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華
摘 要:“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形式有很多,關鍵要看教師如何展開具體的操作和實踐。充分實踐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指導學習中通過把握課堂教學內容精髓,可以逐步實現作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本文將立足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及成因,對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展開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0-0157-03
Exploration on the "composition-led" Teaching Mode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YANG Meihua (Datong University,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
【Abstract】There are many specific application forms of the "composition-led" teaching mode, and the key depends on how teachers carry out specific operations and practices. By fully practicing students' main learning status, and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omposition-led" guided learning,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classroom can be gradually realize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Chinese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composition-led" teaching mode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Composition pilot; Teaching mode
“作文先導式”教學改革原本是按照先拼音再識字,再組詞,再造句,再作文的遞進程序,以“作文先導式”為基本的教學指導思想,圍繞學生作文的需求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就目前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來說,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學習者和參與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實踐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認真落實“作文先導式”的基本教學理念,是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并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效果的關鍵。
1.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及成因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想要做好對學生的起步作文指導,就需要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根據作文教學的現狀,并了解和掌握這一現狀形成的原因,從而才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課程學習。而對于起步作文的教學現狀,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進行概括。
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看。小學生在一開始接觸作文寫作的時候,會存在著一定的好奇心,也愿意投入到課程寫作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學生開始知道作文中的相關要求和格式形式之后,便開始逐漸失去了作文課程學習的欲望。從而在課堂呈現出來的狀態,相對來說也比較應付。另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看。在小學起步作文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起步作文引導教學的時候,一開始教師還是會花費一定的心思,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課程知識內容的感受與理解。但是久而久之,教師便開始讓學生自己進行寫作,并以單獨的寫作課程的模式,展開對學生的寫作訓練。這樣一來,便使得整個作文教學失去了生機與活力。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程教學之前,知道了作文教學現狀之外,還需要了解導致現狀的成因,從而才能夠做到對癥下藥,才能夠給學生提供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學課堂,促進學生的作文水平的發展。
第一,學生自身的原因。對于課程學習而言,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對于作文學習來說,也是如此。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他們本身對于作文有著天生的抗拒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在作文中,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漢字寫作,而且還需要寫出來的內容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寫字的過程中,本來就很慢,因此很容易會失去寫作的耐心。再加上學生自己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不一定能夠完整地進行表述,從而就會失去在寫作過程中的成就感,因此,逐漸失去了寫作的興趣,影響了學生的作文寫作質量。
第二,教師教學的原因。雖然說學習是一件主觀的事情,但是對于教師來說,教師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引導學生形成學習上的興趣,從而來推動學生加強課程的知識基礎。而在實際的學校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文寫作教學的時候,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進行寫作教學的構建。這樣一來,教師所提供的課堂并不是學生所喜歡的,也很難融入課堂,從而影響了學生寫作質量的提升,不利于整體課堂教學的有效發展。
2.小學語文的“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
(1)通過提升課外文章閱讀,體現生本教育
作為教師來說我們應該要認識到一點,即“想要實現整體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單純依靠教材上的知識是不夠的,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還應該要從知識拓展的角度入手,加強對學生的教材補充和講解工作,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的工作中獲得成長與發展。”作為語文寫作課程而言,它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因此,語文教師的授課任務可以說是非常的重。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授課活動來說,目前教師的授課工作最為困難的便是作文教學。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作文的基本寫作方式,同時結合具體的內容來寫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知識積累等方面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因此,作為教師來說,我們為了要讓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要做好生本教育。所謂的生本教育實際上就是指教師在落實相關工作的時候,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做好相關的寫作教學設計工作,以求來實現學生自己對于寫作知識的探索與分析。尤其是在“作文先導式”教育教學理念中,加強課外閱讀的引導,推動學生作文寫作思維的發展,更要展現出生本的要求,否則將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我們以《草原》這一節課程教學為例。在《草原》這篇課文中,主要給學生介紹了蒙古族所居住地區的情況以及人文風貌。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漢蒙一家親,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情感,并激發學生對草原的向往與熱情。基于這樣教學目標,教師在給學生開展基本知識的授課之前,從“作文先導式”角度入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積累和經驗,寫一寫“你心中的草原”。在寫作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的作文表示與語言表達,教師要允許學生借鑒和使用自己所看到過的課外文章的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細節性的描述。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寫作思路,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2)選定題材,提供方向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教授課外閱讀,可以方便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對于小學生來說,寫作是最讓他們頭疼的課程,不僅是因為寫作字數比較多,而且還因為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素材來展開具體的寫作。然而,很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并不會有意識地進行課程知識的積累,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也無法結合合適的素材來展開寫作。然而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就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記錄下相應的情節,從而根據情節再進行寫作的時候,就能夠有話寫,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對于課外閱讀來說,它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這一時期,對于事物都存在著極大的好奇心,而且都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但是僅僅依靠課文上的內容,是沒有辦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的,也無法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知識拓展與提升。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結合課外閱讀來給學生展開相應的課程教學活動。通過課外閱讀知識的補充,不僅能夠讓學生形成相應的閱讀積累,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開闊的學生學習視野,推動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應用課外閱讀的時候,可以給學生選定題材、提供閱讀的方向。所謂的選定題材、提供方向,就是指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指定一篇文章的形式,通過文章內容和類別來給學生提供分類,從而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示來尋找具體的文章內容,以此來落實課外閱讀在課堂上的應用。例如,教師在教授《白鷺》的時候,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主要是給學生講述了白鷺的故事,通過課程的學習,加強學生對于白鷺這一動物的認知與理解。教師在教學完成之后,可以以“動物”這一題材為主,讓學生圍繞題材搜索相應的課外讀物對其進行閱讀。并通過閱讀來進行簡單的讀后感寫作,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并落實對學生的作文教學。
(3)掌握寫作的基本框架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層遞式教學來讓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框架。對于一篇完美的文章來說,一定是具有一個完整的寫作框架的。而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他們之所以沒有辦法呈現出一篇相對來說比較完整的文章,那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一個基本的寫作框架。層遞式教學是一種教學理論,也是一種教學方式。從其本身的含義來看,它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細化,從而形成不同的教學層次,達到層層遞進的教學效果,以此來落實學生對于寫作知識的掌握。就目前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來說,層遞式教學這一教學理論運用相對來說并不廣泛,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更是如此。但對于小學課堂教學教工作來說,教師給學生運用層遞式教學,其實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規律。在層遞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把這一部分提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來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通過了解了寫作的基本框架,也就相當于學生心中對于文章有一個基礎的認知,從而在寫作的過程中會更加的得心應手,以此來提高寫作質量。例如,以《爬山虎的腳》教學為例,教師在完成這篇課文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同樣以植物為原型進行一次作文寫作。而在正式進行寫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模仿課文的框架,從而羅列出自己的作文框架。并且通過投影儀將每個學生的框架都逐個投影出來,與課文的框架進行對比和點評,從而加強學生對于這一作文內容的感知能力。
(4)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
對于教師來說,既然想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展開個性化的作文教學,就需要對個性化作文有明確的了解。這樣一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夠給學生明確的指導和幫助,從而實現學生作文個性化的發展。從個性化作文本身來定義,那就是學生在進行作文寫作的時候,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據具體的問題來說出自己最為真實的感受,只有這樣,學生所寫出來的作文才能夠稱得上是有個性。做好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工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思維,以及整體課堂教學質量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展開個性化作文教學時,還需要做到循序漸進地引導。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剛開始接觸作文,所以在往往在表達上不能夠一次性到位,而教師這個時候也不能急躁。教師需要有計劃、有認知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一步一步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寫作,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促進學生作文個性化地發展。例如,教師在講解《小小“動物園”》的時候,這篇文章主要是要讓學生針對動物園進行寫作,以此來達到對學生的寫作訓練。而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的時候,教師需要分階段地進行引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這一節課堂中,先讓學生寫一小段,然后嘗試對自己寫的這個段落進行潤色和再創作。這樣一來,學生所要表達的內容也會更加的具體,以此來實現學生作文的個性化發展。
(5)形成以學生為主體課堂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應用新課改思想的時候,可以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學校課程教學中,無論是什么階段的教學,或者是什么學科的課程教學,都需要圍繞新課改思想,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與設計,以此來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課堂教學的設計工作并不是那么簡單的,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容易呈現出各種不確定性,所以無法在實際的環境中找到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畢竟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能夠給學生寫作自由,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寫作體驗。因此,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在落實相關授課工作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展開相應的寫作訓練,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并落實作文先導式的實際操作與應用。
我們以《我的植物朋友》這一節課堂教學為例。在這一次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以植物為對象展開相關的分析和訓練,讓學生能夠描述出自己的植物朋友。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運用到一些擬人化的表達,展現出學生自己的想象力。針對這一寫作訓練,教師在正式讓學生動筆寫作之前,可以讓學生先發揮想象思考一下自己所想要寫的對象植物,并簡單說說這段故事的描述。以此來讓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3.結語
總的來說,“作文先導式”語文教學改革實驗是以學生的體驗為基本教學資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將突破點放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作文教學的實際需要與進度靈活安排,以此才能夠在實際的課堂中有效地推動學生獲得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愛娥. 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探索[J]. 讀與寫,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