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摘要】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對于新媒體采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此,針對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采編工作的創新必要性進行了闡述,針對新媒體的發展訴求,探討媒體融合趨勢下新媒體采編工作的創新方式。
【關鍵詞】媒體融合趨勢;新媒體;采編工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G2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5.022
媒介融合即多種媒介之間的有機融合,采用資源共享、信息傳輸的方式來完成工作目標,這是在互聯網+時代誕生的全新媒介形態。在新媒體的發展中,新聞采編工作也是其中的重點內容,其工作流程是對報道對象、報道事物的調查論證以及信息采集,再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來進行編輯、剪輯和處理,通過新媒體來完成發布。新媒體時代下的采編工作與傳統媒體采編工作具有顯著差異,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新媒體采編工作的開展也要積極與時代相對接,找到適合的創新方法。
1.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采編工作的創新必要性
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是科技的推動,也充分彰顯出了時代的改革和創新能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個傳統媒體紛紛朝新媒體靠攏,開始走媒介融合發展道路,對于新媒體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新媒體面臨的競爭也越發激烈。在這一背景下,新媒體要想贏得更多受眾的關注,那么就必須要走“內容為王”戰略,要保障內容質量,就需要從采編工作來著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采編均是其中的核心環節,完成采編工作,可以為新媒體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也是新媒體實現盈利的必然道路。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采編人員要積極響應號召,從理念、方法上進行變革,主動應對時代的壓力和挑戰,調整好思維結構,擺正自己的位置,深入參與實踐,為新媒體采編工作的創新發揮作用。同時,將各類資源整合起來,以促進發展作為目標,將新媒體的發展與時代潮流緊緊捆綁,讓新媒體能夠時刻走在時代的前沿。
2. 新媒體采編工作的特征分析
2.1 信息資源獲取渠道多元
媒介的融合,讓傳媒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以往的信息傳播模式不同,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其編輯和傳播變得更加自由,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如今,不少的有識之士成為了新媒體從業者,有時,一個簡單拍攝的視頻,甚至不需要進行二次剪輯,直接上傳至新媒體平臺,就可以成為新聞熱點。可見,在如今的時代下,媒體報道已經從傳統的高門檻轉化為低門檻,信息的傳播也更加迅速,每個人都可以在新媒體上表達觀點,但是,信息失真、信息片面的問題也日益嚴重。要實現媒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采用多渠道的信息傳播模式。新媒體時代的采編工作,其信息資源的獲取渠道不再單一,采編人員可以通過網絡、現場、粉絲爆料等方式來獲得信息,但是,信息的真實性也是參差不齊,這對于采編人員的專業能力和鑒別能力都提出了全新要求。
2.2 信息載體更加多元
以往的新聞載體是廣播、報紙、雜志、電視,其傳播的信息也是單一的,內容的采編和報道會受到上級部門的管理和審批,報道的選擇權在于上級部門,并不是受眾,受眾只能單方面的接收,互動性并不理想,且信息的傳播速度也較為緩慢。在媒體融合時代下,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載體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媒體中,得益于電子科技的發展,新媒體迅速占領市場,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這讓受眾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愿意觀看的節目和新聞,還能夠隨時搜索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這類高科技產品的誕生為傳媒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讓信息傳播不再局限在單一的空間和時間內,為新媒體采編人員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基礎。
2.3 采編業務流程發生變化
媒體融合將會是當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媒體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各類新媒體平臺通過自身優勢吸引了大量傳統媒體從業人才的進入,這也全方位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極大的擠占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讓新聞采編的業務流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固化采編模式難以適應新媒體采編工作的要求,因此,采編人員需要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對采編業務流程進行科學梳理,用最優化的業務流程來應對時代挑戰。
3. 媒體融合趨勢下新媒體采編工作的創新
3.1 轉變陳舊的采編觀念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采編工作的創新需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在現有的新聞傳播環境中找到適合的工作方式,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制作出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類型。基于此,新聞采編工作者的首要做法就是調整自己的觀念,樹立創新意識,用融媒體時代的工作理念來指導采編工作,從眾多信息中選擇出適合傳播的內容。在傳統的采編工作中,選擇空間比較小,范圍也狹窄,可供選擇的對象和信息并不多,在媒介融合時代下,人們的新聞獲取時效性越來越快,范圍也持續擴大,新媒體工作者如果沿用傳統的采編方式,必然會影響內容的傳播時效性,導致制作出的內容缺乏吸引力,對此,采編人員要主動培育自身的創新意識,將采編工作前置,在確保權威性的基礎上提升吸引力,迎合受眾的關注點和心理訴求,這是實現發展的必然道路。
3.2 創新采編內容
如今,人們對于即時性的信息更感興趣,對已經發生的新聞會很快淡忘,在新媒體采編工作上,要充分迎合大眾喜新厭舊的心理。面對多元化的內容,如果選擇固定的采編模式,會讓受眾產生厭倦感,采編工作就必須要具備新鮮性,為內容賦予活力。以民生類的新媒體新聞采編為例,要吸引受眾,就要在內容中賦予更多的趣味性,減少枯燥的說教和播報,同時,采編還要關注時效性,采編人員要具備敏銳度,減少采編環節的無用功,做到及時報道。
3.3 保障采編內容的真實性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報道的真實性依然是其生命所在,試想,如果長期報道不真實、嘩眾取寵,甚至故意編造的內容,那么,久而久之,必然會喪失對受眾的吸引力,也會讓受眾產生反感情緒。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下,受眾獲取的信息是超載的,而普通受眾很難分辨出信息的真偽,無法對報道的內容做出準確理解。如今,新媒體已經成為了連接政府與受眾的橋梁,在公眾的輿論引導上具有明顯優勢,對此,在采編和數據信息的篩選上,要保障真實性,在采編時,采編人員要弄清楚內容的來源,將真實的信息轉化為潛在點擊量和轉發率,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為了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在采編完成后,還可邀請專業人員來進行解讀,引導大眾的認知,使之形成正確判斷。在采編時,還要以受眾視角作為切入點,站在受眾的角度來分析、思考問題,增加報道的親和力,提升點擊率,優化播放效果。
3.4 挖掘事件的背后故事
在新媒體內容的采編上,也要關注社會動態報道,其報道的內容不應該是淺層的信息,而應該對深層次問題進行深入挖掘,這樣,才能夠為報道賦予更大的影響力。新時代下新媒體具有傳播上的優勢,比之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具互動性,在報道時,除了直接講述事件內容,還要融入背景介紹、互動評論、現場采訪等,通過立體化的方式為受眾呈現新聞事件,充分展現出新媒體的優勢。同時,還要豐富報道視角,可以采用多主人公的角度來進行報道,增加內容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從而為新聞報道賦予更大的張力。
3.5 重視新聞內容的互動體現
在新媒體新聞的采編中,互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采編工作者要創新思路,結合全面、新穎、客觀的互動方式來呈現新聞內容,以保證信息傳播可以達到預期效果。采編人員要掌握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思路,有目的的選擇受眾群體。例如,對于以圖文為基礎的媒體平臺,在報道時,需要采用精煉的文字來展現新聞內容,在標題中寫出大概內容,讓受眾可以了解新聞事件的本身。如,在報道“就地過年”事件時,可以“就地過年”、“穩崗”、“安心留下過大年”作為關鍵詞,讓受眾明白就地過年的必要性,并且提供線上溝通渠道,受眾可以利用各類軟件來總結自己對于就地過年的真實看法。對于視頻平臺的報道,則需要在評論區中引導受眾來進行交互討論,在逐步還原事件真相的同時,還能打造熱點話題。比如,在抖音話題“導盲犬進超市”被拒中,可以利用視頻來還原新聞事件,在評論區引導受眾針對其中的內容展開討論,通過打造線上的新聞交互空間,顯著提高了新聞的交互和傳播質量,也讓受眾能夠從多角度了解真實的新聞事件。
3.6 發揮技術優勢
融媒體時代下新媒體采編工作要實現轉型和發展,還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設。一方面,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受眾需求,對新聞內容的關聯性價值進行挖掘、分析和展示,這類傳播方式非常新穎,可以提高采編的精準性;另一方面,應用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是當前流行的人機交互技術,利用新型傳感設備、計算機軟件系統的結合來呈現真實場景,將其用于新聞采編業務中,轉變傳統的新聞內容傳播方式,為受眾打造出真實的虛擬場景,讓受眾站在新聞事件的真實環境中進行見證、解讀,在佩戴了新型傳感設備后,受眾可身臨其境的感知當時的氛圍。這種采編模式顯著提升了新聞內容的趣味性,大大增強了受眾的參與積極性。
4. 結語
如今,媒體融合已經是一個必然趨勢,媒體融合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而言都是利弊兼具,新媒體要想在時代的發展中站穩腳跟,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必須要積極抓住媒體融合的發展機遇,根據時代的要求進行更新和升級,讓采編工作能夠走向新的時代,保留新媒體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利用多渠道來高效傳輸新聞內容,讓受眾能夠便利地進行信息交互,打造一體化的交互氛圍,以此來提升采編質量。
參考文獻:
[1]于欣冉.新媒體采編人員"三種能力"的構建探索[J].傳播力研究,2018,(19).
[2]陳鋒,李建偉.新媒體編輯應對網絡造假策略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7,(11).66-69.
[3]艾克拜爾·艾爾肯.融媒體時代采編人員業務能力的提升[J].商情,2020,(42):280.
[4]羅曼.探析新媒體記者的專業技能要求[J].傳媒論壇,2019,2(9):68.
[5]趙愿斌.媒介融合環境下強化新聞采編人員職業素養之我見[J].數字化用戶,2017,(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