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青
摘要: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微信,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信已經成為人與人聯系的主要方式,人們利用微信溝通達到零距離。近年來,微信也逐步的應用于教育領域,它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同時它在教育中也成為教師合理利用的工具。
關鍵詞:微信;課后輔導
根據我國的實際教育現狀來看,很多家長存在只生了孩子,但不會教育孩子的問題。家長素質有限,能力達不到,反應在孩子身上就是品行、習慣、生活能力、語言溝通、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在影響著學校教育,同時也是教師頭疼的罪魁禍首。面對這樣的問題,相信每個教師都有同感。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要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們的問題實質是家庭教育的問題的反映。家庭教育該由誰擔負主要責任?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是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養而不教是父母最大的失職。研究表明:父母做什么比父母是誰更重要。家庭教育主要做什么?父母應引導和影響孩子的道德品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和格局。應給孩子營造和睦、寬松的家庭環境。不要過分的給孩子學習施壓,還要預防孩子沉迷網絡……不改變家庭教育方式,教師教學管理很難對一個孩子有徹底的轉變,因此父母課堂的學習成為了我們研究的課題。
首先選擇家校溝通方式:微信。
教師利用微信和家長交流,讓溝通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我們可以通過面對面建群,電話號碼、搖一搖、搜索附近的人、掃描二維碼等多種方式添加好友建立聯系群,微信具有及時、多平臺、零資費、省流量等特點,更靈活,更智能,它讓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變成零。教師發現孩子的問題,隨時能通過微信發送給家長,家長利用空閑時間也可以隨時回復。微信發送形式多樣化,可以是語音、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它加快了以教為中心為主的多種學習方式的轉變。家長和老師的聯系多了,孩子所接受的關注多了,孩子就會發生改變。學生還可以通過微信課后學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相對提高。學生通過微信能公平的享受教育資源,在課后學習中有些學生可能對當天所學的知識有些疑惑,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個性化學習,對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微信請教老師,得到老師的幫助。
制定輔導對象:從班級整體情況來看,選擇班里有代表性問題的幾名學生進行分析。選擇那些老師們花費很多精力管理,但效果仍不明顯的個性化孩子,同時還應考慮到這些孩子的父母是否有意識配合老師輔導孩子,這是一個長期的堅持的過程,從班里選出的個性化孩子的輔導起到明顯效果以后開展大面積的課后輔導。課后輔導主要著重于家長教育方式的改變這方面。
了解輔導對象:對選擇對象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以激發學生改變自己為目的。讓其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并提出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并做好記錄。其次,訪談其父母,了解家庭背景,父母教育理念、平常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對于孩子自己無能為力的地方。還要訪談其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從各科老師那里了解孩子的全面信息對孩子做全面綜合得評價。還要從他們的朋友、同學、小組成員和社團組同學了解孩子。對以上訪談都做好記錄。
達成一致意見:和家長面對面溝通,致力于幫助父母提升自己,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通過分享教育方法和成功案例讓家長有改變的想法和態度。
制定輔導策略:通過調研孩子的問題,分析其問題產生的原因,課題組成員開會獻計獻策、暢所欲言,從心理學,家庭教育學和教師們自己孩子和學生教育成功的方法多方面提出建議,最后確定最適合微信輔導的學生的方法,從而制定微信個性化輔導的策略。
實施策略:和家長商量實施策略的方法的可行性,跟蹤輔導家校共享。并定期參加課題分享會。傾聽其他成員的方法,學習溝通技巧。課題組成員需群策群力分享案例和方法,及時地修正自己案例中的不足。
自我提升: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知識并予以運用,從科學的角度去輔導,從育人的方向去努力。學習微信功能,給家長提供輔導方法及學科知識。
微信的應用確實給教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在信息化的時代的教育者要善于運用信息化時代的工具來改變并指導教育教學,把改變的思想植入心中,探究方法,利用信息幫助我們解決那些我們由于時間和距離等溝通不便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時常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努力學習現代化信息技術,以適應網絡帶來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改變。
未來,微信將不僅是家校共育的有力工具,更會是整個教育領域所有學科的最巨大助力。微信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更多增進師生交流,增進師生感情。并且微信教學模式多元化,作為教育工作者,最不應該的事情就是停止學習,停下創新的步伐,當有比微信更合適的工具出現時,也應當立即舍棄微信,讓最合適學生的東西出現在應有的位置。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官兵微信在現代中小學教育中的運用初探(J)中國信息教育2014:17
[2]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6
[3]顧春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及知識出版社199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