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桂連
有人說教學像流水線一樣,重復又重復。其實,教學哪有流水線那么簡單。流水線上的是一個個沒有生命的物體,你做得好不好沒有反饋,而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個性,他們的眼神表情會告訴你,你的課好還是不好。所以,教學是一件很考驗人的工作,它需要你在重復中保持耐心、充盈心靈、創造新意。我們希望能夠打造萬花筒般的課堂,讓學生能夠活躍起來,那么教師就要將自己變成一位“魔術師”,時時在課堂上給學生帶來一些驚喜。
一、巧設疑問
從古至今,課堂教學都離不開“問”的環節,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基本點也是落在教師的問上面。教師拋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挖掘、弄懂文本。設置疑問始終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
(一)矛盾處設疑:文章的矛盾處有時是作者有意為之,只引讀者去拆解,有時是無意為之,要靠我們的火眼金睛去發現。矛盾的東西最讓人糾結了,教師要以自己高超的文本解讀能力,去發現文章矛盾處。因為此處設置疑問,能夠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獲得崩裂四濺的思維火花。
比如,《晏子治東阿》一文,我們既要解讀晏子“智慧”的做法——亂治東阿獲得權貴支持,在被表揚時指出問題讓齊宣王醒悟;也必須看到晏子“不智慧”的一面——亂,對百姓造成的傷害。“智慧”和“不智慧”這組矛盾解決了,才算真正地讀懂了晏子。還有《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李白構筑的夢境中有“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的恐怖之境,此境用來表達李白崇尚自由的理想有點不合常理,抓住這一矛盾處,滲透文本就比較容易了。
(二)爭議處設疑:爭議使得人具有了充分發表自己觀點的信心、底氣和勇氣。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性,尋找爭議處,讓學生能夠自信充分地表達自己。這需要教師下點功夫,去找出有爭議的評論供學生思考。
比如,李商隱那些無題詩,向來眾說紛紜,爭論就特別多,教師教學這一組無題詩時,千萬別錯過爭議處。余秋雨的《道士塔》引來的爭議也持續很久,有人認為寫得很好,覺得文章寫出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悲劇,更寫出了一個國家政府、各級官吏在沉淪庸俗中加劇了文化的浩劫。也有人覺得寫得不好,覺得這篇散文存在虛構戲劇化的成分,有違散文“寫實”的筆法。類似的爭議很多很多,書本有、生活中也不少,好好挖掘,為己所用并不難。
(三)留白處設疑:留白是中國藝術作品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以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詩歌短小凝練的特點,最容易讓留白手法“安家落戶”。比如,王維的詩《觀獵》中,將軍是一個怎么樣的人,他捕獲的獵物多不多。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枯藤長在哪里、形態如何,昏鴉在干什么,人家有幾戶,是什么人在干什么等都是空白處,余味無窮。
留白處設疑,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門,學生們可以馳騁想象,縱情揮灑。
二、創新教法
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語文教學有很多的解讀、教法就是許多人走出的路子。我們只有創新,走出個性化的路子,才能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讓課堂獲得勃勃生機。
(一)顛覆順序:有些文章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時比外在層次更重要,教學上想要突破創新,我們可以嘗試去找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一些文章進行顛覆順序教學,顛覆之后使之形成一個整體。
比如,《寡人之于國也》(粵教版)如果以“孟子指出梁惠王與鄰國治理無差別——梁惠王的治理問題——孟子提出措施”的思路去授課,那么文章最后一段(梁惠王治理問題段)就要提前,課文本身的順序就被顛覆了,而思路顯得更清晰了。還有《報任安書》(節選)(粵教版),學生普遍表示讀不懂。特別是第二段,筆者花了很多時間,反復研讀,字詞是懂了,關鍵是這一段與文章其它段落的關系何在?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筆者試著找段落的內在聯系,整理出一個比較好的思路:司馬遷沒辦法做到推賢進士(首段)——理由:身為宦官,羞愧難當、生不如死(尾段)——沒有選擇自殺的原因(第2、3、4段),文脈理清,這篇文章的解讀框架搭建起來后,文章就顯得沒那么艱澀難懂了。
顛覆的核心是要搭建更好的架構,讓學生更順暢地進入文本,特別是對于一些比較難的文章,我們要試著去找到突破口,這樣呈現出來的將是一番新景象,對學生會產生極大的震撼。
(二)與時俱進:語文是跟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學科,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除了傳統的講解方式,我們還可以向報紙、電視、網絡等學習,演講、辯論、新聞播報、現場采訪等都可引進來。
比如,《雷雨》一課,可以讓學生當法官,去給周樸園判罪,看看應該給周樸園判什么罪;也可以讓魯侍萍當原告,狀告周樸園的罪行。《祝福》一課,可以讓學生為祥林嫂維權,看看應該為祥林嫂爭取哪些權利;也可以設想新時代的祥林嫂會怎樣去爭取自己的權利。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中找相應的資料去支撐自己的觀點,既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又能給課堂帶來鮮活的血液,讓課堂充滿時代氣息。
三、刪詞補詞
作為教學品析法的一種,刪除字詞法我們并不陌生,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多教師教學時都使用過刪詞法,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刪詞后變成“曲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葉子”,再讀立馬能感知“疊詞”的作用。
受刪詞法的啟發,筆者覺得,補詞法也值得我們去探索。補詞相較于刪換詞來說難度要大得多,所得到的效果自然也會更讓人驚嘆。? ? ?比如,杜甫的詩《登岳陽樓》,在“今上岳陽樓”的“今”和“上”之間補一個詞“才”。我們就能借這個去挖掘:杜甫幾經波折“才”到達岳陽樓,內心充滿的是這一路來波折不斷的艱辛(“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可證);杜甫來到岳陽樓不是慕名已久結伴而來終睹岳陽風姿,而是因戰亂被迫南下(“戎馬關山北”可證)。補一個字,可以帶領學生品詩句,明作者,可謂“得一字,盡得風流”。
四、總結
讓課堂熠熠生輝,是每一個教師的夢想。課堂上,施點小計,讓課堂來點新意、玩點花樣,點亮學生的眼睛和心靈,是我們夢想起航的關鍵。打造精彩有趣的課堂,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更多同行的指導。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