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錦濤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為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實現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文章提出教師要深化數學教育評價改革,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注重數學教育的普適價值,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數學教育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問題。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各教育階段和教育主體提出了具體的評價改革方向和任務,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把學生評價由單一的學科評價轉向學科能力的評價,從過多關注學生本學科的學習成績轉向關注學生所有學科學業成績的優化和發展,實現跨學科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那么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如何落實“破”與“立”呢?
一、深化數學教育評價改革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而“雙減”政策旨在轉變“唯分數論”的思想,杜絕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這就要求我們堅決克服“唯分數”的評價傾向,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更是要求我們對數學學科評價的內容、維度、標準等進行深入研究,為學生制定科學的數學學科評價方案。同時,適時向家長解讀其子女“多元評價”的結果,從學生的性格特點、特長愛好、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給出反饋,與家長攜手進一步為學生全面、個性化的發展做好規劃。
二、發揮數學教育的普適性
著名的數學家陳省身先生認為,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學數學,但我們其實只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數學研究與數學的深度應用為目標的數學教育必然是小眾化的,教師應更注重數學教育的普適價值,即強調數學的應用和思維,提高數學文化素養與訓練理性思維。因此,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獲得結果,盡量避免在低等級水平技能上讓學生進行高頻訓練,減少無意義的重復,不斷創設教學場景,通過合情推理設計出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與推理等。
三、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雙減”政策不僅要求教師提升作業內容的生活化與探究化,還要注意作業質量的高端化,向作業設計要“質”與要“量”。“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少留作業,但是,如何在“質”上設計作業尚具有一定的開展難度。作業設計要對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知識積累、能力培養與體系構建具有較大的針對性,看重學生在生活中如何認識和應用數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以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歸納、演繹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從而成就學生創造性思維、邏輯性思維,為學生的主體認知與后續發展提供強大的能力輔助。
參考文獻:
[1]李香玉.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與“雙減”共促共贏[J].教育家,2021(36).
[2]張必華.“雙減”背景下數學教育的思考與建議[J].中學數學月刊,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