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傳播手段更新頻率不斷加速,新媒體憑借其開放便捷、及時互動、大眾多元等特點,豐富著高校思政教育原有模式,也是民族院校思政類課改革和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新媒體視角下,民族院校需要強化服務保障、開發優質資源、拓展教育主體,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和創新發展。
關鍵字:新媒體 思政課改革 思政育人
民族院校是培養各族民族人才的搖籃,民族院校的思政類課程是推進民族團結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認知的重要教育陣地。
民族院校如何理解并認識新媒體的特點,把新媒體建設成為思政類課程的重要平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制作引入和更多新媒體產品,傳播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講述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在各族學生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得尤為關鍵。
一、以新媒體為載體推進民族院校思政類課程改革的路徑與意義
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媒體形態。通信技術的進步、傳播方式的調整、以及大眾對于信息、資訊接收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推動者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不斷發展。目前,各類短視頻APP成為網民活躍的新媒體平臺,抖音、嗶站等新媒體平臺日活躍用戶基數一直維持較高水平。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這是新媒體演進的重要方向,短視頻APP正在成為主要的新媒體傳播形態。青年學生的關注點在哪里,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就應該在哪里,民族院校思政課程建設也應該著眼于哪里。
新媒體對當前青年學生的影響日益深遠,抖音、嗶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正在悄然改變著青年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也成為高校思政類課程改革必由之路。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一批新媒體平臺日漸成為民族院校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發布民族團結活動資訊、講述民族團結故事的重要窗口。各民族院校充分認識到運用好新媒體平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為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強保障。新媒體為學校思政類課程改革提供新的手段和內容,創新了教育教學方式,搭建起新的溝通橋梁,有助于在新時期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
在新媒體背景下,各民族院校著力探索課程思政與新媒體的融合創新,突出新媒體在學生思想引領方面的重要作用,保障思政教學工作高質量開展,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馬學科教師參與學校新媒體平臺建設,為新媒體平臺制作優質傳播內容,包括黨史學習教育、歷史故事講解、黨的理論和政策分析、社會實事熱點分析等。二是思政課堂與新媒體平臺加強融合,思政教師通過新媒體平臺打造云課堂,引入新媒體優質內容成為課堂教學組成部分,思政課程的部分內容與新媒體平臺共享。三是思政課教師、青年學生黨員等制作新媒體賬號,打造優質短視頻等新媒體產品。
二、民族院校以新媒體推進思政類課程改革的困難和不足
民族院校運用新媒體推進思政類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關工作與上級的工作要求、學生的實際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從現有的資源利用程度看,教育資源的開發程度遠遠不足,產品內容單一、呆板、陳舊等問題突出,教育主動性不夠、吸引性不強,優質資源開發滯后的狀況尤為明顯。宣傳部門工作內容涵蓋范圍廣、工作壓力大,人員編制嚴重不足,新媒體平臺建設缺少人員保障。平臺的建設和運行缺少相關的制度設計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一些新媒體平臺推廣力度不夠、長期不更新或不維護、發布內容陳舊、公眾留言不回復等問題突出。另外,思政課教師面臨較為繁重的課堂教學和科研壓力,往往頻于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主動運用新媒體不足。新媒體時代,青年學生接受信息渠道日趨多元,分析和識別能力卻冗待加強。多渠道接收的各類信息深刻的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新媒體為載體推進思政課程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三、民族院校以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事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為民族院校以新媒體為推進高校思政課堂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開發優質資源,增強思政課程親活力
當前,思政課程涵蓋的范圍和內容都日趨豐富和多元,融入思政課程的新媒體文化產品即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生動的民族團結故事、大量的民族團結典型,也包括民族院校在民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等各項工作中的事跡和人物發掘。從思政課程新媒體產品內容的深度挖掘上,一要下功夫把內容做好,以感動人心、深入人心為訴求,制作能夠引起被教育者共鳴、感人至深的優秀作品,用精彩內容吸引更多學生關注,進而提升思政課程教育的實效。二要擴寬內容生產渠道,思政教師要主動思考并融入產品生產過程,為新媒體平臺提供內容,擴大教育產品的來源范圍。三要具有互聯網思維、新媒體思維,在語言和形式上要力求輕松活潑、喜聞樂見。
(二)強化服務保障,提高新媒體平臺的生命力
目前,各民族高校都建設有一批新媒體平臺,成為思政課程推進學生的重要陣地。這些平臺建設也面臨人員、經費、制度保障等多方面限制,如何動員和引領思政課教師廣泛參與平臺建設也成為當前一項重要課題。要完善工作機制,讓民族院校運用新媒體推進思政課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積極聘用網絡技術、新聞宣傳等專業技術人才充實隊伍,大力培養懂教育、懂網絡技術、懂新聞宣傳的綜合性人才,使他們成為新媒體技術運用和平臺建設的中間力量。要加強隊伍建設,真正落實發布信息、回復公眾評論、征求意見、提供在線服務等內容,打造一支專業化的隊伍。要加強對社交短視頻APP建設的研討和實踐,打造出優質視頻內容,吸引更多粉絲關注,將社交短視頻APP建設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平臺。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領導工作機制,探索建立校內各部門以新媒體為平臺推進思政課程建設的協同機制。
(三)拓寬平臺渠道,提升思政課程內容的感染力
新媒體傳播具有高效、快速、覆蓋面廣等特點,在宣傳黨的理論政策、講述民族團結故事、傳播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思政課教師和團隊要積極研討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和發展的新方向。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思政課教師可以更多打造云直播的課堂,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讓跟多學生參與線上優質教學。特別是一些專業水平高、課堂反響好的教師課堂應以新媒體平臺為載體,讓更多學生參與優質課堂教學。思政課教師也應結合各自專業背景,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短視頻內容,便于學生在課后和業余時間學習和傳播。要注意貼近學生,以新媒體為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各民族院校在實踐中注重適應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減少傳統的書面語、官方語,力求輕松活潑、喜聞樂見。特別是結合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黨史解讀、經濟形勢分析等內容,可以引入更多專業短視頻進入思政課堂,提升學生的專業興趣。
(四)拓展教育主體,提高思政類課程教育吸引力
目前,各民族院校新媒體平臺建設主要由學校宣傳部門統籌。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由宣傳部門建設和管理,各部門、各單位新媒體平臺按照“誰創建、誰主管、誰負責”的歸口管理原則。民族院校宣傳部門以及各新媒體運營單位在制度建設、隊伍搭建、選題和確定內容等各項工作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總體而言,民族院校運用新媒體的管理職責主要在學校黨委及相關部門,思政課教師、社會層面、學生層面參與不多。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正在從專業媒體主導的精英傳播向社會廣泛參與的大眾傳播轉變,發布主體的多元化趨勢日趨明顯,已形成媒體、政務發布、自媒體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自媒體將信息傳播的主體擴展為普通大眾,幾乎每一個網民都可以獨立的參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傳統的由學校“宣傳部門統籌、各部門負責”的政務發布模式有利于組織執行和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但仍需要社會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等自媒體的廣泛參與,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結合,在“潤物細無聲”中將思政課程的各項要求落在實處。
參考文獻
[1]凌小萍 張榮軍 嚴艷芬,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
[2]陳卓國,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9,(18).
[3]朱小蔓,課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作者介紹:高俊山,1985年9月出生,漢族,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理論與政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