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賢超
摘 要:小學數學的復習課是數學教學的重要課型,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梳理,查漏補缺,形成知識網絡,發展思維能力,提升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效地學習后續的知識。文章針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問題,在復習課方面探索出較為有效的合適的教學模式:在課前讓學生自主整理舊知,做學習的主人;結合思維導圖,協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開展趣味闖關游戲,協助學生鞏固舊知;開展合作學習,促進能力共同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模式
一、農村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小學與城鎮小學的數學教學上的差異
農村的小學與城鎮的小學的數學教學差異,體現在生源差異,農村小學的學生在學習方面較少受到家長的監管,甚至很少過問。家校的不一致性,很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城鎮小學的家長則相反;還體現在師資不均衡,農村小學教師一般身兼數個學科,難以做到專職專任,而在城鎮小學中則較少有這樣的情況;還體現在教學培訓及科研落實不到位,雖然農村小學教師的培訓力度較大,但培訓之后的新型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的較難落實,而城鎮小學教育科研是教師的常規教學任務,而農村小學的教育科研往往流于表面。
(二)農村小學數學復習課存在的問題
復習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小學復習課的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師簡單地將復習課視同練習課,學生在復習課上的學習單單是練習與回憶的層次,缺少了本質上的知識聯系,難以實現知識與知識的遷移。二是傳統復習課還存在著輕視生成著重預設的情況,同時在復習課中教師很少與學生交流,在課堂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也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三是數學復習課中經常以做練習和梳理講解知識為主要內容,這樣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農村小學數學復習課存在的問題成因
根據上述的問題,筆者總結得出以下成因:一是在各級教學觀摩交流活動中,也很少有教師會以復習課這一課型作為展現,可以借鑒的教學經驗較少,因而在教授復習課中,有些教師的教學方式有所欠缺;二是一些教師只注重新授課的教學而忽視了復習課的重要性,經常采用“歸納知識點—課堂上鞏固練習—教師主導小結”的復習課教學模式;三是小學階段的學生較難集中注意力,傳統的數學復習模式往往只是通過“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課堂缺乏趣味性;四是有些教師教學時沒有關注到學生之間差異性,把備課的教學材料全部講授給學生,卻沒有考慮到學生自身對于接受知識的能力,難以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農村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教學模式
(一)自主整理舊知,做學習的主人
根據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教學模式,認為知識的獲得及保持與認知結構有很大關系,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二是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程度;三是認知結構的穩定性程度及清晰性程度。這說明學生的認知結構需要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別、穩定及清晰,因此學生在課前整理好掌握的舊知,那就意味著他們的認知結構具有以上特性。除此之外,學生自己整理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能提高復習課的效率,讓學生在復習課上能更快地建立較為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圖形與幾何”復習課的教學中,在課前布置了學生對本學期所學的圖形的知識整理。呈現結果時,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比如分條列點、畫圖形。雖然學生能對知識有了記憶及理解,但是知識是零散的,欠缺一定的條理,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整理好,并在上課時補充完整,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利用思維導圖,建立知識體系
教授復習課時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知識整理,學生的知識整理往往呈現復雜性與分散性的特征,欠缺一定的邏輯性。實際上,書本上的知識是主要根據學生的各項發展水平而設計,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根據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的必備條件是本身具有邏輯意義的學習材料;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具備與新知識相聯系的知識準備;學生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那么,只需要讓學生找出知識中的邏輯意義,即可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思維導圖便是讓學生在知識整理的過程中能有效地理解知識的邏輯意義即零散的知識的梳理與歸納的工具。在復習課上,教師需要先畫出思維導圖需要填、涂及畫的框架,小學階段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圖形,如八爪魚、智慧果樹等,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回顧與推導,鼓勵學生參與思維導圖的繪制及填寫,在繪制及填寫中不斷思考,解決課前在知識整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修改自己課前的知識整理,從而查漏補缺,掌握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由于借助思維導圖整理,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有趣的表象,這能使記憶得更長時間。
(三)運用趣味游戲,更好鞏固舊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而游戲最能激發學生興趣。在數學課堂中運用游戲的意義在于,能使學生學習轉變為樂學,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學習,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合在數學課堂中運用的游戲,主要有動手操作、闖關、競賽等。
動手操作,實際上就是手腦并用,邊做邊想,邊想邊做,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協助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闖關,符合小學生好勝心強、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的特點,結合復習課的內容,設計出由基礎到困難的不同程度的游戲關卡,學生通過闖關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競賽,教師在針對性的練習部分設計“最佳小組”比賽,讓學生在競爭中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樹立團隊合作的意識。
(四)開展合作學習,促進能力提升
學生只有對知識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能對知識進行加工與運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了知識。目前,農村學生對于需要靈活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解題的題目有畏難心理,特別是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讓學生單獨解決難題,學生會輕易放棄。合作學習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任務的學習方式。小組內成員發散思維,發揮所長,向著目標迎難而上,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還能讓學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圖形與幾何”復習課的教學中“系統整理,實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建構”這一部分的教學時,先自主回憶梳理相關知識,再小組交流并進行梳理匯總。在小組交流中,進行了“比一比、說一說、看一看哪種方式更加簡潔清晰,通過觀察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特征、表面積、體積等異同,你發現了什么?”的探究活動,學生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整理,教師再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以及思維是否有序,知識內容整理是否全面,難點是否突出的差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綜上所述,基于農村學校的現狀,教師需不斷更新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讓學生做好課前知識的整理;課堂上利用有趣美觀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立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利用生動的情景和有趣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要營造小組合作的氛圍,鼓勵學生互助戰勝難題,活學活用。整節復習課下來,通過學生自主回顧、教師協助建立體系、游戲鞏固練習、小組合作拓展提升四個環節,做到層層遞進,逐步提升。在這種課堂模式下,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學會了自主梳理要點,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陸椿.溫故而知新——例談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整體教學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0(25).
[2]孫文能.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
[3]陳霞.淺析農村小學與城市小學在數學教學方面的差異性[J].新課程(上),2018(02).
[4]查格秀.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探究[J].教師,2019(24).
[*本文系2020年廣州教育學會科研課題《基于農村學校下的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KTLX120203057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