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新微 孫宏臣

〔摘要〕為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有效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近年來各地不斷探索并形成多種多樣的養老模式。其中,互助養老模式呈現出組織結構完整、硬件資源充分整合、活動內容豐富、制度設置合理等特征,具備參與主體多元、場所就近、籌資渠道較廣、惠及范圍廣、服務內容豐富等明顯優勢。雖然互助養老模式在不同地區的實踐中成效顯著,但是其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要進一步推動該模式的發展,需要通過傳遞互助文化、夯實經濟基礎、加強組織引領、完善制度設計、提高服務質量、有效整合資源等策略來實現。
〔關鍵詞〕互助養老,養老模式,老年人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22)02-0054-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破解貧病交加老年人口的養老困境研究”(18BSH167),主持人蒲新微。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加快,人口老齡化也成為中國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規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70%,65歲以上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3.50%,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逐年升高〔1〕。人口學家根據中國多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預測,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達到峰值,老年人比例將占25%左右,預示著中國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2〕。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的逐年加劇將會給家庭、社會、政府帶來不斷加重的養老負擔,降低社會勞動能力、創新動力和消費能力,最終制約社會經濟高效快速發展。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現象,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成為政府、社會、家庭必須面對的問題。為此,政府、社會和家庭積極開展社會養老、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等多種養老模式的實踐探索。作為居家養老模式的創新形式,互助養老模式有著獨特的比較優勢,但其發展中面臨著一些瓶頸,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調適。
一、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現狀
互助養老本質上是一種基于交換和互惠的養老方式,它以家庭養老為基礎,以各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為依托,利用老年人之間的同期群(將相同時間段內具有共同行為特征的用戶劃分為同一個群體,該群體被稱為同期群)效應,以互助友愛為核心組建類型多樣的互助養老小組,堅持“政府支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組織老年人開展多種活動,通過“變老為寶”來滿足老年人自身多樣化的需求〔3〕。互助養老能夠有效整合各類養老資源,使老年人智力資源、體力資源、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使老年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充分實現,有利于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4〕。20世紀90年代,中國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民政部提出以居家互助養老模式為主的“星光計劃”①(2001年),并在全國多個地方進行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互助養老模式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踐,呈現出類型多樣的特征,并具有自身的運行特點。
(一)實踐中互助養老模式的類型。實踐中互助養老模式在各地的類型有所不同。通過對各地互助養老實踐經驗總結和不同學者從不同理論視角的歸納,從不同的劃分標準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從推動主體來看,可以劃分為政府推動、黨組織推動、民間志愿者組織推動、鄉賢精英推動、宗親家族推動等模式。政府推動模式是指地方基層政府在互助養老的實踐中扮演著發起者、推動者、支援者和控制者的角色,主要以河北省肥鄉縣和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的實踐為代表〔4〕;黨組織推動模式是指在互助養老實踐中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凝聚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主要以山東省日照市、四川省閬中市的實踐為代表;民間志愿者組織推動模式是指在互助養老實踐中民間組織、慈善機構等社會團體充當投資者、創辦者和推動者的角色,主要以福建省慈善總會發起的“慈善安居樓”的實踐為代表;鄉賢精英推動模式是指互助養老的發起者、推動者是社會精英或者能人,主要以江蘇無錫周女士、湖北賀雪峰、河南何慧麗為代表;宗親家族推動模式是指在互助實踐中延續著傳統血緣的紐帶作用,宗親家族中有威望、有能力的精英凝聚宗親中各種力量、整合各種資源開展互助養老,主要以廣東、福建、浙江等傳統村廟宗祠文化發達地區的實踐為代表〔5〕。
2.從養老居住場所來看,可以劃分為集中供養模式、服務中心模式、養老大院與互助服務中心相結合模式、“時間銀行”②互助養老模式和“多代居”互助養老模式。集中供養模式是指在社區建設“幸福養老院”,高齡、空巢、生活不能自理等群體的老年人居住在養老大院,對老年人進行集中供養,提供老年人所需養老服務,主要以河北省肥鄉縣互助幸福院為典型代表,同時全國各地如吉林、山東等地也在廣泛推廣。服務中心模式是指在社區建設互助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在家居住,養老服務中心開展生活、娛樂、護理等活動以及提供養老硬件設施,主要以四川省閬中市的實踐為代表,吉林省也在積極建立互助養老站或者是互助養老點。養老大院與互助服務中心相結合模式是指既有集中供養的養老大院同時也有服務中心。“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是指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此時,服務主體提供服務付出的時間被量化和積累,當服務主體需要服務時將由同時期的其他人為其提供同等時間的免費服務,由此形成低齡老年人照顧高齡及其他特殊群體老年人的互助循環養老模式〔6〕?!岸啻印被ブB老模式是指沒有血緣關系的老年人與老年人、老年人與單親家庭、老年人與大學生以性別、愛好、身體狀況等因素為參考共同居住,與老年人共同居住者可以在日常生活、家政服務、起居飲食等方面為高齡老年人提供幫助。與此同時,老年人之間可以在精神上相互慰藉,老年人可以幫助單親家庭父母照顧孩子、為大學生減免房屋租金。
3.從經費主要來源來看,可以劃分為政府支持、生產自籌、社會捐助及“四個一點”綜合籌集等模式。政府支持模式是指政府資金支持,互助養老機構的運行資金主要靠政府提供;生產自籌模式是指當地社區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域優勢、資源優勢、民族特色、技術特色發展集體產業,集體產業的收入為養老服務提供經濟支持,主要以云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平寨鄉、重慶市九龍坡區為代表;社會捐助是指互助養老機構的運行資金主要靠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個人捐助提供;“四個一點”綜合籌集模式是指互助養老機構的運行資金通過“市、縣慈善總會籌一點,縣、鄉政府撥一點,村集體出一點,各有關部門幫一點”的多渠道辦法籌措〔7〕。
(二)實踐中互助養老模式的運行特點。互助養老模式能夠在國內外不同地方以不同形式呈現,必有其內在的運行特點,我們可以從組織系統、硬件建設、活動開展、制度政策四個主要方面進行歸納。
1.組織結構完整,職責分工細致。無論是集中供養還是設立互助養老中心,無論是政府主導發起推動還是其他主體主導發起推動,都會成立一個類似“老年協會”的協調組織。這個組織負責養老大院或者養老服務中心的運營、管理、協調、服務、活動開展等工作。從部門和職責設置來看,這個組織系統呈現部門分工明確、職責職能細致細膩的特點;從人事安排和產生形式來看,充分發揮了老年群體和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的積極作用,呈現出自主自治的特點。
2.硬件資源充分整合,設施功能健全?;ブB老模式秉承老年人“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的原則,就近整合農村社區閑置房屋資源,集中建院,成立互助養老中心。一方面,充分利用村學校、院落等閑置資源,如河北省肥鄉縣前屯村將原來廢舊小學改為“幸福院”,作為互助養老的服務中心。另一方面,政府、集體出資或者發動社會力量出資建設能夠容納多人就餐的食堂,建設棋牌室、日間照料中心、體育活動中心、閱覽室、健身中心、醫療中心等。有集中供養功能的養老大院還要建設能容納一定數量老年人的宿舍。硬件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安全問題,突出防滑、水電安全以及無障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特殊關注。
3.活動內容豐富,滿足多方需求?;ブB老中心對老年人的照護既要考慮老年人的生活、生存需求,又要考慮老年人積極參與、自我實現、感情慰藉、精神愉悅等方面的需求。具體活動包括:定期邀請法律部門、醫療部門等專業人士進行法律維權、健康養生、生活安全等方面常識講座或者培訓,定期對老年群體進行身體檢查,定期通過集中讀書、讀報、觀看紀錄片、電影等方式進行集中學習,定期舉行舞蹈、唱歌、書畫、民間傳統藝術等方面的比賽,每逢重要節日開展大型聚餐、娛樂活動。志愿者服務小分隊進行義務巡邏、便民咨詢、募捐義演、與老年人聊天、定期幫助老年人等活動〔8〕。
4.制度設置合理,針對性強?;ブB老模式在運行過程中制定了許多養老、敬老的福利政策。包括:第一,就餐福利。老年人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是否在互助養老中心就餐,每頓飯大約5元,老年人自己花3元,政府補貼2元〔9〕。如福建省金山村老年食堂(主要由本村鄉賢或企業家捐資興建和維持運營),最初該村70歲以上老年人需要每月繳納95元,80歲以上每月繳納50元,才可以在食堂享用一日三餐。現在已經實現餐費全免,每天大概有60多位老年人在食堂用餐〔5〕。第二,鄰里互助組制度。以地域為中心、按照就近原則形成若干個鄰里互助組?;ブM內低齡老年人對高齡、空巢、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進行起居飲食、心理溝通、購物娛樂等方面幫助。并且每天都要通過電話、走訪等方式對老年人進行探視,將探視結果記錄在案,匯報到上級部門。此外,隨時保持與被幫助老年人、老年人子女的聯系。第三,志愿者服務制度。在互助養老中心組建志愿者服務小分隊,小分隊定期對高齡、空巢、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進行衛生健康、醫療安全、娛樂活動等方面的專業服務。第四,24小時值班制度。在互助養老中心制定輪流值班制度,由醫務人員、安全人員、聯絡人員組成,隨時應對養老大院或者自居老年人出現突發狀況。第五,評價監督機制。養老中心會定期組織社區老年人集中開會,聽取近期老年人的需求以及老年人對工作的建議。老年人隨時對養老服務中出現的不足、缺陷、問題進行監督。
二、互助養老模式的比較優勢
互助養老模式能夠在解決養老問題中起到重要作用,必然有其相對優勢。只有比較其相對優勢,才能為更好地探索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提供依據。與社會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相比,互助養老模式有其難以替代的優勢,如老年人居住場所就近、養老資金渠道多、養老對象范圍大、養老內容豐富等。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突出互助養老模式的優勢,我們通過表1進行說明。
通過對不同養老模式的比較,我們發現互助養老模式從不同層面凸顯出其優勢,主要體現在養老主體、居住場所、資金渠道、養老對象、養老內容和實踐效果等層面。
從養老參與主體來看:主體多元,互助共濟。相比家庭養老模式,互助養老模式中的養老力量更加充足,可以解決家庭養老中子女時間不充裕等問題;相比機構養老模式,互助養老模式解決了對養老機構不認同不認可等問題。更重要的是,互助養老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基層黨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及老年人的作用,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一方面,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養老大業,有助于切實解決養老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另一方面,在互助養老實踐中,老年群體不僅可以發揮余熱,更能參與養老服務。這說明,互助養老模式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滿足老年人的現實需求,激活老年群體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實現自我價值。
從居住場所來看:守望故土,避免鄉愁。在機構養老,老年群體需要離開自己的故土,離開自己生活一輩子的家。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上目前養老機構存在種種詬病等原因,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居住在養老機構。另外,雖然子女在外地工作,但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意離開家鄉跟隨子女去背井離鄉。而互助養老模式是老年人在家居住或者在社區閑置房屋居住,這樣可以滿足老年人不離開自己家的意愿,在社區集中居住也沒有離開故土,既照顧到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又能實現對老年人的照護。
從籌資渠道來看:資金獲取渠道廣,緩解經濟壓力。家庭養老依靠子女和老年人自身,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是“421”家庭結構,同時還倡導二胎三胎的生養,養老的經濟壓力對于一對年輕夫婦而言是非常大的,部分家庭難以承擔高額的養老成本。民辦養老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老年人及其子女,這就使其處于兩難境地:費用收取高了沒有老年人入住,低了沒有辦法實現養老機構的運營,即便是加上政府補貼也不能實現對老年人的高質量服務。相比之下,互助養老模式的養老資金供給不僅僅依靠政府和家庭,而且還充分發揮社會各個層面的支持作用,實現了養老資金的多渠道籌措,減輕了政府的經濟壓力,也分擔了家庭的養老壓力。
從養老對象來看:惠及范圍廣,受益人群多。機構養老服務對象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為主,養老服務對象單一;社區養老服務對象以“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自理能力受損、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為主,但是受到政策、人員、資金等影響,惠及范圍受限。而互助養老模式的服務對象不局限于高齡、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是惠及絕大部分老年人。
從養老服務內容來看:養老服務內容豐富,能充分滿足老年人需求。機構養老是長期綜合性照護,但成本昂貴。在既考慮成本又考慮服務內容的情況下,社區居家養老和互助養老相對經濟實惠。但是,受資金、服務人員專業度、服務人員數量等方面限制,社區居家養老只能滿足“家政服務、起居照料、購物送餐、專業護理、上門服務、幫助出行、協助就醫、活動參與”等需要。與之相比,互助養老涉及“日常照護、生活娛樂、健康養生、法律援助、聯絡子女、情感交流、護理協助、就醫幫助、活動參與”等全方位服務,在滿足老年人生理、安全需求的同時,更能滿足老年人精神、娛樂、社交、受到尊重的需求,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實,使老年人身心愉悅、健康快樂。
從實踐效果來看:效果可觀,認可度高。機構養老“成本昂貴、供給不足、認可度低”,社區養老“惠及部分老年人、成本降低、符合老年人意愿、項目單一、設施不全、工作人員短缺、感情慰藉不足、惠及對象受限、政府壓力增加”。與之不同,互助養老模式“成本低、精神慰藉、類型多樣、認可度高、參與度高、操作性強、互動性強、互惠互利”,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具體操作中能夠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應對老年人所面臨的養老問題。
綜合來講,互助養老模式參與主體廣泛,獲取資金渠道多樣,惠及多種需求的老年群體,滿足各種老年群體的不同需求,真正符合“以人民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從當前中國的整體情況來看,相對而言,互助養老模式是不錯的選擇,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推行。
三、進一步推動互助養老模式健康發展
從互助養老模式本身來看,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創新性。與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會養老模式相比,互助養老模式具有諸多優勢。但是,互助養老模式是一種“自上而下”、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對老年人負責、特惠和普惠相結合的“有組織、有服務、有支持”的建構模式〔10〕。從當前中國的整體實踐情況來看,互助養老模式是不錯的選擇,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所以,需要多措并舉,進一步推動互助養老模式的健康發展。
(一)傳遞互助文化,提升互助理念?;ブ幕臓I造、互助理念的認知是能夠推動互助養老模式的重要認知基礎,雖然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是卻需要更多的傾注和重視。在全國范圍來看,互助養老養模式開展比較好的地區,比如河北省肥鄉縣,都有非常好的互助養老氛圍,互助養老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識。所以傳遞互助文化,提升互助理念至關重要。第一,通過政策宣傳、參觀學習、經驗介紹、成果分享等方式讓所有參與互助養老的主體認識到互助養老的現實意義、實踐成效,培養公眾的公共精神。主要是讓基層領導干部看到成效斐然的模范地區的成功模式。將河北省肥鄉縣“幸福大院”的運行機制、山東省日照市發展村集體經濟推動養老事業發展等先進經驗廣泛傳播。第二,通過不同的媒介媒體追溯傳統孝道文化的真諦,同時轉變“養兒防老”的傳統理念,打破傳統家庭養老的禁錮。積極拓寬互助養老模式的宣傳路徑,通過學習強國、各級政府客服端、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渠道,讓廣大人民群眾以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了解互助養老的優勢、好處、運行模式、協調機制,增加社會認同,讓互助養老成為一種必然選擇。第三,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進人物的模范帶頭作用。一方面,現任的基層領導干部必須認識到互助養老在養老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互助養老對于基層治理的重要意義,必須認識到養老事業發展是基層領導干部的使命擔當。提升基層領導干部對互助養老運行機制的專業水平,這樣才能宣傳明白、落實清楚。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基層離退休領導干部的權威作用,通過現身說法、積極參與、引領帶動將互助養老的優越性宣傳到位,從思想上提升大家對養老的認知水平。
(二)夯實經濟基礎,拓寬互助養老資金渠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就互助養老事業而言,資金的投入是物質保障,也是先決條件。云南省新平縣嘎西村就是通過大力發展村鎮旅游產業獲得了豐富的財政基礎,互助養老的財政支出一半以上來源于村鎮收入。所以,一方面,就農村而言因地制宜開發集體經濟。從自然資源、傳統風俗、民間技能中開發當地的特色產業,與養老產業相結合,招商引資發展鄉鎮企業。比如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開展鄉村旅游、開辦手工業加工廠、畜牧業養殖場、設立農村合作社,并通過網絡直銷帶貨,與城市進行農商對接、農超對接,通過農博會等方式向外推銷農產品,發展農村經濟。將“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落實到位,既能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又能讓年輕人在家鄉致富。另一方面,拓寬互助養老經費獲取渠道,“政府撥一點、村集體出一點、家庭拿一點、其他企業組織個人幫一點”,整合多方資源,既可以振興鄉村,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默F代化鄉村,又可以為互助養老提供物質保障。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志愿團體進行募捐,擴大養老資金投入力度。
(三)加強組織引領,筑牢互助養老架構?;ブB老的發展需要組織機構的引領和帶動,只有組織機構的引領才能激活基層不同主體參與養老的動力。從全國范圍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哪種主體推動的互助養老模式,無一例外,都形成了一個“互助養老中心”(稱謂各有不同),這樣一個“中心”將養老事業發展得更加專業化、程序化、制度化,分工明確,職責詳盡。所以,第一,成立專門負責養老模式推廣的領導部門,專項開展互助養老工作。各個社區、村鎮都要將互助養老界定為一件專項的工作加以開展,要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各級部門要自上而下給予強調、重點督促,加強培訓、學習。要將互助養老工作的開展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中,通過老年人的民意調查了解老年人養老需求,通過明察暗訪了解養老服務的落實情況。第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自治組織的代表、銜接、協商、組織、協調功能,切實發揮基層領導、干部、黨員等先進個人的先進模范作用,對于需要重點照顧的老年人可以由村支書、村主任、優秀黨員“結對”互助,將需要重點照顧的老年人分成N組,黨員干部每人負責一組,主要工作是了解這些老年人的每日飲食、居住、身體等情況,定期開展老年人集中體檢、安全防護、文化娛樂及親子互動等活動。第三,充分發揮老年協會的自治能力。老年協會由老年群體共同推選成立,下設的各個機構部門、小組也都由老年群體共同推選產生,互助養老大院或養老中心的規章制度、運行規范、管理方式及其落實監督都由老年協會協調,這樣激發了老年群體的養老參與,更利于互助養老氛圍的營造。第四,加強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老年協會與民間組織、專業機構、企業工廠之間的密切聯系,構造“有組織、有管理、有服務、有合力”的有機整體。如合肥市肥西縣政府購買了X社工機構的養老服務,該社工機構按照協議約定,一是為照護對象建檔立案,一人一檔案,每日對照護對象提供飲食、衛生打掃、醫療檢查(測血糖、血壓、健康知識普及)等服務。二是開展親情互動活動,通過網絡方式幫助老年人與子女、親友進行聯系。組織文化娛樂、節日慰問活動,提升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三是建立需求評估、服務質量考評監督機制。由社區工作人員、照護對象本人、社工機構管理部門三方共同完成服務需求評估、服務質量考評監督工作。通過購買社工機構的服務,提升了養老服務的專業度和質量,效果顯著。
(四)完善制度設計,保障互助養老模式落實。制度設計的合理性關系到互助養老模式能否順暢推行。四川省閬中市、重慶市勝天村能夠將互助養老實踐發展得如火如荼,能夠激勵低齡老年人積極參與,主要原因就是制度設計完備。
1.建立多元激勵機制。首先,通過“時間銀行”的方式,為施助者后續得到其他人照顧建立契約,施助者現在照護老年人的付出會成為以后被照顧的資本。明確規定“時間銀行”的組織機構、運行程序、管理者的責任、用戶的權利義務及時間貨幣的流轉等具體事項〔11〕。尤其是對服務時間的計算、服務時間的兌換、服務內容和質量、服務對象等進行清晰的界定。其次,為施助者提供獎金、實物、榮譽等方面的現實獎勵,增加施助者、鄰里照護志愿者的補貼,以提升低齡老年人參與養老的積極性。最后,從政策角度為積極參與養老的企業、民間組織提供合理、便利的政策優惠,形成志愿組織、捐助企業與老年人的互惠互利,讓善舉行為得到廣泛的認可和鼓勵。
2.建立互助養老公共基金制度。借鑒新農保的管理方式,確定互助養老公共基金的籌措方式、支付程序與標準及調整機制,對通過政府補貼、村集體供給、個人繳納、社會援助等方式籌集的互助養老公共基金,做到統一賬戶、??顚S?、收支明確,定期公開財務,保證專項養老資金的有效合理合法使用,取信于民。同時,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參與互助養老公共基金的管理,實現公共基金的增值〔12〕。
3.建立針對施助者、鄰里志愿者的責任保護機制。老年人作為特殊群體,隨時面臨著“病”“死”等其他突發情況。但是,施助者擔心老年人出現突發情況時遭到沒有必要的指責甚至承擔責任,這樣本來助人為樂的事卻發生了異化。所以,要制定明確的職責、職能及責任劃定方法。對施助者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職責、工作規范、工作流程、工作技能作出規定要求,并對其工作進行專項培訓,使其明確了解自身工作的基本要求、原則。
4.建立養老服務的多方評估監督機制,保障老年群體在養老事業中的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的權利。首先,從老年群體的實際出發,切實了解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制定符合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需求評估機制,讓養老服務更有針對性。其次,發揮由老年代表、村干部、黨員組成的養老協會的監督作用,對養老服務質量進行監督,對養老服務的日常工作、活動開展、制度規范遵守情況進行質量監控。最后,建立政府專屬養老部門、養老協會、第三方服務機構組成的監督委員會,定期對服務質量進行考評,發現不同階段出現的問題,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五)提高服務質量,引導老年人積極參與互助養老平臺。老年人不愿意參與互助養老平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平臺的服務質量有限,不能滿足老年人日常養老需求,因此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提升,引導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互助養老的事業中來。一要通過理念引導、政策解讀、參觀學習、試點運營等方式,提升運營管理團隊的管理、協調、溝通能力。二要加強對助潔、助餐、助醫、助難的志愿者和施助者的專業能力提升,并且形成定期培訓學習的制度,提高服務質量。三要加大對于社區工作者的招聘、培訓力度。社區工作者將成為我們國家未來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而養老服務是社區工作重要內容之一,加大社區工作者數量的補給,提升社區工作者業務能力是做好養老服務、帶動互助養老的重要方面。四要增加精神慰藉,強化內心關愛,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服務,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如定期開展文化娛樂活動,舉行棋藝、游戲、歌舞、太極拳比賽,開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健康、醫療、法律等講座。
(六)有效整合資源,提升互助養老的硬件設施。要有效整合閑置資源,提升養老服務所需的設施條件,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率。對于床位利用率低、服務水平不高、基礎條件較差、集中養老需求不高的,可實施就近跨區整合,組建區域福利中心〔13〕。如由于J省人口密度小,人口流動性大,如果以每個自然村為單位成立互助養老中心,就會出現成本高、資源過于分散、人力不足等問題,所以組建區域福利中心,有效整合社會資本,有利于互助養老的開展。要有效整合各類服務資源,有效利用學校、村委會辦公室、衛生所等公共場所,通過扶貧補貼、專項財政撥款等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將鄉村閑置的屋舍,尤其是閑置校舍加以有效利用。按照養老需求進行裝修整改,分區劃片設置不同的功能區,比如宿舍區、文化娛樂活動區、醫療區、健身區、食堂等,并保證冬暖夏涼,符合老年人生活的習慣。在此基礎上,增設簡單生產區。充分利用互助養老中心附近的土地,種植一些不需要過多投入、大家喜歡的蔬菜;設置養殖區,養殖一些需要技術含量低的家禽等。這樣的自給自足既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飲食所需,降低生活成本,同時還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樂趣、鍛煉身體。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增加兒童娛樂設施,為老年人照顧孩子提供便利。這樣有利于解決老年人因照顧孩子不能積極參與互助養老的難題,使照顧孫輩孩子的老年人減輕負擔,同時可以積極參與互助養老的活動。
解決養老問題是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的重要課題,是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互助養老模式為我國養老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在養老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凸顯出其獨有的優勢。進一步推動互助養老模式,優化互助養老的路徑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重要任務,還需要我們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中不斷探索,在探索研究中使其逐步得到優化。
注釋:
①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明確了老齡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提出了加快發展老年福利事業的要求。為了落實該決定的精神,建立健全社區老年福利服務體系,民政部從2001年6月起開始在全國實施“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簡稱“星光計劃”)。截至2004年6月,“星光計劃”圓滿結束,但由此開啟的互助養老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②“時間銀行”是一種互助養老新模式,具體方法是: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后,公益時間被存入“銀行”,未來為自己或者親人兌換相同時長的養老服務。這種養老服務創新方式,目前已在北京、南寧、南京、重慶、成都、遵義等多地“試水”。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人口年齡構成情況〔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 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4.html.
〔2〕李丹丹.2030年我國人口達峰值老年人比例將占25%左右〔EB/OL〕. https://www. chyxx. com/industry/202107/ 966040.html.
〔3〕吳香雪,楊宜勇.社區互助養老:功能定位、模式分類與機制推進〔J〕.青海社會科學,2012(06):104-110.
〔4〕李俏,劉亞琪.農村互助養老的歷史演進、實踐模式與發展走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9):72-78.
〔5〕任杰慧.把“無緣”變“有緣”:中國農村養老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7):8-15.
〔6〕劉林,智東.“老年互助”式居家養老〔J〕.社區,2009(02):24-26.
〔7〕王瀟彬,吳宏洛,柯毅萍.農村五保老人社會救助的新探索——以福建省“慈善助老安居樓”為例〔DB/OL〕. https://www.docin.com/p-1655892265.html.
〔8〕趙向紅,王宏民,楊韻輝.城市互助養老社會組織發育與能力建設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8(09):100-103.
〔9〕王輝.農村養老中正式支持何以連帶非正式支持?——基于川北S村農村互助養老的實證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12):69-95.
〔10〕柯燕.多視角解構西部農村居家型互助養老服務〔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411-415.
〔11〕劉夢念.我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11):164-165.
〔12〕劉曉梅,烏曉林.農村互助養老的實踐經驗與政策指向〔J〕.漢江論壇,2018(01):46-50.
〔13〕喬恒.吉林?。阂虻刂埔巳嫣嵘r村養老服務能力〔J〕.中國民政,2018(01):29-30.
責任編輯周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