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北方鄂倫春族的現代教育在少數民族福利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飛躍進展,但這仍然抵擋不住現代化發展對其民族教育產生的沖擊,生源的流失、師資隊伍的匱乏以及漢語的普及,使得鄂倫春民族教育的發展困難重重。想要擺脫上述困境,就要提高民族教育的質量,吸引更優秀的師資來協助民族教育發展,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學校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對中國北方鄂倫春民族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困境進行研究,分析影響因素,并從學校本身和政府政策方面提出建議,以促進鄂倫春民族教育和文化更好地傳承發揚。
【關鍵詞】鄂倫春族;民族教育;學校發展;現代化;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7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4-155-03
【本文著錄格式】袁樂煬.當代鄂倫春民族教育發展的審視及建議[J].中國民族博覽,2022,02(04):155-157.
鄂倫春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與庫頁島之間。歷史上的鄂倫春族主要是依靠狩獵和農業謀生,世世代代過著“土地曠闊,人民散居,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的生活。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鄂倫春族一直處于原始社會的狀態,生活水平較低,生產方式也相對落后。定居,是鄂倫春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標志。
1951年10月1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鄂倫春族聚居地區成立了鄂倫春自治旗和民族鄉。為了改變鄂倫春族人民漂泊不定的游獵生活,促進少數民族的全面發展,人民政府廣泛宣傳定居的好處,在帶領鄂倫春族人民進行必要的社會改革的同時,也組織人民到城市參觀,讓他們親眼見證下山定居的優越性。政府號召下山的指令極大驅動了鄂倫春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這導致鄂倫春人必須適應新的生活,學習新的技能,與更多的漢族人進行接觸和交流。建國以來,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滿足鄂倫春族孩子對于教育的需求,一些具有系統性的現代民族學校在其聚居地區建立起來。
一、民族教育政策和鄂倫春人民受教育程度調查
民族教育是一個民族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的標志和反映,它不僅是提高民族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這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課程教育改革工作早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初期就已開始。黨中央和其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斷加大對民族教育的財政投入和各項的政策扶持力度,組織實施的各種教育科研項目和教學課程向邊遠農村、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并逐步提高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之間的教育分擔比例。在貫徹落實“兩免一補”學費優惠政策基礎上,中央和地方財政還針對人口相對較少的少數民族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寄宿生按照每人每年250元的資助標準給予生活費資助補貼,“十一五”期間,中央政府累計為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寄宿生家庭提供了補貼專項資金1.1億元。2011年,中央共同部署安排了教育專項經費97億元,重點用于扶持少數民族和邊境地區的教育事業。
在國家資助教育的大力扶持下,鄂倫春族在教育發展方面的綜合水平迅速提高,以1990年第四次中共全國區域人口普查與2000年第五次中共全國區域人口普查作比較,鄂倫春地區的各族人口近年受教育程度有逐漸增加。據統計,至2010年,鄂倫春族未上過學的人數為109名;上過小學的1407名;具有初中學歷者為3017名;高中學歷1511名;大學專科1011人;本科764人;在校碩士研究生65名。取得這樣的發展成果與我們黨和國家連續實施的民族教育福利政策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
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在促進民族教育公平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迄今為止,鄂倫春地區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質量仍然與我國教育發展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鄂倫春少數民族的教育也在現代化進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盡管福利政策給鄂倫春青年提供了更多受教育機會,但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依舊成為了該地區教育發展的瓶頸。
二、鄂倫春民族教育的發展困境
(一)漢語的普及使鄂倫春傳統教育陷入兩難
鄂倫春族作為一個傳統的狩獵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卻無文字,早期的教育模式以口耳相傳、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為主。在家庭教育中,他們注意對青年進行行為品質的教育,“爽直的少年不能迷戀于花花姑娘,正直的男子不能陶醉于烈性酒漿。”這是勸導人們不要沉湎于酒色,它深入淺出,切中要害,寓意深刻。
在于碩、趙式慶編寫的《山上啊,山上!》中,他們采訪了眾多鄂倫春族人民,大多數接受過教育的人都表示,他們日常生活都習慣用漢語交流。現在能講正宗鄂倫春語的鄂倫春人大概都在50歲以上,40歲左右能講些簡單的,30歲左右的只能聽懂但自己不會說了。無可否認,年青一代越來越缺少他們自身的民族記憶,漢語的普及和與現代城市的接軌,使得鄂倫春語處于被動地位,在教學實踐中使用的并不多,學生實際使用的也不多。民族學校以漢語為主,也會開展民族語言課程。這些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會教孩子們唱民族歌曲、編整資料教授鄂倫春語,雖然自編教材在宣傳民族文化方面確實會起到一些作用,但很多鄂倫春學生已經喪失了使用這門語言的能力,課程的設置對他們或者對于非鄂倫春族的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教學浪費現象,這就使得民族學校的教學陷入兩難。
(二)師資問題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師資隊伍是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保障,再好的經濟支持和硬件設施,沒有充足的、能靈活運用的教師也無濟于事。首先,教師數量的匱乏使得一位教師同時教授好幾門學科,同時又要開設民族文化課程,其工作量也比較大。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英語、美術課程教師也是缺乏的,學生不能系統地進行專業學習。
其次,鄂倫春地區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一些民族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達到48歲。年齡較大的教師在生活中用鄂倫春語交流,漢語發音并不標準,其專業能力比不上熟練掌握漢語的年輕教師。現在的孩子更多地傾向于選擇年輕的教師,因為他們具有青春活力與幽默感,更能培養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也能深入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
最后,在教師素質方面,和以前相比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仍與社會及教育發展的要求存在差距。長期以來,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師德高尚的優秀教師一直源源不斷地涌現在民族邊境地區,但是仍難以避免師德滑坡的現象。個別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仍以命令、管、卡、壓的方式處理;存在譏諷、歧視、侮辱少數民族學生的行為。在《山上啊,山上!》中就有人回憶自己小學的時候因為交不起學費,曾被教師攆回家,不讓他上學。這一現象確確實實存在,不應該回避。
(三)城鎮化加速了生源的流動
在上述情況下,鄂倫春人自身缺乏傳承民族語言文化的踐行力,必然有更多的學生和家長去追求市里更優質的學校教育,融入主流文化。由于文化和師資導致一定數量的生源流失,是使民族學校出現“空殼”狀態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民族學校與現代化之間的失衡。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活動者和主體,沒有了學生就難以把它稱之為學校。由于城鎮化進程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部分農村居民舉家搬到城市居住,生活條件好的鄂倫春家庭也不例外,他們搬去城市改善生活,也讓孩子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即便有一些家里條件不是很好的,但看到其他學生都到市里的好學校上學去了,父母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落后。適齡兒童隨之流出,生源也不斷減少。人們普遍認為是較差的經濟條件導致了鄂倫春民族學校生源流失如此嚴重,可實際情況卻是,經濟條件越好生源流失越嚴重了。
三、鄂倫春民族學校教育發展的策略
(一)提高教學質量留住生源
嚴重的生源流失成為了制約鄂倫春民族學校發展的瓶頸,這與城鎮化進程和地區的生活條件密切相關。除去這些必然因素,學生和家長愿意去市里就讀主要原因還在于鄂倫春民族學校教育質量的不足。教育質量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民族學校在硬件設施上不斷改善,另一方面離不開學校的軟件提升,在特色民族的定位下,對教師進行培訓和進修以提具升教育教學能力和素質,通過整合相通學科,培養小全科教師。
其次,相關政策可以參考西部發展,實行發達地區的對點教育支持,結成“一幫一”的對子。援助的主要任務體現為:一是師資援助,派遣優秀校長或青年教師到受援學校擔任領導職務或任教,傳授教學經驗;二是教學設備援助,支援學校向受援學校無償提供教學儀器設備、教具和圖書資料等。通過幫扶來借鑒其他學校的辦學經驗,提升教學質量,也是解決生源流失問題的途徑之一。
(二)多渠道吸引年輕教師
教師的結構化缺崗和老齡化趨勢也是鄂倫春地區教育發展的一項困境。因此,要多渠道地吸引年輕教師,尤其是音英體美等方向的老師到我國北方鄂倫春少數民族學校任職。更多優先權力需要向鄂倫春學校培養的教師傾斜,提高鄉村民族教師的待遇。另外,可以參考鄉村教師培養計劃,在高考時以絕對的福利和相應減分錄取條件設置民族教師定向培養,畢業后先分派到鄂倫春民族學校進行教學工作,期滿后才能進行自我職業選擇。
此外,大學生支教服務民族教育,也是我國招募大學應屆畢業生扶持各項事業計劃的一部分,尤其是教育事業發展。每年招募一定數量的普通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以志愿服務的方式從事教育工作。服務期滿后,可雙向選擇工作單位,給予考公加分、考研加分政策或通過志愿服務期考核直接給予編制留在支教地區,繼續為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做貢獻。
(三)發揮民族學校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鄂倫春民族學校不僅在鄉村民族學生的培養中起到關鍵作用,在民族文化傳承及交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來,通過舉辦藝術節、民族文化研討會,制作鄂倫春語教學動漫光盤、錄制編輯鄂倫春語詞典、收集整理原生態的民間歌舞藝術等多種形式,搶救即將消失的民族文化,并采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課堂、進社會、進社區、進家庭的方式,促使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得以實現。
在優秀民族文化的教育創新上,學校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工藝間、布藝間、木工車間等開設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美術教學實踐課堂,激發廣大在校學生的自主性以及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成為向社會宣傳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實踐教學基地。這樣每逢假期,就可以轉變學校職能,舉辦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吸引全國各地的學生參加當地的夏令營,使更多的青少年接觸到鄂倫春族文化,激發鄂倫春民族的文化生命力,促進我國多元文化的發展。因而,在充分保證鄂倫春族學校的教育福利和執行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應更加注重校園中鄂倫春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豐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參考文獻:
[1]路瑤.中俄鄂倫春族教育福利政策對比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8):165-166.
[2]李春華.鄂倫春族百年實錄[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20.
[3]范會敏,戈月婷.鄉村鄂倫春民族學校內源式重構——基于x鄂倫春民族學校的個案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9(11):20-21+72.
[4]秦玉友.城鄉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均衡化:鞏固成就與跨越陷阱[J].教育與經濟,2016(6):30-35.
[5]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國家統計局
[6]于占永.民族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傳承的實施路徑[J].林區教學,2018(4):111-112.
[7]白蘭.高高的興安嶺:鄂倫春族風情[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8]楊晶.鄂倫春族[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9]于碩,趙式慶.山上啊,山上!鄂倫春獵民口述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7.
[10]金炳鎬.中國民族與民族政策[K][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11]朱永新.中國教育改革大系——中小學教育卷[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袁樂煬(2000-),女,江蘇蘇州,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本科在讀,英語師范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