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錢濛(1994-),女,漢族,浙江嘉興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加強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大中小課程具有深刻的邏輯意蘊。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落實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思政課中融入勞動教育成為題中之意。因此,我們需要完善思政課勞動教育理論教學體系,擴展思政課勞動教育實踐平臺,有機融合高校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等以推進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落實落地。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4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這次講話,強調了勞動教育在學生成長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勞動教育有著深刻的邏輯意蘊,但同時我們需要認清當前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的問題,并從思政教育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將勞動教育落實落地。
1 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邏輯意蘊
1.1 理論邏輯
在大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是深刻地受到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影響。勞動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理解。
第一,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馬克思提出了“勞動創造了人”這一著名論斷。他認為勞動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的活動,是一種實踐活動。他認為勞動本身是自由自覺的,是人類聽從自己的內心而進行的一種活動,人在勞動時感受到的是自由與快樂。人可以在滿足其基本生存需要之外,還可以通過勞動來進行其他生產,比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因此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這也是唯物史觀的起點和基礎。
第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馬克思提出了“勞動異化”這一概念,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受到資產階級的剝削壓迫,他們的勞動是異化的,并提出了四種勞動異化的表現形式。以此為基礎,他提出了剩余價值理論,從而揭露出資本主義社會剝削勞動工人的現實。勞動工人需要通過暴力革命來推翻資本家的統治,并通過勞動促進自身的解放與發展。
1.2 歷史邏輯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熱愛勞動重視勞動的民族,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長河中,黨和國家針對不同的歷史時期與時代主題不斷對勞動教育進行調整。
建黨初期,為了能夠喚醒民眾,積極投身革命,早期共產黨人努力為工農群眾爭取受教育的權利。他們不僅在各地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培養工人骨干,還開辦農民補習班,以此來培養中國共產黨所需要的人才。在蘇維埃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蘇區的教育:“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結合起來”,確立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此后的抗日根據地中也繼續沿用勞教結合的教育方針。
1949年后,面對百廢待興的中國,此時勞動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生產實踐技能,并確切指出需要培育“勞動者”。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改革開放新的條件下,培養勞動技術人才成為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不斷得到重視,也獲得了獨立的地位,列入了“五育”之列。
1.3 現實邏輯
勞動教育的開展不僅有理論上的依據,有歷史的借鑒,更是有現實的需要。
第一,黨和國家的需要。當前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制造業是我國GDP中重要的一部分,制造業不強大,國家和民族就不會強盛。2015年,國務院提出“中國制造2025”,將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國家與社會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此時,高職院校就承擔起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勞動者的任務,因此學校落實勞動教育就十分重要。
第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馬克思認為勞動的人是自由的,也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作用,促進培養綜合性的人才。勞動教育不再是單一的體力勞動,讓學生僅有勞動體驗,獲得勞動技能,更是能夠使學生在勞動中樹立勞動精神,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培養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自《建議》發布以來,已有一年多的時間,各階段學校也在陸續開展著勞動教育,有一定的收獲和成果,但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落實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2.1 對勞動教育認識不明確,重視程度不高
在很多大學生眼中,勞動教育就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至多就是勞動技能課。學生受到經濟效益和社會地位以及享樂主義、泛娛樂主義等思潮等影響,年輕人對體力勞動的蔑視越發嚴重,產生了對勞動以及對勞動課程的漠視,崇勞意識有待加強。
教師與管理者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也不全面,他們在勞動教育的目標上存在偏差,當前的勞動教育課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多老師也沒有將勞動教育課程重視起來,一定程度上只是把這類的課當成課外活動。在勞動教育教師的配備上,也存在著問題,很多勞動課教師由輔導員、班主任等擔任,沒有專門的指導老師。
2.2 有勞動無教育,有教育無勞動
第一,有勞動無教育。很多勞動教育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有些教師認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勞動技能的獲得,因此在課程上重視勞動技能的教學,而輕視思想上的引導,勞動精神上的培養,將勞動活動與體力活動畫等號,在勞動教育中,學生只有勞動而沒有教育。
第二,有教育無勞動。部分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主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勞動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等;也有學校邀請勞動模范或者優秀的勞動者,請他們開展講座,讓學生領悟勤勉敬業的勞動精神。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但是缺少實際操作實踐,不能夠讓學生從實踐中體驗勞動的快樂。
2.3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
《意見》指出,勞動教育具有綜合育人價值。因此,勞動教育課程也具有一定的綜合性。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缺乏整體內容的設計與開發。
第一,勞動教育沒有專門的教材,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教師授課沒有確切的依據,上課更多依據自身經驗。而對于勞育課教師沒有明確的定位,也缺少勞動教育的培訓,教師缺乏勞動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與經驗,課程專業度不高,課堂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第二,勞動教育依靠多種課程,多種形式開展,校內外的各種課程、實踐活動、勞動見習等,豐富多樣,但是缺乏統一的核心的引領,是碎片化的知識傳播與行為實踐。
3 思政教育視角下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現實路徑
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思政課的教學不僅在課堂上進行理論講授,更注重課外的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因此思政課是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平臺。
3.1 完善思政課勞動教育理論教學體系
第一,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新時代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意見》指出,學校要著重引導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中的關于勞動的觀點,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的內容,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勞動的價值和勞動教育的意義。除此之外,也要將新時代勞動精神、勞模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
第二,充分領會和挖掘思政課教材中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高職院校思政課主要開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毛概》)、《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課程。在《思修》課中,有一些章目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或者可以融入勞動的內容,比如“正確的人生觀”“恪守職業道德”等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勞動的意義。同時,也需要通過對《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的解讀,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法律知識。在《毛概》這一課中,教師可以梳理自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來我國開展勞動教育的背景、內涵、形式等內容,讓學生意識到這百年的成就是無數勞動人民辛勤勞動所創造的。在《形勢與政策》這一課中,教師可以挖掘近期國內外時事熱點中關于勞動內容,如解析大學生就業形勢等。
3.2 擴展思政課勞動教育實踐平臺
第一,校內的實踐。我們需要充分挖掘學校的資源,如指導學生在寢室、教室進行衛生的打掃;學校完善勞動實踐教室、實訓基地,讓學生可以在實踐課中到實踐教室開展勞動學習。思政課也可以與學校團委相聯合,設立勞動周或者勞動月,共同開展一系列勞動教育相關的活動,如勞動大比拼、知識競賽等。通過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對勞動的熱情,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勞動精神。
第二,校外的實踐。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擴展校外勞動實踐平臺。學生可以自主參與社會調研、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活動。另外,學校盡可能擴展實踐平臺,如利用田園、山林等自然場所開展農學教育;利用企業事業單位建立綜合性基地,學生可以進行參觀學習、動手實踐等。
3.3 有機融合高校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
課程思政是指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強調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責任。因此,我們需要有機融合高校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構建“四位一體”的教學體系。
第一,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意見》指出,勞動必修課主要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方面設計。勞動必修課可以由思政課教師主持,邀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來進行授課,讓學生與勞模面對面溝通交流。
第二,在思政課中滲透勞動教育。此內容上文已有論述,在這邊不再贅述。
第三,在專業課中融入勞動教育。專業課可以結合不用專業的特點,挖掘專業課中勞動教育的屬性,比如可以將勞動法律法規、創業就業等內容融入專業教學中。
第四,在實訓課中感受勞動教育,如農業、電器、機械等專業有明確的勞動指向,學生可以在學校內外的教室或者工廠企業進行實習實訓,這是很好的勞動教育過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2]毛澤東.現在要說到蘇維埃的文化教育了[J].紅色中華,1934,(3):8-9.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4]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9-09-11.
[5]張瑀,姜威.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6).
[6]李仙娥,劉躍強.勞動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
[7]劉向兵,張清宇.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來對勞動教育的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7).
[8]高軍.新時期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21,(7).
[9]錢濛.阿倫特勞動理論及其評價[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