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加港
摘要:“工匠精神”作為現代學徒制的核心精神,在職業院校中培育的方式有很多種。從實訓課程特征要素來看,學校實訓課程的確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徑。但是就當前職業院校工匠精神與專業實訓課程融合現狀來看,無論從認知層面、制度層面還是教學層面皆存在一定問題。對此,文章在深入剖析工匠精神與職業院校專業實訓課程融合現狀的基礎上,對二者的具體融合策略展開積極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工匠精神;專業實訓課程;融合;實踐
工匠精神來源于手工業時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逐漸演變為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品質、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具體體現,是從業者的職業價值觀念和行為的具體表現,也是培養工匠人才,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精神指導。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正式提出,并指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表明培育工匠精神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在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賦予更多的內涵:愛崗敬業、執著追求、精益求精、創造創新、技藝高超和精湛技藝等,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創造的精神指引和不竭動力。因此,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對于個人、國家和社會繁榮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工匠精神與專業實訓課程融合過程中存在問題
實訓課程作為職業院校開展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方面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觀念滯后,對職業教育重視不足
受傳統觀念影響,工匠的社會地位和人們對工匠精神理解并未到達一定的高度,人們普遍對工匠存在一定的偏見,工匠精神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職業選擇和價值判斷,導致職業教育工匠培育面臨國家重視、社會冷漠的局面。家長和學生受此觀念以及“普高職低”觀念的影響,未能正視職業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對職業教育以及工匠精神培育持不認可的態度,學生未能很好地接受職業院校的職業精神和技能培養,導致人才職業能力不強。部分教師強調理論教學重于實踐教學,認為理論弄通了,動手操作自然沒有問題,或者部分教師科班出身,缺少企業工和實踐經歷,實際操作經驗不足,對于學生操作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培養有所欠缺。
(二)缺乏健全制度,工匠精神培育邊緣化
自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上強調職業精神以來,政府、學校和企業共同致力于工匠精神的培養。但是在培養過程中仍存在由于培養經驗的不足,制度不完善以及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職業院校在執行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缺少可供借鑒的政策框架和制度文本,對于工匠精神培育缺乏經驗,難以落實到具體教學環節,并且受社會觀念的影響,培育動力不足。企業多滿足于員工完成工作任務,技能要求高,職業精神要求相對較低,致使工匠精神培育被忽視和邊緣化。
(三)校企合作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
面對職業教育產業化,為提高學生職業技能,部分職業院校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技能培養上,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即使課程內容涉及職業道德和價值觀等方面,教學內容仍強調技能輕視思想,導致培育出的學生缺少對職業選擇的認可和必要的職業素養,學生在工作時難以務實工作,對個人、企業和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此外,部分職業院校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以及實訓條件不足的限制,未能完全融合企業、市場需求,強調理論忽視實訓課程,教學模式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在設置專業課程、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體制機制不夠健全,未能很好地實現學生操作能力與企業崗位要求對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時,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職業院校實訓課程中“工匠精神”的養成
(一)強化思想引領
轉變原有思想觀念,正視職業教育和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對工匠精神的認可和尊重,強調實訓課程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導教師和學生對實訓課程的重視,將工匠精神培育納入實訓課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踐訓練,親自體驗理解敬業精神、創新意識等專業素質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將工匠精神具體化。工匠精神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素質,應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在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同時,強化職業精神教育,督促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深入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價值理念,教育學生熱愛專業技術、增強技術技能、崇尚職業技術,增強職業自信心和榮譽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進而升華為良好的職業人格,將內在職業精神轉化為學習特別是實訓課程學習動力。強化精神教育和文化熏陶,加強校園文化中對工匠精神的宣傳,強調專業領域的追求和信仰,營造一種專業、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實現工匠精神的全面滲透,服務實訓課程對工匠精神培育。
(二)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
實訓課程基于真實的工作環境,而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也必須依托實際工作。就學校而言,既可以通過校辦企業來為學生創設實訓基地,也可以借由校企合作來構建實訓基地。對此,職業院校可從三個方面做好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首先,要綜合考慮各相關企業的企業規模、公司效益、市場前景等諸多要素,選擇最為適宜的企業作為合作對象,不僅能夠為學生的實訓提供基地,對其日后就業也有所裨益;其次,在選定合作企業之后,需要與企業聯手設計長遠的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力圖將實訓基地構建成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重要平臺,而不僅僅是滿足于學生走完學習流程;最后,學校和企業要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共同構建好產學研結合的協同機制,通過實訓課程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與創新思維。
(三)重點抓住“三個對接”
一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實訓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在前期的人才培養中就需要做好與相關產業的對接工作,具體而言,就是從產業的人才需求出發,校準學生的專業培養方向。二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不同行業企業有著不同的就業標準,能夠在實訓課程中熟練掌握這些標準,并將之運用到工作中,決定了學生日后能否適應職場需求,因此,要將實訓環節的內容與職業標準緊密銜接,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基礎。三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訓課程不同于校內教學,也不同于在崗工作,它兼具學習與生產雙重屬性,是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領域的關鍵性訓練階段,教學與生產的對接必不可久,“生企對接”才是學生“工匠精神”養成的重要路徑,要求我們整合各方優質資源,構建多層次、多途徑的人才培養體系。
(四)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
在實訓學習環節中,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非常重要,它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最終效果,對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也有密切影響,因為工匠精神本質上就是一種態度。因此,實訓課程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而發展為一種良好的工作態度。特別要學生做到:第一,追求完美。學生在實訓環節中,要有一種力爭完美的精神,尤其是在完成企業交代的具體任務時,切忌敷衍了事。第二,工作嚴謹。嚴謹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工作品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可能一個很小的疏忽便有可能造成全局性的失敗,每一步都要謹小慎微,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第三,保持專注“工匠精神”就是在完成一項任務時,能夠全身心地投入,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樣才能確保工作質量,因而保持專注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東西。第四,為人誠信。誠信是立身之本,也是學生實訓學習中應該獲得的寶貴品質,也許,學生在工作中難免有些不足,但在為人上不能有任何瑕疵,那就是不搞假冒偽劣,始終為自己的產品承擔責任,這不僅事關“工匠精神”的養成,也與學生的終身發展相關。
(五)實施靈活的監管機制
為了更好地發揮實訓基地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用,我們有必要對實訓學生采取靈活的監督管理機制。首先,學校需要綜合考慮學校、學生以及實習單位的實際狀況,從學生技術技能培訓的角度出發,兼顧實習單位的業務特點,構建完善的實習管理制度,包括學生的具體實習規劃以及落實這些規劃的種種措施,如果實訓基地完全建立在企業的,學校還可以派遣一定數量的實習巡查老師,主要負責學生面上的監督管理工作。其次,企業需要構建完善的實習生培養制度。針對學生技術技能普遍不如員工的特點,充分發揮好老員工對學生的“傳幫帶”作用,例如構建“一對一”的幫扶制度,讓企業職工人人都是實習生導師,當然,實習生也可以向老員工介紹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或專業的前沿知識,為企業向學習型企業轉化盡綿薄之力。為了使企業對學生的管理落到實處,企業自身也要建立一支學生實訓指導教師隊伍,通過言傳身教和榜樣的力量來實現“工匠精神”的培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實訓課程作為職業院校培育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工匠精神”的培養可以融入整個實踐教育中。職業精神的培育主要還是依靠參與實訓課程的兩大主體:學生和實訓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實訓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教學及引導方式就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教師在開始實訓前應把握“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每個模塊甚至每項任務都將需引導學生學習并感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作為學生,無論在實訓前實訓過程中還是實訓考核,每一步都滲透著“工匠精神”的培育。
參考文獻:
[1]許婉琳.工匠精神融入中職電子專業技能教學探究——以電工實訓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48):74-75.
[2]杜曉光.新時代職業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9(07):78-83.
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工匠精神視域下的中職勞動教育課實踐與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項目編號:GXZZJG2020B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