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璇 馮飛洋
摘要:思政進課堂是當下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本文通過闡述《音樂鑒賞》課程中推進思政元素融入的意義,分析目前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現狀,從學生思想政治意識薄弱、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等兩方面入手,提出雙重需求與關系聯動,進而舉例挖掘一些音樂作品的思政元素,再從教案、教材、教學、考核等四方面論述高校思政教學融入的措施。通過有機融合,讓音樂鑒賞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思政進課堂的任務。
關鍵詞:音樂鑒賞? 思政元素? 融入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5-0110-03
思政進課堂是當下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基于“課程思政”背景,將思政元素應用到高校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找到“契合點”,是當下高校音樂鑒賞教學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
一、《音樂鑒賞》課程中推進思政元素融入的意義
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時代迅速變革及各種思想觀念的日益沖擊下,大部分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出現偏差,高校學生在《音樂鑒賞》課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中無法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思政進課堂”是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迫切需求;如今國家教育部對高校音樂課程改革非常重視,高校音樂等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已經成為我國藝術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大學生在音樂素養的培養、課程的學習中應該挖掘更多作品的思政元素,豐富更多的課堂內容,“思政進課堂”是高校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更好地綜合全面提升個人素養的必要需求。
(一)能夠挖掘眾志成城的精神元素
抗疫歌曲《一直到黎明》是一首由李宇春、郎朗等著名音樂人牽頭,由88位文體志愿者合唱完成的歌曲,于2020年2月全網正式上線。這首暖心的歌曲由毛不易作詞,陸虎作曲,感人的歌詞溫潤了無數人的眼眶。這首歌只用了短短8天就完成了,在特殊時期用特殊的辦法歌唱。無論是從演唱的人數、演唱者各自的領域和國家,還是錄制的方式,都與“特殊”息息相關。歌詞“我會保護你,當你用盡了力氣,握著你的手,把星光重新托起。我會陪伴你,當你迷失在夜里,做你的眼睛,繼續走向黎明。”歌詞非常暖心,更使人斗志昂揚,88位志愿者們用自己的歌聲為武漢這座英雄般的城市加油,也用溫暖的內心為那些正在抗疫一線的醫療工作者送去祝福。
通過鑒賞《一直到黎明》這首抗疫歌曲,我們懂得了在防控疫情上,沒有任何人是旁觀者、沒有任何人是局外人。這首歌曲讓學生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體現了全國人民在疫情之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讓學生們體會到了疫情之下從小我做起,熱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托起抗疫希望的太陽,一直到黎明!
(二)能夠對音樂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音樂本身作為一門藝術,它所承載的是古往今來、各個時代的精神文化,而這些精神文化中的優秀積極成分的提煉與熔鑄所成的,正是我們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鑒賞紅色歌曲等作品,有利于培養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鑒賞與傳唱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起到思政的意義與目的;通過音樂作品的表達情感與共鳴,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品質的提高;通過音樂作品的聆聽與共同探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陶冶情操,同時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本心體悟能力。思政元素的融入,使校園文化建設得到更好地發展,無論是在文藝晚會舞臺等實踐演出,還是合唱團等校園活動中,都有利于通過挑選帶有思政元素的音樂作為媒介來增強對人們的情感渲染力,潛移默化地“聲”入人心。通過對音樂的鑒賞,有利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和華夏民族精神得到傳承與創新,更好地不忘本來、面向外來、走向未來。
二、目前《音樂鑒賞》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現狀
(一)《音樂鑒賞》課程中思政元素的缺乏
《音樂鑒賞》作為高校專業課程之一,在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實踐中任重而道遠。課程思政割裂化是認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沒有關聯,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應當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高校輔導員的責任,專業課老師只應當完成專業課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教學。這個錯誤的認知導致了《音樂鑒賞》課程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
(二)高校教師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高等院校教師作為高校“思政融入課堂”任務實施的主體,部分專業課教師其思政教學意識薄弱、思政教育能力不足,長期從事于半機械化的專業課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教授,沒有在思政理論知識方面有進行系統性的學習,也沒有在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方法上進行研究,導致在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結合時生硬、關聯度弱、過于形式化。更有甚者,自身思政道德頗失、師德嚴重失范,喪失了自身作為實施“思政入課堂”主體的根基性。
(三)高校學生思政學習意識薄弱
作為高校“思政進課堂”任務實施的另一主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意識過于薄弱、思政學習積極性頗失,長期以來片面狹隘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與專業課知識、技能學習毫不相干,自主地將思想政治學習“孤島化”。高校學生不夠關注國家教育政策與方針、重要領導人講話,認為思政學習并不是課程目標的標準之一,沒有正確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專業課學習上過于功利化。
三、《音樂鑒賞》課程中推進思政元素融入的舉措
(一)引導教師將思政元素編入教案
教師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教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間接地對學生身體與心靈產生一定影響。然而當前大部分高校教師在編寫教案的過程中只側重偏向于教材本身,沒有很好地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思政元素的加入過于生硬,不夠自然和諧。更有甚者,年復一年地拿著陳舊不變的教案教育學生,不懂得根據時代思想的轉變趨勢而對教案進行創新。高校應該定期召開研討會,根據上級文件精神思想,聘請有豐富經驗的教育者來引導高校教師們對教案進行改編,教師之間互相研討如何更好地將思政元素編入教案等,為實施課程思政作保障。
(二)挑選融入思政元素的配套教材
教材是高校學生學習《音樂鑒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介質、教材,選擇合適的教材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我們的教材要有紅色歌曲,紅色歌曲的傳唱反映了我們民族、國家的文化底蘊。紅色歌曲包括新舊民族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等,通過紅色歌曲的鑒賞,能讓高校學生們了解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背景,學習歌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等。同時,教材還要融入有關時事熱點的音樂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們的生活和世界的改變,我們看到全國人民及世界愛心人士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抗疫,許多醫療工作者前赴抗戰一線,各個暖心的故事片段讓我們更加堅定內心所向,還有與全面小康、攻堅脫貧內容相關的作品,從歌詞、內容都能激發學生們內心的愛國之情,具有卓越的啟示意義。
(三)轉變教學方式,積極引導潤化學生
高校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學方式對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的效果有重要影響。教師不應繼續按原有的灌輸式和填鴨式教育,原先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微乎其微,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課前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片段等方式,講述音樂作品背景,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直觀感受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在播放音樂作品時,引導學生用心聆聽,本心感悟,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舉手分享感受,教師也可以率先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和理解,和學生一起探討作品的歌詞、節奏、力度等內容,逐步揭示作品的魅力,以及作品背后蘊藏的偉大精神。課后可以布置小反思和小感悟等文字性作業,字數要求不高、不硬性,通過一些教學平臺讓學生參與討論分享,從音樂作品中感悟思政元素。
(四)《音樂鑒賞》課程加入思政評價考核
課程考核圍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來進行,教師可以加入思政方面的評價,可以通過同行評價、教師自評以及學生評價等多方面有機整合評價。例如學生評價教師是否在課堂分享融入思政知識,結合時事熱點等。而對于學生來說,目前高校《音樂鑒賞》課程考核形式及內容比較單一,主要圍繞專業課知識與技能進行考核,建議在專業課理論知識筆試考試時可以加入思政方面的論述題,例如以《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音樂作品的鑒賞來論述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品精神。或者考生以口述的形式進行抽題回答,教師現場進行評論。
四、結語
《音樂鑒賞》課程教育與思政政治教育表面看起來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教育,音樂鑒賞教育是用情感來感動學生,培養人審美情感的感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性教育,傾向于傳授理論和思想知識,注重用理性說服學生。但其實兩者是有一定聯系的,這兩種教育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而進行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而《音樂鑒賞》中的作品本身都是來源于實踐,來源于我們從古至今各個時代的人民生活,作品的本身就熔鑄了我們人民在各種環境下的不同情感與情懷,而這些情感與情懷鑄成了中華民族的各種精神,成為我們思政教育內容的主力軍。無論是《音樂鑒賞》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養高校學生的審美情感與素養,兩者的教育目標與方向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塑造高校學生更完美的人格,從而立德樹人。
音樂鑒賞和思想政治都是高校學生綜合發展所必需的元素,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音樂鑒賞能力是高校學生實施藝術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音樂鑒賞》教育通過對“課程思政”的構建,把思想道德和音樂作品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審美素養和道德修養,實現課程“立德樹人,思政進課堂”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董力緯.“課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20年.
[2]甄小溪,朱琳.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研究[J].當代音樂,2020(12).
[3]張志俊.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6).
[4]吳璇,夏晨庚.《音樂鑒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探究[J].藝術評鑒,2020(06).
[5]李素芳.論音樂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評鑒,2020(02).
[6]李沅澤.“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音樂鑒賞教學探究[J].藝術評鑒,2020(07).
[7]黃茜,劉旭光.音樂藝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2).
[8]李冰.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音樂鑒賞教學分析[J].北方音樂,2020(04).
[9]周敏.“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音樂鑒賞教學探究——以《黃河大合唱》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02).
[10]賈斯棋.論紅色經典音樂在音樂課程思政中的融入[J].公關世界,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