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剛
摘 要: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歷史進行了重新編排,新教材突出唯物史觀教育,滲透五大核心素養內容,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發展學生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高中歷史新教材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都發展了變化,總體容量加大、內容覆蓋面廣、知識點密度大、敘述較為濃縮,因此教學方式也要及時轉變。基于此,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十單元第29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為例,對新教材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轉變展開分析與研究,旨在提升歷史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方式;教學思路;統整知識;學科素養
引言:高中歷史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集中體現了育人價值,主要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具有不同的內涵。新教材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古今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認識歷史發展總體脈絡,此外還包括三本選修教材。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需要及時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從整體上進行教學設計,以學生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一、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思路
教師應當建立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引入豐富的歷史教學資源,實施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認識基本史實,理解唯物史觀,使之形成家國情懷。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從整體視角認識歷史邏輯框架,培養學生時空觀念;通過深入理解史料分析歷史問題,形成歷史解釋。歷史教材是一種核心教學資源,但并不是歷史學習的全部,教師要通過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利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還可以整合教材內容,實施歷史主題教學[1]。
例如,通過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可以明確其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這三個部分,分別從政治思想、國內發展、國際影響三個方面表述。教師在備課時,要基于教材內容,引入更多的圖文與視頻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要通過布置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任務,要求學生綜合本課和已學知識,解釋一些歷史問題,以此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二、明確教學重點,整合教學內容
通過研讀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明確其中不僅教授學生基本歷史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做到能夠運用歷史知識認識重要的歷史問題,比如歷史背景、特點、局面、變化、原因、意義等。因此,在高中歷史新教材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課程教學的重點,整合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創設生動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參與探究,主動學習重點知識[2]。
例如,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內容與結構,其教學重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教師可以先整合重點內容,建立知識體系,比如將理論體系的內容分為形成、思想核心、解決問題、歷史意義等項目。在新授課時,再運用提前準備的課件與微視頻進行導入,比如播放《1978-2020主要國家GDP》的微視頻,展示我國高鐵網路線圖、復興號動車組圖等,并提出問題:“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還知道哪些我國近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快速導入本課內容,促進學生思考探究。
三、引導自主合作,統整知識內容
根據新課程教學目標,教師還要轉變傳統單獨講授的教學思路,而要重視在課堂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因此,為了讓高中學生全方位熟悉歷史課程知識,教師可以提出布置自主合作任務,要求學生統整知識內容,運用表格和思維導圖進行直觀展示,培養學生信息提取、歸納總結能力。
例如,基于《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布置這幾項自主合作任務:整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歷程、主要內容;總結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的表現;總結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方面。教師要給學生留下部分時間閱讀、思考、討論,在學生展示后總結,比如綜合國力持續提升的表現為經濟實力增長迅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思想文化視野持續發展、國防與軍隊建設加強。通過借助思維導圖,配上對應圖片,比如基礎設施建設配上高鐵、天眼望遠鏡、5G商用、移動支付、全自動物流分揀等圖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教材內容。
四、指向學科素養,解答相關問題
基于高中歷史新教材背景,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還應該重視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講解中與課后題目中,都要指向學科素養,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自身理解解答相關問題,以此有效達成學科素養的培養目標[3]。
例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本課內容與學科素養,提出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深入思考與試著解答。比如:“為何我國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體系?改革開放為何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你有什么感受?”先讓學生自主解答,之后根據學生解答情況予以點評和總結。第一問主要從不同時期的社會矛盾不同解答;第二問從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偉大的領導者、漸進式改革、有利的國際環境和正確研判國際形勢等方面解答;第三問是開放問題,表達愛國情感。通過運用類似方式,能夠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素養。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新教材背景下,教師也應當適時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根據歷史新教材在內容與形式的變化,結合高中生的基本學情,明確歷史核心素養的內容,構建更加科學、更為系統的教學方式。以此增長學生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提高歷史課程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王偉.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方式研究[J].高考,2019(33):39.
[2]張先濤.探析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2):64.
[3]姚本禮.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