.
[3]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