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鳳
摘要:高校教師是從事教學科研活動的主體。目前,科研失范問題日益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從近年來高校教師隊伍科研失范的現象談起,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結合中央各部門頒布的各項應對舉措,嘗試從科研管理和科研評價體系方面探討中國科研規范化問題。
關鍵詞:高校教師;科研失范;科研管理;科研評價體系;科研規范化
高校教師作為當代中國的高素質人才,擔負著培養和發掘人才的重任,整個群體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高校科研失范問題亂象叢生,科研經費腐敗問題屢屢曝光,已然成為中國科研從業人員進行正常學術科學研究工作的絆腳石,并且引發輿論對高校教師立德樹人形象的信任危機。本文嘗試從科研管理和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方面探討中國科研規范化的問題。
一、科學規范的界定
在小科學時代,最具權威性的有關科學規范的研究莫過于默頓規范[1]。科學社會學之父默頓把科學的社會規范歸結為四條: “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組織的懷疑”。這四條規范分別從科學的評價,科學的交流、傳播和應用,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的動機和目標,科學成果的接受的不同側面捍衛科學的自主性。當前諸多違反默頓規范行為主要有以下表現:1.違反普遍主義。如借職務之便在沒有貢獻的文章上署名;科學權威、拉幫結派、壓制新人新思想;非學術標準地分配學術資源。2.違反公有主義。不尊重他人科研成果, 引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處。3.違反不謀利性。非科學目的使用科學資源,如將科學研究經費挪作他用或利用實驗室進行營利活動;獲取科學資源的惡性競爭,如一稿多投發表論文。4.違反有組織的懷疑主義。學霸為維護自己或小集團利益不允許發表同自己有學術異見的論文。5.違反科研誠實性。如偽造科研成果、捏造數據和拼湊數據,剽竊他人學術成果。
二、高校教師科研失范問題溯源
在市場經濟下,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評估體系不足都是當前高校教師科研失范的社會大背景。為防范科研失范現象,從微觀角度來看,構筑科研從業人員的道德底線、弘揚優良學風、營造學術誠信氛圍是基礎;從宏觀角度來看,建立健全相關科研工作立法、建立科研誠信記錄、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監督作用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一)科研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科研經費管理是衡量科研管理水平的重點。造成科研經費使用不當的原因主要由認識偏差和制度缺陷造成。當前高校科研業績衡量的主要標準還是科研經費的獲取數額,導致重申請,輕管理。另外一方面是科研經費管理效能低下,導致重立項,輕監管。長期以來,我國的科研經費管理采取預算制,導致在項目立項時經費預算編得過細,靈活使用空間很小,較少考慮科學實踐的不可預測性和未知性。使用工業生產的經費管理模式管理創新性科學研究,導致科研經費管得過死,報賬手續繁雜,容易造成管理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項目申請人想方設法調整經費使用途徑甚至極端地用虛假發票報賬的亂象。顯然,探索更加靈活的經費使用方法替代現有的預算制,促進科研經費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和信息化將有效防范科研腐敗行為。可喜的是, 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即直接費用中的多數預算都可以由項目承擔單位自主調劑。《意見》中合并了直接經費中的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明確此費用可以在項目實施階段靈活安排使用。勞務費的管理也不再死板,明確可以支付給參與項目的研究生,訪問學者及臨時聘用人員等。此外,《意見》還對項目結余資金的去向做出了可調整的規定。2016年11月,中辦、國辦發布《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意見》基本思路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擴大高校自主分配收入的權利,允許科研人員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基礎研究相關科研項目短時期內難以轉化為科技成果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制定相關收入分配方法。未來科研經費的管理還將把具有知識價值的腦力勞動如創意換算成科研經費支出更好地讓科研人員的學術生命迸發出活力。
(二)迫切需要科研評價體系的改革:
馬克思認為,“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和利益有關”。大科學時代的學術產業化和市場化為學術腐敗提供了溫床[2]。當前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以功利化和實用化為特征,缺乏科學嚴謹的制度保障,嚴重制約甚至阻礙著高校學術生態系統的創新和發展。 長期以來,在科技項目評審、科技人才晉升過程中,出現了重頭銜、重職稱、重文憑、重數量的定量評價的導向,忽視了以高水平和高質量為價值導向的定性評價。維護科學規范,依然需要科研人員、評價主體和評價機構“各司其職,各安其位”。2018年10月23日,國家多部門(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開展人才項目、職稱評審過程中“四唯”,即“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清理工作專項行動。這表明,國家有決心在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嘗試,著實解決長期制約我國科技進步的制度桎梏。
科研道路阻且長,要杜絕科研領域的亂象,充分調動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積極性,還應當從依法治校做起。立法的缺失,將直接導致科研項目管理的混亂。《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于2016年9月1日開始實施,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應當完善學術治理體系,表明在法律層面加大對學術不端的處理力度[3]。上述政策文件充分表明,大學科研管理體制與評價體系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為夯實科學研究根基和構建風清氣正的高校科研環境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超君,科研失范行為成因剖析及對策建議,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10),32-34。
[2] 盧艷君,默頓規范在大科學時代的必要性及其擴展問題,科技管理研究,2012,(11),217-221。
[3] 馮文宇,大學科研評價體系的創新邏輯與改革建議,情報雜志,2018,37(5),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