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這種特性值得教師在數學教學創新中大力開發利用。善于將數學課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相互關聯,不僅是一種獨到的教學藝術,也是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綜合素養的最佳捷徑。本文主要論述了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的意義和相關策略,希望可以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從而創建完善的生活化數學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聯系日常生活自主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品質與綜合性關鍵能力品格。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情境;實驗;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3-005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19
數學課程是小學教育時期的基礎教學科目之一,同時也肩負著培育學生綜合素質的職責。數學知識本質上是對生活現象的凝練和總結,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獲取的知識經驗也勢必會運用于生活實踐,因此教師只有把握好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才能切實強化學生的數學基礎與數學運用能力。因此,教師有必要積極探索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有效結合的路徑,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察數學的奧義,提升學生探究思維的靈活性和嚴謹性,從而夯實學生的生活化學習意識與自主探究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的意義
生活是教師開展數學教學創新的最佳資源。教師根據數學課程知識節點科學滲透生活元素,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領悟能力,也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之間緊密的關聯性,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自主發展。然而縱覽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生活化教學舉措的占比是比較低的,歸根結底是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的落實必要性缺乏充足的認識。經過細致的分析總結,我們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的意義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任何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都應該建立在順應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小學數學教學也概莫能外。雖然小學生自主領悟和理解數學概念知識的能力還有待提升,但是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的標準,因此教師可以此為突破口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一來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二來也能促進學生認知經驗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聯動,從而消解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領悟難度,強化學生思維品質和探究能力。
第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探索數學世界的積極情緒反應,新課改也強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突出自主學習立意。教師著力加強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的有效結合,有助于引導學生在生活現象中發現更多具有廣泛性的數學元素,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吸納和積累知識的快樂,從而改變學生以往對數學課程學習枯燥乏味的不良認知,顯著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緊扣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學習立意。
第三,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小學數學教改工作既要負責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技能體系,也肩負著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責任。在這一導向下,傳統的照本宣科教學模式太過陳舊和滯后,無益于學生適應社會關鍵能力品格的塑造和完善。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使數學教學內容和形式得到切實的優化,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這些都是推動小學生數學素養與綜合素質和諧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的策略
(一)重現生活化場景,增進學生數學探究的體驗感
數學是一門強調體驗式教學的科目,教師如果一味地對學生實施數學理論知識講授,顯然難以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程探索的體驗感和親近感。這有悖于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根本意圖。重現生活化場景屬于情境教學的一種,同時也是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結合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善于根據數學課程知識要點為學生重現生活化場景,不但可以使數學課堂氣氛更加靈動多彩,也能顯著增進學生參與數學探究的體驗感,助力學生感悟身邊的數學元素和現象,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經驗的領悟和掌握成效。重現生活化場景的方式多種多樣,應用最為廣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教師可以借助教室環境和學生資源,為學生直接重現生活化場景。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涉及一些高矮比較、數量比較類課程,教師就可以將教室內的陳設物和學生作為生活化教學場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比較桌椅的高矮、身高或者是某種文具的數量多少等等,使學生直觀地體驗到身邊的數學元素,促進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充分內化理解。
第二,教師可以開發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間接重現生活化場景。許多生活化情境受時空條件的限制,單靠教師的口頭描述又很難直觀立體地呈現給學生。多媒體資源在此時就可以發揮重大作用。教師可以根據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結合需求,在多媒體資源庫中為學生搜集適宜的生活化素材,如一段含有課程關鍵知識節點的影視資料或者是一幅表達生活情景的圖畫等等,然后啟發學生關聯自身的生活體驗,自主探查上述場景中潛藏的數學元素,進而培育學生的生活化學習意識,增強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和吸納數學知識經驗的能力與習慣[1]。
(二)提出生活化問題,調動學生的主動思考動機
問題導學是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必要舉措,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數學理論知識的來龍去脈。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學舉措時,也需要在問題的設計、開發和提出上傾注更多精力,才能使問題的創設切實滿足學生的數學探究和思維發展需求。以生活為基點為學生開發設計數學問題,不僅是實現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結合的有效方法,也能讓問題導學的應用更為精準、科學。與此同時,關聯學生日常生活的數學問題,不會帶給學生過重的思考壓力,有助于學生思維活力以及數學探究興趣的充分釋放。總之,教師在開辟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的路線時,應該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從源頭上調動學生的主動思考動機,從而兼顧學生數學知識基礎的夯實、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生活化探究意識的提升。教師設計生活化數學探究問題的具體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教師設計開發數學探究問題所應用的素材,必須取自學生的日常生活,且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我們發現學生普遍都對小動物表現出喜愛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去動物園游玩的相關經驗,那么教師在為學生設計生活化數學問題時,就可以創設一個以動物園和動物為載體的問題情境,并在問題情境中滲透數學課程關鍵知識點,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展開思考和討論,自主歸納總結、抽象得出相關的數學概念模型,從而實現學生對生活化問題的主動思考和探究,提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效果。
第二,教師在為學生開發設計生活化問題時,還可以運用謎語形式為學生呈現問題。比如,在數學課程的導入環節,教師并不急于直接向學生揭示新課題,而是將新課主題與有關的生活景象都容納到一個趣味小謎語中,然后再搭配對應的多媒體啟發情境,鼓勵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經歷并以分組形式合作猜出謎底。這樣不但可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伊始就使學生體會到課程知識和日常生活的關聯性,也能發揮新課導入環節的質疑引思效用,從而活化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深度探究動力[2]。
第三,教師在向學生提出生活化數學探究問題時,還應該為學生編創一些貼近日常生活的問題場景和故事情節。比如,在數學混合運算類課程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編創一個商店購物的問題場景,將學生的個人物品假定為商品,結合具體的運算形式和數量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合作開展角色扮演式的問題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和趣味化故事情節中順利解答數學問題,從而同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探究技能和生活技能,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問題解析的主觀能動性。
(三)組織生活化觀察,鍛煉學生自主發現數學現象的能力
觀察既是一種感官能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小學生經常要運用觀察能力,且觀察能力和學生數學邏輯思考、歸納總結以及推理論證等能力的發展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生對數學現象的感性認識始于觀察,對數學問題的理性思考和探究也離不開觀察。生活是學生探知數學奧秘的主要場景,同時也是培育學生觀察能力和習慣的主要平臺。因此,教師應該重點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觀察活動,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在生活中自主發現數學現象的能力,也能培植學生悉心觀察生活的數學探索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觀察技能和綜合性高階思維品質。具體的教學操作方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教師可以根據數學教學需求,截取一段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活動。比如,在培養學生數感時,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屏幕上為學生出示一幅含有不同數量、不同物品的生活主題圖,然后鼓勵學生認真觀察主題圖,數一數主題圖中每種物品各有多少,引導學生在演算紙上畫出簡單的物品圖示,再在后面標出相應的數字。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感,也能增強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提煉數學元素的能力,從而拓展數學課程與生活實際的結合深度。
第二,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觀察活動時,還應該引導學生自主運用數學知識經驗以及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新問題。比如,在數學物體圖形類教學中,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物體圖形的特征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仔細觀察教室中的物品,引導學生結合物體圖形的特征概念,找出教室中相對應的生活實物。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回憶生活,嘗試列舉幾種教室之外的物體圖形實物。這樣既能強化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也能提升學生數學探究思維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從而發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和感受數學現象的良好習慣。
(四)借助生活化材料,開展數學實驗探究活動
實驗操作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有效的實驗探究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手動操作能力,也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左右腦潛能,使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概念模型的構建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實證實驗意識。生活化材料取自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生的認知經驗十分貼合,其不僅是教師策劃數學實驗探究活動的優質資源,也能使學生對參與數學實驗探究活動產生強烈的期待感和親近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因此,教師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策略時,應該借助生活化材料為學生策劃開展數學實驗探究活動,向學生提供更多動手操作和活動化學習機會,從而錘煉學生的數學實驗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提升數學課程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結合緊密性。應用生活化材料開展數學實驗探究活動具體有以下兩個教學步驟:
第一,教師應該利用微課為學生整理數學實驗的導入情境,實驗探究課題,實驗操作的流程、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比如,在數學圖形拼組類教學中,教師在數學實驗導入環節,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出示生活中含有課程圖形元素的建筑物,初步喚醒學生的實驗探索期待。接下來,教師就可以采用事先制作好的微視頻課件,帶領學生了解圖形拼組實驗的操作流程、方法以及運用工具時的安全注意事項,做好開展生活化數學實驗探究的準備工作。
第二,在學生掌握開展數學實驗探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后,教師就可以將圖形拼組實驗所需的生活化材料發放給學生,如彩色紙卡、美工剪刀、膠水等等,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圖形拼組實驗探究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巡視課堂,適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實驗指導,直到各組學生協同合作完成實驗課題中的圖形拼組任務[3]。
(五)設計生活化作業,創新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拓展應用形式
作業設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也是促進數學課程與生活實際深度結合的最佳途徑。教師將數學作業的設計重心轉移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不但可以緩解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心理壓力,也能突出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導向,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生活化探索意識。因此,教師應該加強為學生設計生活化作業,創新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的拓展應用形式,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概念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落實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目標。在具體的策略實施上,教師可以根據數學課程的知識要點,為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生活化作業。比如,在方位教學結束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回家和家長合作,分別觀察和了解自己家周圍四個方向的標志性建筑物,鍛煉學生的數學實踐力和拓展運用能力,并在第二天的課堂教學中交流和展示作業成果,從而引領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學以致用,促進數學課程與生活實際全面、高效的結合。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落實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結合發展目標,不但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與數學探究期待,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以及感悟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廣泛利用小學數學課程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點,積極為學生重現生活化場景、提出生活化問題、組織生活化觀察、開展生活化實驗探究以及設計生活化作業,從而增進學生數學學習的體驗感,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生活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生金.小學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法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20(7):75.
[2] 楊玉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J].學周刊,2020(5):87.
[3] 李進有.結合生活實際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甘肅教育,2020(1):170.
[責任編輯 郭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