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當前,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運營在統籌平臺建設、品牌建設、隊伍建設等方面需要加強,應從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配套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和注重質量提升等方面出發,構建與互聯網發展形勢相適應的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運營新機制。
[關鍵詞]高校;新媒體;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2)01-0066-04
近年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高校校園文化無論在平臺建設、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上,還是在貼近學生實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方面,都有了很多改革創新的舉措,并較好地推動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當前,如何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發展形勢,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和優勢,建設更多貼近高校實際的校園文化,更好地打造一批有時代特征、有思想深度和影響力的校園文化精品,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新課題。
一、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新媒體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賦能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技術對語言、圖文、數據等具有強大的數字化整合功能,大力推動著高校數字校園文化建設應用能力的革新,有利于高校打造出更多具有時代特征的高質量校園文化作品,不斷提升高校校園文化信息傳播的能力,有助于高校校園文化網絡空間的拓展。比如,鄭州大學通過探索構建“三個三”網絡育人模式,讓立德樹人主旋律“唱得響”,讓思政工作主動權“抓得牢”,讓網絡育人新陣地“靠得住”,充分拓展了網絡育人的陣地,更好地發揮了網絡育人的功能[1]。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優勢,利用其新穎的傳播手段和更加開闊的數字化傳播渠道,能進一步提升校園文化傳播效果。同時,高校也能依托新媒體的互動優勢,構建起網絡互動交流平臺。此外,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高校能實現學校師生需求的精準掌握和校園文化傳播內容的精準推送,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和傳播實效[2]。
(二)挑戰:新媒體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沖擊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多元文化的傳播速度,影響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新媒體技術使得用戶的自主性不斷加強,在人人都擁有傳播話語權的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傳統的傳播媒介正在不斷革新,高校師生不再是校園文化的被動接受者,他們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發起者、傳播者和引領者,這使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環境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同時,新媒體技術的數字化應用能力的不斷升級,推動著社會文化展現形式的不斷進步,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參與其中。從《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以來定期發布的普通高校官微百強月榜分析來看,各高校官微的公眾影響力不容小覷,其中2021年9月高校官微排行榜中顯示,排點贊、在看第一的文章為北京交通大學的《你好,這是北京交大!》,閱讀超過10萬次以上,而整個月榜單中閱讀10萬次的文章就有65篇[4]。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如果跟不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形勢,會不利于校園文化吸引力、影響力的提升。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不足
(一)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統籌不夠
高校校園文化中的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以及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應用和建設,是高校相關職能部門以及院系各級學生組織根據新媒體技術的逐步發展而逐漸完善,并已廣泛應用于校園文化建設各個平臺,逐步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陣地和宣傳窗口,從高校內部管理來看,由校內各部門和學生組織自主創設和運營的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普遍采取誰設立、誰主管和誰負責的管理方式。目前對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整體建設、規劃和管理的統籌不夠,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的合力尚未有效形成,有時也存在對校內新媒體平臺創建把關及運營監管不夠到位的現象。
(二)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品牌建設仍有欠缺
當前,《中國青年報》“中國大學生在線”等媒體都會定期對高校新媒體平臺運營情況進行評價,從《中國青年報》每月發布的中國大學官微百強、“中國大學生在線”每季度發布的全國高校抖音綜合影響力排行版等內容分析來看,高校官方新媒體所發布的內容中,公告類、投票類、活動類等內容點擊率較高,而點擊率較高的新媒體作品中缺乏具有高校校園文化特質的經典之作。從官微年度排行靠前的高校所發布內容的分析來看,一些高校所發布的內容存在主題不鮮明、內容不聚焦、重點不突出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部分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存在品牌建設意識不夠強、規劃不到位、亮點打造不突出等情況。
(三)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隊伍建設需要加強
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的運營,不僅需要管理人員擁有新媒體技術專業能力,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需要建設一支專業的管理團隊。但由于近年來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的建設數量快速增長,高校新媒體平臺運營隊伍的建設跟不上新媒體數量的增長速度,不少高校雖然成立了新聞中心,但校級官方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工作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員負責,而校內二級單位或學生組織等運營的各類新媒體則多是由師生兼職管理,新媒體平臺管理人員的不足直接會影響新媒體運營的水平和新聞把關工作的質量。同時,有的高校在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運營工作上缺乏對管理人員選拔、培育和激勵方面的統籌,導致出現隊伍建設缺乏規劃、教育培訓針對性不強、隊伍激勵舉措不多等問題,這使得新媒體平臺運營工作出現隊伍不穩定、專業能力不足、創新精神不夠等現象。
三、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
(一)強化頂層設計,做好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的統籌管理工作
高校要深刻認識新媒體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樹立強化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的工作理念,切實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要將新媒體平臺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工作來統籌安排,進一步完善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要切實加強校內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的統籌管理,進一步理順工作流程,形成協同管理、高效運行和創新發展的新媒體平臺工作陣地。要立足打造更高質量和更有影響力的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進一步完善校園文化新媒體建設的標準和實施方案,朝著建設規劃高起點謀劃、運營管理高標準開展、文化品牌高水平打造的工作目標,努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
(二)完善配套制度,健全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工作機制
高校要進一步完善校內各層級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創建、新聞發布和運營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學校新媒體平臺創建有審批制度、新聞發布有制度、運營管理有標準的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經費和基礎設施保障制度的建設,確保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經費和設施設備投入有相應保障,更好地支持新媒體技術致力于校園文化融合發展、平臺拓展和宣傳強化等方面的創新與實踐,形成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運營質量提升的保障機制。要進一步完善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運營評價制度,逐步健全新媒體運營考評標準,定期開展新媒體運營情況評價,形成平臺運營優勝劣汰的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完善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輿情監控制度,健全校內各層級新媒體平臺輿情監控機制,切實加強對新媒體平臺運營情況的監督檢查。
(三)加強隊伍建設,建設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專兼職結合隊伍
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學校新聞中心人員配置標準,加大專職宣傳隊伍的選配力度,并結合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運營情況,明確校內各層級新媒體平臺運營的崗位設置標準和人員選配要求,努力在構建一支專業能力突出、綜合素質過硬的校園文化新媒體運營隊伍上下功夫[5]。要鼓勵和支持有一定新媒體運營能力的思政教師、學工干部、行政人員來兼任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運營工作,注重加強學生記者團等學生組織新媒體平臺運營團隊的建設,努力造就一批運營新媒體的學生骨干隊伍,逐步培育一支由專職宣傳人員與兼職師生相結合的新媒體平臺運營隊伍。要切實加大新媒體平臺運營專兼職隊伍的培訓工作,著力在新媒體素養培養上下功夫。要進一步完善師生從事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的激勵制度,定期開展新媒體技術創新和校園文化作品評比表彰活動,師生所取得的成績逐步與學生的評獎評優和學歷提升、教師的職稱評審和崗位晉級等掛鉤,鼓勵更多的師生致力于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的建設。
(四)推動融合發展,構建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融合發展模式
高??梢酝ㄟ^微視頻、微課和慕課等信息化手段,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建設一批具有時代性、思想性和服務性的校園新媒體平臺,切實增強校園文化在校園新媒體中的吸引力[6]。要注重強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突出網絡育人的重要功能,切實在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上下功夫,有主題、有計劃、有步驟地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并充分利用新媒體互動交流的平臺優勢,通過線下主題活動、線上話題交流等方式,營造廣大師生主動參與、積極推動網絡校園文化發展的良好氛圍。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傳播的積極作用,加強校園文化新媒體傳播的統籌謀劃,實現校園文化傳播的及時便捷、生動活潑和喜聞樂見。要切實加強各類校園新媒體平臺的融合發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激勵廣大師生積極創作一批形象生動的校園文化網絡作品[7]。
(五)注重質量提升,加強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品牌建設
高校要樹立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的質量意識,并將新媒體建設納入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范疇,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品牌建設的組織領導和建設謀劃,確保新媒體平臺建設與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一同謀劃、一同部署、一同建設和一同推廣應用。要結合高校校園文化自身特點和學生思想實際量身打造新媒體運營品牌,主動將校內各級各類新媒體平臺融入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之中,實現新媒體技術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質聚力的目標,讓更多的校園文化精品依托新媒體技術和平臺,走近學生、走出校門。要重點選拔一批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給予資金、政策、人力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實現新媒體技術和精品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融合,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高校校園文化特質和影響力的新媒體經典作品和工作平臺,使新媒體技術成為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增量[8]。
總之,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之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和新技術,注重加強統籌謀劃、建設管理和改革創新,新媒體的新優勢可以更好地賦能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能成為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鄭州大學.鄭州大學探索構建“三個三”網絡育人模式[EB/OL].(2021-10-14)[2021-10-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 e_1748/202110/t20211014_572337.html.
[2]張紅霖.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新聞宣傳工作創新研究[J].采寫編,2021(8):99-100.
[3]馬曉東,劉亮,范慧玲.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的幾點思考[J].傳媒論壇,2018(5):128.
[4]中國青年報.中國大學官微百強(2021年9月普通高校公號)[EB/OL].(2021-10-13)[2021-10-16].https://news.sina.com.cn/o/2021-10-13/doc-iktzqtyu1200588.shtml.
[5]陳旭.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傳播中的應用途徑分析[J].新聞傳播,2021(14):173-174.
[6]李志春,敖麗.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新聞傳播,2014(3):1-3.
[7]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2020-05-11)[2021-09-12]. http: // www. moe. gov. cn/srcsite/A12/
moe1407/s253/202005/t2020 0511_452697.html.
[8]王瑞霞.以新媒體激活高校思政工作“一池春水”[EB/OL].(2020-12-07)[2021-09-07].
https://dangjian.gmw.cn/2020-12/07/content_344390 73.htm.
[作者簡介]蔣百平,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資源管理。
[責任編輯 孔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