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闞宇軒
伴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碎片化閱讀正成為人們接收資訊的常態。不管是新聞報道本身還是其衍生產品新聞評論,從業者在生產新聞產品時都不能不考慮受眾的閱讀體驗,于是微頭條、微評論等一系列“微”型新聞產品應運而生。“三農微評”是《農民日報》從2013年1月開始推出的新聞短評類專欄,也是中央媒體中唯一一檔專門聚焦“三農”問題的評論專欄。9年的時間里,“三農微評”立足農村發展,面向廣大農村地區深度剖析帶有全局性、普遍性的農村、農民、農業發展問題,以敏銳的眼光和批判性的觀點幫助廣大農村受眾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各類體制機制弊端的破除。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三農微評”獲得新聞名專欄一等獎,同年農民日報社也榮獲了“‘十三五’中國報業媒體融合創新單位”榮譽稱號。
“三農微評”多年來專注內容方面的精耕細作,以精品意識打磨每一篇評論。其在話題選擇、邏輯表達、論證方式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簡短文字卻充分彰顯了《農民日報》特有的基層視角和輿論場中“有我在”的態度。
1.選題精當,注重實效。從2013年至今,“三農微評”發布頻率基本維持在每周3篇左右,主題大都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以及農民增收息息相關,符合《農民日報》“立足三農問題,服務基層群眾”的編輯方針。其評論的對象通常是近期發生的三農熱點事件或問題,從立意上注重剖析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提出實質性建議,以此來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最終目的在于促成問題整改。例如,在2020年“兩會”期間,“三農微評”連續多天進行了集中報道,每天針對代表委員們提交的有關三農問題的議案進行可行性分析,通過征集網友建議來擴大民意反饋渠道、拓寬三農問題的解決思路。
2.邏輯清晰,說服力強。“三農微評”專欄的評論性文章可讀性很強,其敘述結構基本上以三段論式展開:“提出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層層遞進,為受眾還原事件、問題來龍去脈的同時,引導受眾對此類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農民日報》2019年7月10日刊發的《村醫出走,農民健康誰來守?》為例,全文分成四個段落。第一、二段上來就交代了36名村醫集體辭職的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工作壓力大、工資發放不到位,導致生活困難”,第三段分析了村醫在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尤其是在減少貧困群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方面的重要作用,第四段直接提出了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入手留住村醫的解決建議。這篇只有312字的短評,嚴格遵循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評論文字平實卻很有說服力。
3.實例舉證,數據直觀。用事實和數據說話一直是“三農微評”主要的論證方式。這兩種論證方式交換使用,不僅給受眾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也讓信息和觀點的傳遞更能顯示評論的力量。2019年7月,“三農微評”欄目發稿13篇,這13篇評論開篇均采用了交代實例的入題方式。例如,“近日,筆者參加某鄉黨委書記離任交接……”、“筆者在華北某縣調研時發現……”、“筆者暑期到鄉村走訪”、“日前在江西井岡山市調研時了解到”等。這樣的話題開啟方式一開始就讓人感覺評論寫作者言之有據而非空談。2019年7月20日《“土樓”保護急需提速》中更是使用了四組數據,“約有300年歷史”的土樓,現存典型的土樓“超過3000座”,入選“世遺”的“只有46座”,只有“1.5%入選”保護利用行列。一組數據列出來,土樓保護的迫切性也躍然紙上。
“三農微評”雖然是一檔發源于報紙的微評論欄目,但其傳播卻覆蓋了各級、各類媒體,“三農微評”在新媒體領域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1.依托自有媒介,實現即時推送。《農民日報》紙質版、電子版是“三農微評”的首發媒介。但在如今媒體走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紙質和電子版報紙的讀者是有限的。要想實現優質內容的即時共享,就必須打造自身的新媒體平臺。為此,“三農微評”先后開通了自己的微博賬號、頭條號和微信公眾號,進行內容的同步傳播。此外,《農民日報》還擁有自身的手機客戶端,可以及時推送“三農微評”上的文章,方便受眾下載APP并關注“三農微評”專欄,保證第一時間接收最新訊息,掌握第一手信息資源。依托自有媒介的平臺拓展,“三農微評”不僅可以吸收更多的讀者用戶,也大大提升了傳播的時效性和便捷性。
2.借力其他媒體,拓展傳播范圍。作品傳播廣度是“三農微評”專欄設立之初便開始考慮的問題,也是人們評價一個專欄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三農微評”除了在《農民日報》上每周進行三次左右的刊載外,還經常被眾多兄弟媒體轉載。人民網農民頻道常常刊載有關三農問題的評論文章,“三農微評”的評論文章往往被當作首選作品。中國農網通過開設專題頻道對每日見報的“三農微評”進行專門集納,人民網、中國網、新浪網、農視網等重點綜合網站和“三農”專業網站也紛紛轉載其中精彩稿件,還有媒體取材“三農微評”制作了廣播和短視頻節目,這些都充分顯示了“三農微評”的傳播力。
3.拓展互動渠道,溝通反饋快捷。要保證評論的擲地有聲,一方面是要注意從基層真問題入手,另一方面要注重受眾反饋與“回聲”。“三農微評”一貫注重受眾反饋環節,在溝通渠道搭建上,“三農微評”的亮點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維護上,一旦有用戶關注“三農微評”微信公眾號,其首頁馬上彈出接受投稿的郵箱賬號,直接建立起了與用戶的溝通橋梁。在“三農微評”的官微和頭條號上,用戶可以在新聞評論下方實時參與評論,互動渠道更為暢通。在2020年“兩會”期間,專欄還特別開辟出一塊電子公告板,明確告知受眾任何有關三農問題的經驗或教訓(建言獻策)都可以在平臺進行分享,實現了與受眾在線上的實時互動。
對于一檔新聞評論專欄來說,評論的社會效果直接決定著專欄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三農微評”創立以來,始終遵循新聞評論的建設性理念,注重發揮評論輿論引導的建設性職責。
1.以問題為導向,關注現實生活。建設性的理念體現在欄目評論的選題上,縱觀“三農微評”中的評論文章,無一不是以農業、農村、農民為原點,在社會熱點與三農領域問題的結合處,輔以真實案例或配合國家新出臺的政策法規開展討論。筆者閱讀了該專欄近兩年發布的所有評論,發現這些評論雖然在文字上沒有過多的技巧,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價值選擇——從百姓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這種源于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選題意識,不僅讓受眾很自然地關注到評論中提到的問題,還會在心理上激發他們參與問題討論、促進問題解決的代入感,更為評論的溝通互動留下了生長空間。
2.以情感為依托,強化輿論引導。“積極情緒”是建設性新聞理念的重要體現,在對農村現象的描繪、農民困難的展示中,“三農微評”處處展現了對“三農問題”情感的流露,直接或隱含的情感表達使這些短評不僅有力度,更有溫度。在《農民日報》2019年7月15日刊發的《鄉間“童謠”唱起來》中,作者不僅描述了在基層調研時發現鄉間童謠逐漸減少的現象,更表達了對童謠減少問題的惋惜,把一個不易察覺的新聞現象上升到了關于“美的啟蒙與教導”的高度去討論,有觀點更有感情。《農民日報》2019年7月20日刊發的《“土樓”保護急需提速》一文,不僅直言農村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迫切性,更留下了“絕不能坐視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逐漸損毀消逝”的痛心疾首,讓受眾感同身受。
3.以未來為面向,促進問題解決。有研究者指出,建設性新聞評論的框架模式有三種:問題框架、情感框架、未來框架。其中遵循“問題呈現→問題回應→問題解決”的“問題框架”是建設性新聞評論的核心框架。作為一級框架的“問題框架”是樹干,作為二級框架的“情感框架”與“未來框架”是枝葉。在“三農微評”的實踐中,很完美地將三種框架融匯在一起。每一篇評論都體現著“微言大義”,既要提出問題,更要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方案導向”和“未來面向”的價值選擇充分體現了“三農微評”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
作為一檔能夠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新聞名專欄,“三農微評”的成功不僅得益于專欄擁有《農民日報》這一中央級黨報平臺,還要歸功于其專欄背后的新聞采編人員對評論改革創新的不倦探索和思考。其帶給同類媒體最大的啟發不只是在內容生產方面的精耕細作、在渠道拓展上的全面出擊,更為重要的是其濃烈的人文關懷視角和觀察社會問題的建設性出發點,“三農微評”也因此無愧于中國新聞界的最高殊榮。
作者單位 王麗霞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
闞宇軒 暨南大學國際學院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