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英

摘 要:“主案+輔案”教學法是對“一案到底”教學法的提升和完善。這種教學法中的“主案”是沿用了“一案到底”的基本思想,加入“輔例”以補充它的不足,從而使課堂變得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主案+輔例”教學法;課例研究
以唯一案件貫穿整節課的“一案到底”教學法已經有不少的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但“一案到底”教學法的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所有的知識點必須統一在這個案例下體現,整節課也只能圍繞這個案例進行分析,信息量是有限的,不利于學生視野進一步拓展。筆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主案+輔例”教學法,并取得了初步的教學成效,本文以《活出生命的精彩》為例對這種教學法進行探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主案+輔例”教學法
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對生活情景進行分析,從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素質,而這種生活情境正是我們“主案”的素材來源。
“主案”是指“主導案例”,選取某個生活案例或者時事政治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線貫穿課堂的始末,引導學生進入設定好的教學情境,從案例中親身體驗,領悟出所學的知識點,進而主動進行分析、討論,促進自主探究與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能被選用的“主導案例”必然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的案例,能直面初中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與學生容易產生共鳴,這是也是“主案”的優點所在,更是“一案到底”教學法的精髓之處。它能為學生日后能獨立解決類似問題提供相應的指引。“輔例”是指“輔助性例子”。“輔例”的加入正好彌補了“一案到底”教學法的缺陷,“輔例”不但可以更準確地加以解釋了“主導案例”在引導過程中出現的某些重點、難點,還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主案+輔例”教學法是以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目標,重點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提高。這種教學法既保留了主導案例,豐富教學資源,增加教學的靈活性、趣味性,又更好的攻破重點難點。教學中加入了“輔例”予以補充,讓整節課變得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主案+輔例”教學法的實踐課例
以上是筆者設計并實施的一節“主案+輔例”的案例。本教學設計以學生嵐嵐的抗疫故事為“主案”,“左右手寫字+缺臂少年嘴叼毛筆寫字”、以抗疫為背景的辯論賽《偉人貢獻大還是平凡人貢獻大?》為“輔例”,“主案”以一個角色的多個片斷,貫穿整節課,內容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有故事情節性,使學生在課堂中置身于一個真實情境中與案例中的角色進行思想交流,避免因案例龐雜而導致注意力轉移,成本增加。教師通過提問、點撥,學生通過回答、討論等方式,使學生沉浸于同一情境內進行思想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輔例”作為輔助資源,起到彌補主案不足,助力“主案”加速升華的作用。“左右手寫字+缺臂少年嘴叼住毛筆寫字”通過學生親身參與體驗活動,感受缺臂少年的堅持與自強,作為輔助性活動例子,讓學生動手參與,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視覺上認知到:的確有人生來悲哀卻過得很精彩,成功引入本課題。
三、“主案+輔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主案是整節課的脈絡,因此在創作“主案”中務必注意以下情況:
(一)主案要主題鮮明,貫穿整節課
“主案+輔例”教學法當中,主案的挑選必須具備非常鮮明的主題性,與課堂教學目標相一致,能貫穿整節課各個知識點。例如《嵐嵐家的抗疫故事》是通過“疫情發生前的主題班會”“疫情發生后路上遇到拾荒者”“嵐嵐從抗疫生活中親身體驗、感受父母抗疫的不容易”、引發對“平凡人貢獻大還是名人貢獻大?”的辯論這幾個事件來貫穿整節課的知識點的。
選取“嵐嵐家的抗疫故事”是貼近時事的需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當今社會發生的事情是政治課的特點;更是站在一個學生的角度用平民的眼光去親自發現、感受抗疫人員的艱辛,對學生的內心具有震撼力!也更能烘托出那些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一線工作者,他們用獨特的方式實現了人生更大的價值,活出了自己生命的精彩,這與課題內容相吻合。
(二)主案要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共鳴
主案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實際,要選擇學生所熟悉的事例,最好是大多數學生聽過、見過、經歷過的事例,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嵐嵐從抗疫生活中親身體驗、感受父母抗疫的不容易”這個環節中,是通過嵐嵐的內心獨白的方式展示故事的發展,里面的情節有孩子們日常很熟悉的片段:爸爸不能回家吃飯、媽媽晚歸后打開房間門,撫摸熟睡的孩子、妹妹哭鬧著找爸爸、我拉著妹妹找忙碌中的媽媽……這些每個孩子身邊都有可能曾經出現過的情景,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更好代入角色,用心感受!當《嵐嵐的獨白》在課堂上播放的時候,無論是學生還是聽課的老師,都無不留下了感嘆,甚至眼淚!在疫情封閉期間的艱難下,嵐嵐的堅強與懂事的確感動著我們。
(三)輔例要地位恰當,不能喧賓奪主
輔例的地位必須置于主案之下,內容不能過多,只能作為主案的延伸或補充,不能暄賓奪主。如本節課的開頭:“同學們拿出白紙,我們嘗試用不常用寫字的手寫自己的名字。”(選出寫得很好和很丑的一張展示)“我們用不常寫字的手寫字,都覺得有困難,生活中也有這樣一種人,他們雙手都沒有了,但是可以為自己人生寫出美麗的篇章。”接著播放《缺臂少年嘴叼毛筆寫字》視頻。然后進行總結:生活是會過得如何,是枯燥單調還是精彩無數,全在于自己的選擇。引出主題《活出生命的精彩》,整個過程不超過4分鐘,自然過渡主題。
(四)輔例要素材新穎,不能老生常談
輔例的選擇由于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不囿于主案所限定的人物、事件的設定,因而應當創設更為新穎的素材,避免老生常談。如辯論賽《偉人貢獻大還是平凡人貢獻大?》,立足于抗疫事件,結合嵐嵐的爸爸媽媽屬于一線的平凡守護者,探討相對于鐘南山等名人的貢獻,哪個貢獻大些?把問題拋出后,由正反雙方進行辯論,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找實例來支撐自己的論點,思想的火花馬上迸發出來。最后由老師進行點撥: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罷,其實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意義價值,缺了哪方面都不行。大人物用他們的科學知識引領小人物前進,小人物于黨中央和科學家的指引下,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配合全民抗疫,咱們才能最終戰勝疫情,讓我們保存了珍貴的生命。所以說,這次抗疫勝利是大小人物的“合力”作用下的成果!
輔例的作用就是過渡、回歸。辯論結束后,必然要回歸學生身邊、回歸課本。“經過武漢保衛戰,生命得以艱難保存下來。疫情洗禮后的我們,如何讓余生,活出生命的精彩?”把同學們從“主案”故事拉回到學生現實生活,思考人生,提升核心素養。
結語
案例教學法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在案例的選擇上,教師充分發揮創造力,創設大量的案例進行教學,但同時也出現案例龐雜、主題不明、論證不到位的現象。“主案+輔例”教學法,“主案”吸收了“一案到底”的思想內涵,使學生沉浸在同一個案例的情境中,學生通過相互討論、教師點撥的方式進行學習,更利于思想升華; 以“輔例”的其他素材彌補主案上的不足,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育更充分。“主案+輔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對深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
【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第五批(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主案+輔例’教學法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20KTG6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喻平.數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
[3]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5]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