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國家要求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力求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是語文學科開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分析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探尋插圖蘊含的美育功能,有助于教師探究實施美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美育;插圖;審美感知;審美想象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學校美育工作的總目標。小學階段是學生審美發展的關鍵時期。統編語文教材是美育體系建構的主要載體,而插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教材插圖的功能、美育意蘊及其價值,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美育工作,探索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一、語文教材中插圖的美育價值
(一)情感意蘊的形象化呈現
插圖既是一種形象化的表征方式,又是一種烘托氣氛的情感載體。形象性與隱匿性是插圖的兩大特征。插圖的形象性在于它能生動勾畫與課文內容相符的畫面;而隱匿性在于它能融無形于有形之中,悄無聲息地詮釋文字所要表達的情感意蘊。這種基于情意刻畫的深度融合,是藝術美感領域的一種突破性的表現手法,也是美感元素的集中體現。
(二)視覺藝術的表達再現
作為繪畫藝術的一個分支,插圖是創作者在忠于教材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創作的,具有闡釋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特征。插圖再現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人文風貌,是社會時代大輪廓的整體縮影。繪畫者采用線描構圖,運用一系列繪圖技巧,對所繪圖像精心勾勒,使圖像的藝術性特征得以凸顯,從而更好地展現出時代背景下的人文風貌。在語文教材中,文字與圖畫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相較于文字,圖畫能更加直觀地發揮審美育人功能。
(三)實現文本觀念的有效傳遞
插圖可基于特定文本內容進行觀念的傳遞。插圖既有獨立性,也有一定的從屬性。獨立性是指對插圖自身而言,它并不是文本內容的附加說明,而是能進行形象展示與情感傳遞的獨特存在。插圖需要契合文本思想,承擔傳承文本價值觀念的使命,通過配合語言文字,利用圖像將所要傳達的價值觀念體現在教材之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繪畫者要充分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意義、觀念、思想等,通過形象的技巧將其融入繪畫之中,使讀者能清晰地體會課文的意境,這樣的插圖具有情感符號與意象形態滲透融合的特征,能進一步表達文本的主旨內涵,引導讀者感受文本,進而發揮其審美鑒賞和闡釋功能。
二、語文教材中插圖的特點
教材中的插圖是輔助語文教學的有利工具,它能深入描繪微觀視野下社會的變遷,也能集中反映時代發展中的人文底蘊。
(一)色彩鮮明,烘托主題
插圖常以和諧相映的色彩而引人注目,不同的色彩會起到不同的效果。暖色調能帶來溫暖柔和、明朗清新的感覺;而冷色調則會烘托出嚴肅、緊張的氣氛。
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插圖,以舞獅子的場景點明單元主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插圖以暖黃色為基調,用偏暗紅的色調描繪了兒童在鼓上嬉戲玩耍、舞獅則站在繡球上的歡樂場面,烘托出喜氣洋洋過新年的祥和氛圍,切合“傳統節日風俗習慣”這一主題(見圖1)。
《京劇趣談》一文中的插圖將京劇中具有鮮明特色的穿著打扮呈現出來。只見京劇表演者手拿馬鞭,神采奕奕,衣著鮮亮,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這幅插圖也與文中講述的內容相呼應,表演者的姿態展現了中華美學特征。京劇是國之瑰寶,這幅精致的插圖形象地再現了中華戲劇文化的精妙和博大,從而將《京劇趣談》一文的主旨簡單明了地傳達出來(見圖2)。
(二)構圖精細,契合主題
插圖可以有效地傳遞情感,將讀者代入情境之中,使其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當然,這需要準確的信息、勾勒精湛的筆觸才能使插圖傳達出更深的情感內涵。
統編語文教材無論是在課文的選取上還是在插圖的繪制上,都充分展現了英雄人物的特征,讓學生銘記歷史,感知當下生活的美好。
課文《狼牙山五壯士》中的插圖形象地刻畫了狼牙山五壯士臨危不懼、奮勇向前的堅毅神情,他們犧牲自我,保衛祖國的精神值得后人永遠銘記于心,他們是真正的英雄(見圖3)。
《燈光》一文描寫郝副營長在黑暗的環境中借著微弱的燈光認真讀書的場面,表達戰士對光明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憧憬。
如圖4所示,文中的插圖并沒有描繪在危急時刻郝副營長舍己救人的畫面,而是借讀書場景契合文章主題,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他們大無畏、勇于奉獻的精神。插圖所展示的神韻,刻著戰爭年代的印記,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三)布局巧妙,深化認知
合理的插圖分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讀者深化認知。有時,僅依靠文字敘述難以深入人心,插圖的出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插圖如何編排、如何展示又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橋》一文中對開的插圖(見圖5)讓人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山洪的迅猛和人們過橋時的急切,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長征》一詩中的插圖(見圖6)布局也同樣采用對開式,翻開書頁,背景圖上方是毛筆書寫的詩,展現了書法之美;而下方一幅完整的長征畫面映入眼簾。戰士們攀爬雪山、艱難前進的畫面有助于讀者融入情境,感受詩中表達的不怕艱難險阻的長征精神,細細體味過往的崢嶸歲月。
這種巧妙的插圖排版方式完善了語文教學中插圖的呈現方式,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選圖經典,展現古韻
插圖能傳承經典文化中的意蘊。生動形象的畫面建構能使插圖以靜態的形式展現文字中的動態描寫之美。教師可借助教材插圖,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畫面更好地融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妙與中國元素特有的韻味。統編版語文教材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元素的融入,增加了很多極具代表性的風景名勝和展現歷史建筑古跡的優美插圖,有助于學生傳承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
如課文《故宮博物院》中的插圖(見圖7)呈現出故宮建筑群整體對稱的建筑風格,將紫禁城的規模及建筑布局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眼前。畫面中,最為著名的三大宮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位于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一眼望去,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借助這一插圖,教師在課堂上就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故宮博物院的宏偉壯觀,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布局的和諧統一,并由此引導學生品味故宮博物院的古典之美、故宮建筑群的形式之美以及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
《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的插圖(見圖8)描繪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圖景。從晴朗天空到翠綠楊柳,由潔凈道路至青青客舍,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詩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插圖色彩鮮艷,詩人與友人舉杯對望,深切祝愿友人前路珍重的畫面充滿了離別之際的濃厚情誼,將無言的送別場景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有助于他們在學習中細細體味古詩語言的韻味和蘊含其中的真摯情感。
三、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進行美育的途徑
(一)以圖感知,提升審美素養
感知美是審美教育的出發點,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多數學生在翻開教材時,首先看的不是文字,而是一幅幅色彩艷麗的插圖。注重發揮插圖的審美引導功能,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關鍵。教師可從插圖中提取審美元素,將其運用到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同時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合理運用插圖的功能性特點,注重細節,能使學生從細微處發現生活之美,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析圖入境,培養創造能力
教師可利用插圖的形象性特征,將學生帶入圖畫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插圖都以趣味生動的筆觸展現富有童真、充滿幻想的兒童世界,這樣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盡情汲取精神食糧,充分發揮想象力,完善人格。教師可在“語文園地”的練習中,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動筆寫作,用文字創造美,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審美想象能力與審美創造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識圖知意,弘揚時代精神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一改之前色彩單一、布局簡單的風格,以嶄新的方式與文本有機結合,無論是在布局編排、色彩結構、細節處理等方面都進行了人性化的設計。插圖的選取更貼近社會生活,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有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體現社會正能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運用插圖,注重結合時代精神,激發學生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揮插圖的美育價值,使語文教學與時代發展主題相呼應,與美育工作相融合,實現“和諧育美,美美與共”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喬思瑾.教材插圖創作研究——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20(9).
[2]李雪,夏茂林.教材插圖在美育中的運用研究——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6(5).
[3]芮翎譯.著眼插圖,點亮思維——統編版小學語文教學中插圖教學特點及策略探析[J].中國農村教育,2020(18).
[4]劉秋豐.談對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認識及利用[J].華夏教師,2020(5).
[5]李新,楊楊,萬露璐.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插圖分析[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9(4).
[6]肖清清,朱華.能力導向的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教學策略[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6).
[7]張衍紅.小學語文課本插圖的有效利用新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8).
[8]王時彬.蛛網串課堂,層層尋突破——淺談統編本小學語文低年級蛛網式群圖教學的教學策略[J].教育界,2021(26).
(責任編輯:李晶)
作者簡介:劉蕭陽,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