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悅庭 傅丹丹
[摘 要]目前,我國很多法學院系都開設了法律診所課程,但法律診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面臨師資不足、經費短缺、課程固定、學生參與訴訟受限等問題。文章通過將“綠色法治”確定為法律診所的特色化教學方向,在課程設計上突出“綠色”理念,參與環境公益訴訟,邀請環境保護公益組織合作,讓學生踐行環境權利等方式,有針對性地解決法律診所的建設問題,提高法律診所的實踐教學質量。
[關鍵詞]綠色法治;法律診所;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3-0205-03
“法律診所”(legalclinic)教學模式于1930年由耶魯大學法學院首創[1]。其課程模式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真實案例,培養學生“像律師一樣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法律診所教學過程中具備分析法律問題、開展法律調研、提供法律咨詢、參與法律談判等各項法律能力[2]。目前全球絕大部分法學院校都開設了法律診所項目,我國亦是如此。自2000年起,北大、人大等部分高校率先開設了法律診所課程,這是我國診所式法律教育的開端。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開設了法律診所課程,診所式法律教育在國內得到了較快的發展[3]。
一、法律診所教學面臨的問題
目前,國內法律診所建設均依托于高校的法學院系。診所的指導教師由高校的法學院系教師兼任,診所的經費從法學院系的經費中開支,課程設置由高校教務處統一安排。這樣的模式在法律診所建設實踐過程中常常面臨很大的挑戰。
(一)診所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國內常見的做法是法律診所的指導教師由高校的法學院系教師兼任。但高校教學科研行政任務繁重,尤其是一些非重點的地方院校,教學人員常常身兼數職,在保證正常教學工作的同時擔任多個校內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還要應對職稱晉升的壓力,且許多診所的實際負責人往往還兼任法學院系的行政職務,很難有精力專門建設法律診所。
此外,法律診所的教學模式決定了其對于診所指導教師水平的要求較高。不同于傳統法學課程的授課,法律診所教學完全基于現實中的真實案例。這不僅要求指導教師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而且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雖然許多高校都在提倡雙師型人才隊伍建設,很多法學教師也都具備相關法律職業資格,甚至在各大律師事務所兼職,但具備大量訴訟實戰經驗的教師數量還是偏少。加上法律診所一般要求小班上課,師生比例不低于1∶5,這對指導教師數量的要求也很高。在沒有外聘專門人員的情況下,很少有高校能夠憑自己的師資力量獨立承擔起法律診所的教學任務。
(二)經費短缺制約法律診所發展
在現有的體制下,法律診所運行的經費一般由其所依托的法學院系提供。此舉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優勢,使診所在設立之初、尚未得到外界認可之時就能夠得到急需的啟動資金,順利開展課程。但現實情況是有些法學院系自身經費本來就緊張,想要將很一大筆經費專門撥給法律診所使用不太現實。法律診所需要的專門場所和設備尚可向模擬法庭實驗室等借用,但校外的教學環節需要大量的費用,成本相對較高,并非一般研究院課程所能承擔的,而且這尚未考慮到診所的指導教師和外聘人員的薪酬。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許多法律診所都沒有條件讓學生在校外參與實際案例操作,更不用說教學實際效果和課程發展了。
(三)診所課程難以在教學系統內靈活安排
高校教務處的課程設置一般均有固定的上課時間和地點,以方便其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監督。但法律診所使用的是真實案例而非模擬教學,教學不是在校內而是在案發所在地或當事人所在地,上課時間是由案件性質所決定的,無法固定。可對于教務處來說,沒有固定的上課時間則無法計算教師的工作量,沒有固定的上課地點則無法進行教學質量監督。法律診所這門課程在教學系統中如何能夠科學合理地排課,始終是個問題。
(四)學生參與訴訟案件的法律限制
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對訴訟代理人資格有嚴格限定,雖然部分法律診所的學生已經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但在未取得實習律師資格前,即使有指導教師的帶領也無法以訴訟代理人的身份參與訴訟。這無疑嚴重影響了法律診所的實踐教學,極大地限制了診所的學生參與訴訟案件的程度,減少了學生辦理真實案件的機會。
二、綠色法治和診所教學的創新實踐
(一)綠色法治和診所教學的結合
雖然診所式法律教育在國內得到了普及,但如果沒有走差異化道路,很多地方法學院校在法律診所的教學資源、師資、案源、經費等方面和重點院校還有很大差距,從而導致法律診所的教學效果不佳,難以為繼。事實上,在法律診所的發源地美國,各大法學院也都依據其學院特色設立了一個或多個特色化診所課程,如家庭暴力、性別歧視、死刑辯護、環境保護、人權保障等。特色化教學已經成為法律診所發展的必然趨勢[4]。在國家改革創新思想的指導下,福建技術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積極推動對傳統法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對診所教學理論進行創新,在實踐中進行探索,經過反復論證,最終將“綠色法治”確定為本校法律診所的特色化教學方向。
綠色法治,是在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的大環境下,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立法、司法、執法等過程中,讓其在不同部門法中都得到相應的呈現,形成綠色法治體系。具體來說,就是以憲法的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將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原則體現在環境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國際法等領域,重點針對環境污染和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法律指引。綠色法治和診所教學的結合就是要在課程設計上突出“綠色”理念,通過參與環境公益訴訟來解決案源問題,邀請環境保護組織深度參與診所教學解決師資問題,并在辦案過程中盡可能地讓學生在現行程序法允許的范圍內承擔適合學生的工作辦案環節,以規避程序法限制。
(二)綠色法治在診所教學中的實踐操作
1.突出綠色的課程設計。就法律診所的教學而言,任何涉及環境生態文明建設的案件,例如環境污染案件、環境侵權案件、礦山法人企業股權轉讓案件、林地轉包合同糾紛案件、噪音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和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等都可以成為診所學生參與的案源。在實踐中,診所學生參與的案件主要以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為主。一方面,環境公益訴訟對社會有廣泛的影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天然有一種使命感和義務感。比起其他民商事糾紛案件,環境公益訴訟更容易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和辦案的熱情。另一方面,法律診所的案件不能像律師事務所一樣正常收費,公益訴訟能避免和當事人客戶之間的費用糾紛,回避學生代理案件中的責任問題,因此,其自然成為法律診所課程最為重要的案件類型。
2. 環境保護公益組織的深度參與。隨著2015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的生效,部分環境保護公益組織獲得了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在新環保法生效當年即有9家環保組織或單獨或聯合提起公益訴訟,占2015年所有環境公益訴訟的四成[5]。由于環境保護公益組織在證據收集、跨區域合作、資金籌集、訴訟、談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其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影響力也在逐年增加[6]。
法律診所的綠色法治教學離不開環境保護公益組織的深度參與。在法律診所的建設初期,診所就積極與福建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等當地環保組織合作共建,邀請省內外專家、特別是有著豐富訴訟經驗的律師和環境保護工作者共同設計法律診所的課程,并參與診所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診所的師資問題。在診所教學的開展過程中,雖然學生無法以代理人的身份參與法庭審理,但診所會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現行程序法允許的范圍內承擔適合學生的工作辦案環節,如收集環境公益訴訟案源、參與污染主體主體信息收集、接待當事人、協助辦理委托手續、現場環境調研、證據收集固定、參與案件分析和評估、立案影像證據制作、申請信息公開、撰寫有關法律文書等,在熟悉案件事實認定的基礎上分組討論案件的法律關系和法律適用,最后以旁聽的方式參加庭審。這樣,讓學生通過最大限度地處理真實案例,掌握如何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法律的各種技巧、方法和能力,把法律職業能力的提高融入整個案件的辦理過程中,使學生從學習課本上抽象的正義過渡到體會個案中的具體正義,從掌握普適性的法律規范過渡到判斷分析具體事實中的行為規范和法律結論,最終達到法律診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7]。
3.考查評價手段多樣化。法律診所教學效果的評價對于診所建設至關重要。法律診所應當采用多樣化考查評價手段,把任課教師評價與行業專家評價、學生互評等結合起來,最終形成對學生課程成績的評定[8]。
具體來說,在評價主體上要賦予合作共建的環境公益組織和診所指導教師同等權重的評價權,讓當事人、學生也參與成績評價。在評價過程中,由于環境公益訴訟審理時間長,案件復雜,學生往往無法在一個學期里完成一個完整案件的全部訴訟過程。因此,法律診所需要對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表現分別進行考查,并根據學生實踐操作情況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內容里,重點不在于訴訟案件的結果,而是要以準律師的標準和要求來評價學生完成案件的情況,著重考查學生在辦案過程中的法律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9]。
三、綠色法治背景下法律診所的教學探索
如前文所述,我校法律診所將綠色法治和診所教學相結合,在課程設計、師資隊伍、評價體系方面突出“綠色”,通過和環境公益組織合作,參與環境公益訴訟來解決案源、師資等問題,做了一些有益的教學探索。
(一)課程設計的探索
鑒于教務管理部門在課程教學管理上的制度約束,若把法律診所課程定位為專業選修課,則在診所教學過程中就無法突破理論教學環節在場地、時間、教務督查巡視等方面的種種限制。法律診所在征求學院同意的前提下,通過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將法律診所課程定位為專業實習實訓,放在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當中,以便靈活處理上課時間、上課地點等教務管理的問題。同時出臺《法律診所課程管理辦法》,對學生參與、課程設計、教學環節、考核辦法、經費管理等方面做出原則性規定,做好診所的制度化建設。
(二)診所建設的探索
鑒于環境公益訴訟的公益性質,法律診所這一機構設址在學校法律援助工作站,充分利用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學生組織協助處理文書往來、資料整理等相關工作。在校內的教學過程中與模擬法庭課程相結合,邀請當地人民法院、檢察院將庭審安排在模擬法庭實驗室進行,并組織法律診所學生進行庭審觀摩。
在學生選課環節,盡量鼓勵有公益熱情、愿意從事環境保護事業、法律素質較好的大二、大三學生報名參加法律診所課程。在報名人數多的情況下進行面試甄選,確保師生比不低于1∶5,以達到小班教學的目的。
(三)學生踐行環境權利的探索
通過診所的課程安排,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環保公益組織日常的環境宣傳、環境決策等工作中,對政府與企業的環境責任開展社會監督,尤其是踐行學生對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10]。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向政府職能部門申請信息公開,獲得相關的環境信息。對可能造成環境影響的項目,學生在環保公益組織的安排下參與公眾聽證會,這是踐行對環境的知情權。在環境受到污染、公民的環境權益受到傷害的時候,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協助環保公益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通過司法程序來維持合法權益,這是踐行對環境的參與權。收到污染舉報,學生在環保公益組織的指導下前往實地取證,發函要求整改,這是踐行對環境的監督權。通過對學生踐行環境權利的探索,既能充分提高學生乃至整個社會保護環境的意識,又能將法治思維貫穿于診所課程建設的全過程。
四、結語
綠色法治是我校在法律診所建設的過程中,在生態文明入憲、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有益嘗試,取得了一些效果。當然,鑒于資源和制度上的限制,法律診所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例如診所的經費、學生參與訴訟案件的代理人資格等問題。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進一步突破困境,仍是診所未來建設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WIZNER S. The Law School Clinic: Leg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ests of Justice[J]. Fordham Law Review, 2002(7):1930.
[2] ERIE M S. Legal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Through US-Inspired Transplants[J].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2009 (59):60.
[3] BASKIRC E.Crossing Borders: Creating anAmerican Law Clinic in China[J]. Clinical Law Review, 2012(19):163.
[4] 才惠蓮.特色型法律診所教學體系的構建:以資源環境法律診所教學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16(3):51-56.
[5] 鞏固.2015年中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實證分析[J].法學,2016(9):16-33.
[6] MCCALLUMK. Changing Landscapes: Enforcing Environmental Laws in China through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2017(1):58.
[7] 夏利民.法學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探索:以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的改革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14-16.
[8] 江悅庭,魏宏斌.從服務地方產業談法學教學創新:以福建師大福清分校法學專業“高等學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建設為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7(6):23-28.
[9] 汪燕.從法律賦能的角度談法律診所課程的學生成績評定[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60-164.
[10] 陳云東.綠色發展之法治創新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93.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