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張琬依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更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在后疫情時代,中小學生更易對隨疫情而來的生活事件產生負性情緒,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需要積極主動聯系家長和學生,通過共情理解、積極關注、主動反饋等技術促進雙方有效、深度和長期的溝通。開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學校教育的優勢與家庭教育的優勢互相補充,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家校合作;共情;積極關注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5-0073-03
新冠肺炎疫情復課期間,為保障學生的安全以及學校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國大中小學校對疫情防控的要求并沒有放松,填報健康表、體溫檢測、出省報備、逢癥必休等有序進行,后疫情時代下,諸多新規定應運而生。同時,疫情引發的家庭矛盾和經濟壓力也讓父母和孩子倍感焦慮。新規定和新形勢使得后疫情時代下的家校合作面臨著全新的、更大的挑戰[1]。如何在遵守疫情防控規定的同時做好家校共育,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考驗著每一位教師,也考驗著每一個家庭。
一、案例概述
2020年下半年,結束了長達數月的“云課堂”,各地中小學終于迎來了復課。本案例就發生在復課后的某天早上。案例的主人公叫珊珊(化名),是我們班的一位八年級女生。她乖巧聽話,遵守紀律,學習認真,在校表現良好,深得老師喜歡。珊珊的父母也對孩子的學習很滿意。
這天,珊珊的媽媽發來短信表示珊珊頭和肚子有點兒痛,下午想帶她去檢查,特向我請假。我首先對珊珊的情況表達了關心,然后提示她將孩子帶到公立醫院去檢查,并在上學時把醫生開的診斷證明帶過來,因為疫情期間上級部門規定,所有師生生病不到校、吃藥不到校,必須有公立醫院的檢查結果才能到校上課。家長會和每周的班隊活動都在強調,學生和家長都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誰知第二天,珊珊將一張私人診所的診斷證明交給了我。我立即和珊珊媽媽取得聯系,請她到學校將珊珊帶回家,并到公立醫院檢查,開具復課證明。可沒有想到珊珊媽媽并不配合,表示孩子小感冒不需要到公立醫院,私人診所更方便。隨著我的解釋,珊珊媽媽語氣變得強硬起來,并表現出對學校規定的反感,不耐煩地說她不會來接,讓珊珊自己回家,缺課一天沒有關系。學校只得派校車將珊珊送回家。隨后,我再次和珊珊媽媽取得聯系,告訴她珊珊已經被送回家,請到家后按照學校的規定去開證明。
周一早自習,我到班級檢查學生體溫,發現珊珊沒有在教室。與珊珊媽媽聯系后得知她感冒沒有好,要繼續請假。當天,學校領導找到我,把珊珊媽媽周末給她發的信息和圖片給我看,并告訴我,珊珊回家后向媽媽發脾氣,把自己的書及學習用具扔得到處都是,表示不想讀這個班了,要求學校給她轉班。看到這個消息,我很驚訝,平時在老師面前乖巧聽話的珊珊怎么會突然叛逆起來了?平時對孩子學習很重視的家長怎么突然說耽擱幾天學習沒有關系?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我想可能還是自己工作沒到位,和家長溝通不深入,對學生關心還不夠。
二、輔導措施
(一)共情理解化抵觸,與家長有效溝通
由于珊珊的情況比較特殊,我決定進行一次家訪。可到了她家門口,不管我怎么敲門都沒有人應答。我以為家里沒有人,便立即打電話給珊珊媽媽,電話響了很久后珊珊媽媽才接電話,我說明來意,媽媽說孩子在淋浴,馬上就開門。大約半個小時后,門終于開了,迎接我的是冷冷的一句“進來吧”,我心里不由得產生一陣涼意,心想:看來今天的工作任務輕不了。
我試探性地從珊珊媽媽的工作和喜好聊起,讓她從內心不再抵觸和防范我。我們談生活,談工作,談疫情,談孩子的教育。從她的言談舉止中,我能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給她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珊珊爸爸長期不在家,她獨自一個人撐起這個家,獨自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內心無比焦慮、無奈。雖然她也知道學校的規定不是針對她,但由于自身情緒焦躁,才發生了之前的事件。我對她獨自撫育孩子的不易進行了共情,讓她意識到,孩子的行為源于模仿和學習,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是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家庭和學校要共同努力幫助孩子一起度過她成長中的困境。
(二)積極關注聽心聲,與學生深度溝通
我使用積極關注技術引導珊珊看到自身的優點和進步,減輕了她的焦慮情緒,提升了她回校學習的信心。在感受到老師的接納和理解后,珊珊坦言,自己其實是喜歡上學的,只是因為疫情期間長期在家而產生了厭學情緒。隨后,我教了她一些心理調適的方法,例如“正念法”,每當察覺到自己有焦躁的情緒就閉上眼睛去體會呼吸、感受呼吸,不評判它的對錯,并且將注意力從焦慮情緒轉移到可以發生改變的事情上。
經過較長時間的交流,珊珊的心情得到了平復,臉上露出了輕松的笑容,表示明天就會來上課。
(三)主動反饋促發展,與家長保持長期溝通
那次家訪之后,珊珊每天都按時學校,并且心情很不錯。某天,學校領導又找到我,把珊珊媽媽的反饋告訴我:珊珊媽媽說學校的家校共育工作做得很細致,她從內心感謝學校為孩子做的一切,自己也愿意支持學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時,也會更加關注珊珊的心理健康。
此后,我經常和珊珊媽媽交流,向她反饋珊珊在學校中的積極表現。珊珊媽媽告訴我,從那件事之后,她盡力做到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還設計了“周末親子時光表”,在周末與孩子一起制作美食、打理植物等。通過在課堂和課間對珊珊的觀察,我發現她變得更加樂觀開朗,經常幫助同學,和同學的關系也越來越好。看著她洋溢著笑容的臉龐,我感到十分欣慰。
三、教育反思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中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引發了家長們的不適感和緊張感。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了作息不規律、缺乏學習興趣、在家玩電子游戲、情緒煩躁等問題。此外,還有部分家長將自身由于疫情導致的經濟壓力和情緒恐慌傳遞給了孩子,造成了緊張、充滿壓力的家庭氛圍。
家庭和學校是現代教育體系中最主要的兩大系統,兩者各自具備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2]。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目的終歸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地發展。隨著家校共育的推進,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勝任力日漸成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必備能力。在抗擊疫情這一特殊時期,家庭和學校應該在同一條船上,往同一個方向劃。如果家長與教師成了一對矛盾體,那么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就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只有增進家校溝通,家長和教師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共同體,才能攜手為孩子提供溫暖、和諧的成長環境和氛圍,給孩子的心靈以滋養[3]。為此,班主任作為學校與家庭溝通的橋梁,在工作中應當做到耐心傾聽、積極共情、增進理解、目標一致。
(一)耐心傾聽
疫情后,人們出現適度的焦慮和緊張是正常現象。采用耐心傾聽的方法來接納家長的情緒變化,有助于溝通雙方的思想一致和情感培育。班主任的耐心傾聽,可以讓家長感受到被理解與被尊重,從而增進雙方的正向關系。在面對家長不配合、不信任時,班主任應耐心傾聽家長的心理需求,這有助于突破溝通困局,贏得家長的坦誠相待與真誠理解,從而攜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具體而言,班主任可以采用電話溝通、上門家訪等形式傾聽、了解家長的所思所想。
(二)積極共情
共情,是指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感人所感、想人所想。家長們因學習經歷、社會經歷、職業經歷等不同,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對于班主任的工作會采取配合、反抗、漠然置之等不同應對方式。對此,班主任應站在家長的角度去共情,促進其合理處理情緒,減少非理性行為,爭取家長的支持。
(三)增進理解
部分家長和教師對于家校合作的理解存在偏差。個別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的責任就完全歸于學校和教師,自己可以放心當“甩手掌柜”。個別教師把自己分內的工作轉移給家長,例如,讓家長代替自己輔導學生學習和批改作業等。認識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家長和教師直接的責任邊界模糊化,難以實現家校合作的目標。為此,教師首先應當明確自身的責任,耐心與家長溝通疫情后家校合作的方式,引導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找到彼此協作的“點”。其次,教師應搭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橋梁。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家長共同制定“疫情后家庭快樂日歷”,記錄家庭成員在疫情有所緩解后生活中發生的愉悅瞬間。這樣可以促進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增進親子關系,同時贏得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
(四)目標一致
家校共育,關鍵在于“共”。學校與家庭的一致程度和配合程度影響著孩子的發展[4]。一方面,學校應當明確自身的教育目標,贏得家長對于學校管理水平和培育體系的認同;另一方面,學校應當調動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熱情,更新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為學生打造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總之,學校和家庭應當明確各自的教育責任,劃好家校合作的“經緯線”,厘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職責、邊界、任務、分工,如此才能目標一致,同心而行。
參考文獻
[1]張苑發.后疫情時代區域教育生態發展的應變之策[J].人民教育,2020(Z3):75-77.
[2]孫云曉,藍玫.家校合作共育:中國家庭教育的新趨勢[J].教學與研究,2021(2):113.
[3]朱永新.我國家校共育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21,42(1):15-19.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