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
摘要: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而根據時代發展要求、社會發展現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各級學校開展育人工作的重點。基于此,本文從立德樹人視域出發,探究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策略,并結合高職院校育人工作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職學生;勞動教育;思政教學;協同育人
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實施教育教學和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思政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強化政治引領、塑造學生“三觀”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是推動立德樹人有效落實的具體實踐,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深刻認識自身技能和勞動的價值意義。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相融合,并構建協同育人機制,能夠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對學生的綜合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協同育人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構建:
一、整合教育資源,促進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的有效融合
高職院校在推動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相融合,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應積極整合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勞動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進而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形成健康的行為模式。
第一,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拓寬協同育人的范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整合并利用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可以讓學生通過線上渠道更好地了解社會勞動現狀,也能夠讓學生通過線下實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某農業工程學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師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一方面為學生制作微課,指導學生線上學習,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另一方面為學生展示春耕時期農民的勞動場景,以及農民的迫切需求,然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分組合作,走向田間,親身體驗農場勞作,與農民一起春耕備耕,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農民春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向農民學習農業經驗,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的線上線下融合,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勞動知識、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提升社會責任感。
第二,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學資源,組織多元化教學實踐活動。在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中,家庭、學校和社會作為最為重要主體,應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為學生發展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其中家庭教育應發揮基礎性作用,引導學生參與日常家庭勞動,并滲透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學校教育應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學生參加多種校內外活動,同時融合思政教育內容,實現對學生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的塑造;社會應發揮教育支持作用,營造健康的教育環境,吸引學生參加社會勞動,讓學生認識到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扮演的角色,進而將學生塑造成合格的社會勞動者。
二、教師發揮教學主導作用,推動協同育人機制落實
在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任務落實中,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工作中,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系著學生思想信念與行為方式的塑造。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重視實踐,從自身發展出發,用努力和奮斗推動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的協同開展。
作為高職教師,應深入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解讀立德樹人理念中蘊含的思想精神,并在工作中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教育思想的表達需要明確的奮斗方向,而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是教師在踐行教育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學習活動,并根據相關文件的指導轉變調整教育思想。首先,教師應認識到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的融合,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認知發展的角度,激發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并在實踐中理解勞動創造價值的意義,進而發展出學生對勞動的認同。其次,教師需要從內心形成勞動自覺,并以此感染學生。前面已經提到,教師扮演著學生成長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教師必須從內心深處認同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之間的聯系,并形成強烈的教育責任感,才能將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讓學生產生與教師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引導學生的實踐行為。最后,教師應認識到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需要滲透到學生成長的始終。教師應從學生成長的橫向與縱向發展出發,配合學校做好勞動教育融入到基礎性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性課程之中,并形成課程思政教學系統,保持教育的常態化,讓學生時刻接受勞動教育的熏陶,并在勞動中形成正確的思想信念與健康的行為模式。
三、完善教學考核與評價,促進協同育人機制的不斷優化
高職院校在構建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應重視考核與評價體系的構建,多角度、全過程分析學生的發展,展現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并為教學實踐不斷改進提供參考依據。具體來講:
第一,優化評價內容、明確評價主體,構建完善的教育評價體系。在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協同推進的過程中,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價值方面的發展則是反映協同教育的實際成果。由于勞動教育更多的是通過實踐的方式展開,因此,教學評價也要在學生實踐過程中逐步生成,同時根據思政教學要求,評價者不僅要重視學生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的發展,還應關注學生興趣、情感、溝通、合作等社會性能力的發展。此外,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多主體的參與要求教學評價要兼顧多方面的建議。在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融合的過程中,不僅要采取教師的評價意見,還應兼顧學生本人,同輩群體、家長等主體的意見,以真正反應學生的發展。
第二,建立高效反饋體系,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反饋是檢測教育質量的重要過程。在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協同育人機制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觀察,以獲得反饋意見,還應在實踐后組織學生填寫調查問卷,來反饋教學活動中的優點以及不足。教師在收集問卷數據后,可以針對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進行因材施教的課后針對輔導,這樣才能將教學效果得以最大化地呈現。此外,教師還應拓寬反饋的主體,引導任課教師、家長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參與反饋調查,更加全面地發展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協同育人中存在的問題,并改進教學實踐,確保教學活動能夠順利地開展,以取得實效。
結束語
總之,在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驅動下,高職院校應重視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的融合,整合教育資源,組織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加強教學實踐指導,凸顯教學主導地位,以推動協同育人機制落實;完善教學考核與評價,促進協同育人機制的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周俊,王亮.高職院校構建勞動課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的思考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2(09):22-24.
[2]薛瑞英,陳磊.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與高職思政教學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21(24):19-23.
[3]聶妍.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文教資料,2021(1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