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勇 夏可燦
【摘要】科技迅猛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節奏和日常心理。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極易受到危害的群體之一,其心理健康也極度需要得到廣泛的關注。而現如今在思政教育的創新背景之下,如何促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已然成為各大高校需要重點關注的話題。當下因戀情不順、校園貸、人際關系不佳等各種問題而引發的大學生抑郁心理現象層出不窮,嚴重的甚至直接走向自殺死亡的深淵,為了防止這些悲慘事件的發生,高校需要邀請健康心理專業人士為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同時還要將心理健康融入思政教育,引起大學生的自主意識。本文將主要探討的就是創新思政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關鍵詞】創新思政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D4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2--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強調了各大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重點內容,歸結為三點主要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且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時應充分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其中。而心理健康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與思政教育密切結合將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養。在創新思政教育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教師在授課時積極主動地將思政內容融入到課程當中,其中也囊括著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思政課程是彰顯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據,立德樹人更是思想政治的深入體現,從側面更說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F如今各大高校爭相相應國家思政創新的號召,積極采取措施對內部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進行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不難發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缺乏高精尖的專業型人才,所授理論也與現實社會脫軌,這充分反映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短板之處,因此如何在創新思政的大背景之下促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各大高校需要深入考慮的重中之重。
一、創新思政教育的內涵與現實意義
(一)創新思政教育的內涵
思政教育強調學生的素質發展,更強調立德樹人。創新思政教育的內涵即在于高校對大學生實施思政教育時要創新方式方法,強化人本意識。傳統的思政教育更加強調對歷史的解讀,以史鑒今。但現如今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與時下國家乃至國際熱點的結合,這種教育方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行為,了解時事熱點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價值體系。思政教育是我國高校開展教育工作的基石,應國家教育部對各大高校的教學要求,加大對思政教育的創新改革刻不容緩,要讓大學生從骨子里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內涵和價值,通過不斷接受思政教育知識來更新自身的觀念,為國家培養杰出的愛國主義人才,為社會輸送專業的高品質人才。
(二)創新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
思政教育作為高?;A教育的根本,其存在即具備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創新思政教育對國家發展而言意義深遠,國家的未來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高精尖專業人才,而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首要品質就是思想過關,政治過關。因此高校開展創新思政教育能夠為國家培養大批的優秀人才,確保其思政經得住審,受得住查。二是創新思政教育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負責人的專業人才,創新思政教育促使大學生形成愛國負責的優秀品德,說明大學生的思政過關,這樣社會各大企業在招聘專業人才時更能選聘到高度負責的專業人士。三是創新思政教育對于民族復興起到了深遠的作用。思政教育是教育最基礎的部分,更能夠培養大學生形成愛國愛家、志存高遠、勇往直前的端正品行,而這些人才正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所在。
二、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透視
(一)高校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
高校專業教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教師不僅承載著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還需要多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如今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出與高校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密不可分。大學生在步入大學這個小型社會期間,因人際關系、學習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焦慮、壓抑乃至抑郁的心理狀態層出不窮,各大高校都存在一些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若長時間得不到醫治,極有可能終結自身的生命造成悲劇,這樣的悲劇是高校和家長都不想看到的,更有甚者,因心理問題而對周圍其他的同學老師進行打擊報復,如此可怕的行徑急需得到制止。而制止的關鍵人物在于高校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專業人士更能夠給這些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通過專業的心理調節來讓大學生逐漸走出抑郁困惑的陰影,真正活在敞亮的當下。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的稀缺性,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團隊并不完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的行為也很少。因此高校應聘用更多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為調節大學生的心理做出努力。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能夠第一時間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對癥下藥,避免未來悲劇的發生,為家庭和社會留住希望。
(二)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充分
心理問題是扼殺希望的“無形劊子手”,需要得到社會的深度重視。而現如今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很多存在暴躁、焦慮、輕度抑郁等不良心理的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自身心理是不健康的,其僅僅認為自己是因為學習壓力大而導致的心情不好,這種錯誤的認知促使其沒有對心理問題形成足夠重視,也不會去專門的心理咨詢室詢問治療,長期的暴躁焦慮氛圍環繞促使大學生逐漸走向心理崩潰,最終造成嚴重后果。如此可見,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充分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重要危險問題。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順利的基礎,是支撐大學生走向未來的中堅力量。現代大學生生長在紅旗下,不曾經歷戰火紛飛,自小衣食富足,本應健康陽光,積極向上,但卻出現一批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這是大學生群體自身需要深入反思的。大學生在家長與老師的教誨下一路成長,本應堅強勇敢,不畏挫折,但卻心理脆弱,不堪重負,這與其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問題沒有小問題,一出事便是大事,但現如今大學生對待心理健康的這種忽視態度極其不可取。高校應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的干預力度,讓更多的大學生認識到自身內在的真實心理,存在問題及時改正。
(三)家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不重視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學校,家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心更是至關重要。但現如今大部分家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持不重視的態度,其認為大學生已然為成年人,足夠對自己負責,且大部分大學生在外求學,遠離家鄉,這導致家長們的關心日漸稀薄。校園貸、高利貸等問題頻出,暴露的就是家長對大學生心理的漠視,家長與大學生溝通交流的頻率下降,很多僅限于寒暑假期間,大學生不會主動向家長匯報情況,家長也不能主動積極地去了解大學生在校的實情,這樣雙方缺乏有效良好的溝通,當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家長不能第一時間對其進行疏導。大學生尚處于心理認知不斷完善的最后階段,需要家長根據自身經驗進行指導,將大學生的不健康心理進行糾正,避免未來悲慘事件的發生。家長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大學生進行有效地交流,通過積極地正向引導來促使大學生敞開心扉,說出心里話,這樣家長更能夠清晰地了解到大學生心理的現況。心理問題是潛移默化的,家長干預制止不及時很可能成為壓倒大學生的最后一關。家庭關系融洽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讓大學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是父母雙方需要一直不懈努力的。
三、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深遠意義
(一)促進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現如今社會氛圍復雜冗亂,大學生初入社會難免被身邊的新奇所誘惑,因此培養大學生養成健康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大學生在面對人際交往、工作學習等壓力時難免出現焦慮煩躁的不良情緒,這時就需要進行壞情緒排放,通過自我調節、他人勸解等方式實現不良情緒的轉化,嚴重的情況下需要心理醫生的介入,促使大學生排解出焦慮憂郁的不良情緒,這樣大學生才能夠有精力去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使大學生學會自我調節情緒,避免患上各種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病因大多來源于后天的焦慮煩躁、抑郁不安和心理壓力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的來源可能是糟糕的家庭氛圍,可能是日常的工作壓力,可能是繁重的學習壓力,也可能是被迫的生活壓力。而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第一時間對大學生的心理進行適當的調節,也讓大學生掌握一些排解的方法,更好地進行自我情緒的調節。高校心理專業教師在日常授課中也可以通過與大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幫助其早日走出心理困境,實現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有利于為國家社會提供綜合性人才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國之棟梁,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能夠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加優秀的綜合性人才,在現如今壓力重重的背景之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也要重視起來。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具有深遠意義,有利于為國家社會提供綜合性人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更加積極陽光,也能為周圍的工作伙伴帶來更多的正能量。大學生現階段正處于價值觀趨于完善的階段,需要有人對其進行專業的指導,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為大學生的心理進行專業的調節,通過學習,大學生也能夠掌握自我情緒調節的方式,在面對艱難困苦時能夠勇敢不退縮,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夠沉著冷靜,不被嚇退。國家和社會需要全方面的綜合性人才,與專業能力超強但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才相比,既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又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的人才更受歡迎。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上,擁有超強心理素養的人才更易被社會接納,任何企業需要的從來都不是抗壓能力一擊就碎的專業人士。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尤為重要,利于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綜合性人才,為祖國的未來做出自身的貢獻。健康的心理狀態與健康的體魄同等重要,是一個人成功必備的基石。因此大學生要特別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三)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社會的和諧穩定離不開各大群體的共同努力,其中大學生的努力也含納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形成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大學生因學習、工作和生活壓力而導致焦慮煩躁、抑郁不安等不良情緒,若這些不良情緒得不到有效排解,長此堆積則會形成一把無形的刀刃,促使大學生做出傷害自己、甚至是傷害他人的過激舉動,侵犯他人的人身安全,這樣會導致十分惡劣的影響,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促使自身在與他人進行交往過程中積極主動,陽光開朗。彼此之間進行交流更加和善和諧,不會因為觀點不一致就發生口角而嫉恨對方,這樣有利于整個交往過程中更加和諧美好。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能夠促使其在與社會進行接軌時能夠大方得體,不畏手畏腳,能夠充分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改變社會對大學生的不良印象,讓社會看到有著中國風骨的當代大學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大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永續發展的基石,是高校精神風骨的最好呈現,更是國家和社會得以長久和諧穩定的保障。
四、創新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一)引進優秀的心理健康專業人才
為了培養大學的健康心理,高校應該注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高校思政工作是整個高校運行的基礎,正是在高校創新思政教育的引領下,高校的教學目標才得以一步步確立和實現。倘若高校失去思政教育這一核心,其教學目標則會出現分崩離析的狀態,將與人才培養的目標背道而馳?,F代社會更加注重對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再一味地實行壓迫性教學,而是逐漸引導大學生健康快樂學習,進而成長為報效祖國的勵志青年。創新思政教育的正確引領,能夠讓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真實的現存社會,體驗到不同階層的工作與生活,形成感恩的愛國主義意識和不懈奮斗的意識,將自身的心理問題逐漸凈化,轉化為健康的心理狀態。因此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高校應積極采取引進優秀的心理健康專業人才的策略。優秀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更能夠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來為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心理疏導等治療,專業人士對于心理健康的認識更加廣博,也有更多的機會與其他心理健康專業的高精尖人才進行交流,這樣對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頗有幫助。在這些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的幫助之下,大學生將學會如何合理地規避心理疾病,如何有效地調節自身情緒,以及在知曉自身有心理問題之后如何正確地面對和解決。且心理健康專業教師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大學生樹立陽光開朗、勤奮上進的形象,促進大學生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二)完善和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培養的過程當中,高校應充分結合現如今的創新思政教育思想,設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并采取多元有效的教學措施。心理健康教師應該通過不斷地深入學生內部去調研,來了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日常生活、學習狀態等多方面的內容,這樣更能夠把握住大學生真實的內在想法,而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在課堂上自顧自地授課。心理健康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互動交流來營造積極的氛圍,打破與大學生之間的隔閡,來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充分讓大學生放下芥蒂,信任老師,繼而說出自身的真實感受,這樣有利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高校還要完善和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以往單純講授理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在課程中增加教師與大學生的互動交流環節,設置心理健康情景劇表演環節,讓大學生親身體驗因心理問題而造成的悲劇,這樣更能夠刺激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高校還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為必修課程,讓大學生在一入學就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防微杜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還可設置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環節,尤其是當心理健康教師感知到有些大學生的心理出現變化時,可及時與大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來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促使大學生排解自身的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繼而養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可組織大學生觀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宣傳紀錄片,讓大學生時刻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會調節自身情緒。
五、結語
思政教育是當代高校教育的基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在創新思政教育背景之下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是一項重要的議題,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家庭及大學生個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促使大學生更快樂地成長,繼而也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批志存高遠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暢.心理保健課程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輔相成——評《大學生心理保健》〔J〕.中國食用菌,2020,39(08):287.
〔2〕蔣燕.心理危機干預與健康引導在農業類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1):165+172.
〔3〕魏敏.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安全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機制——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9,15(12):191.
作者簡介:蘇勇(1978--),男,漢,貴州普安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與班級管理。
夏可燦(1988—),男,漢,湖北仙桃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生物與化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德育與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