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業寶
摘要:隨著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成為關注焦點。在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中,內容生產是核心和關鍵,其最終質量反映著基層融媒體建設的融合效果。在“內容為王”的時代下,基層融媒體要做好內容生產,結合受眾的差異化需求,充分利用多種傳播平臺進行內容生產和輸出,擴大基層融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基層融媒體中心服務民眾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新聞+”模式
在新媒體時代,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內容生產、傳播和輿論引導的功能,要堅持以先進理念為引導、以內容為核心、以管理為保障,通過內容生產創新與管理,體現基層融媒體中心的“新聞+”的多功能模式,更好地占領輿論的主導權,充分踐行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時代責任和功能。
一、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體制機制僵化
在基層融媒體改革過程中,體制機制改革動力明顯不足,基層融媒體長期處于僵化的體制機制框架中,媒體機構內部缺乏創新活力和改革意識,在管理運營機制和績效激勵等方面存在較大滯后性[1]。各融媒體平臺間缺乏深度有效的聯動和鏈接,平臺資源無法實現有效互融和共通,融媒體中心尚未形成“合署辦公”模式,在戰略部署、權責分配、任務規劃方面不夠清晰。
同時,基層融媒體中心經營機制模式相對單一,局限于單一的廣告經營模式,沒有形成“媒體+”的產業融合體系,缺乏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不利于基層融媒體中心的獨立和可持續性發展[2]。基層融媒體中心在人員績效管理方面相對滯后,沒有構建出完善的績效激勵機制和體系,難以激發新聞編輯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加之基層政府及相關部門缺乏對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政策支持和配套保障,導致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落地實施受阻。
(二)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創新不足
當前基層融媒體中心的生產內容大多集中于本地資訊,在內容生產的優質度、創新性、趣味性方面存在一定缺失,以用戶需求為主的原創內容較少,無法吸引用戶的關注。同時,在“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新聞生產流程中,新聞編輯人員往往對同一內容素材進行多次重復加工和利用,導致受眾群體產生信息審美疲勞,暴露出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同質化的問題,導致基層融媒體平臺吸引力差,用戶流失嚴重。
(三)運營資金匱乏
當前基層融媒體運營短板較為突出,財政處于不完全供血的狀態,在現有的“事業管理、企業化運行”的管理機制下,基層財政運營資金相對匱乏,無法有效覆蓋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的運行成本和費用[3]。
(四)平臺建設的新技術支撐不足
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的新技術應用不夠成熟和深入,中心建設不夠完善,功能研發明顯不足,導致平臺的優質內容生產能力偏低,缺少足夠的用戶體驗。例如,一些基層融媒體中心在無人機航拍、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的應用上還不夠成熟和先進,難以出現吸引固定用戶的爆款內容。
(五)融媒體人才匱乏
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然而,當前的基層融媒體中心人才隊伍質量總體偏低,人員老化、引進困難,加之缺乏公平高效的分配激勵機制,使媒體人才的職業規劃和晉升通道受阻[4]。另外,由于當前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尚處于摸索階段,對于媒體融合的深刻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在新聞內容生產的業務流程中存在表象化的現象,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過程中缺乏市場意識、創新意識和用戶意識,導致融媒體內容生產創新、傳播和管理較為滯后,不利于基層融媒體中心的發展。
二、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的“新聞+”模式分析
(一)完善基層融媒體中心體制機制變革
第一,轉換思維觀念,堅持“受眾本位”,強化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的服務理念,轉變融媒體中心掌控信息生產、發布、傳播的主導姿態。基于用戶的視角進行思考和設計,打造契合受眾需求的融媒體個性化產品,提升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的品牌影響力和傳播效力。在融媒體平臺中設立受眾反饋、問詢等欄目,加強融媒體平臺與用戶間的雙向互動和交流,及時改進和優化基層融媒體中心的內容生產,促進融媒體產品的迭代更新。同時,在基層融媒體中心改革的過程中,要強化“融合”思想理念,從創新多元的“融合”視角進行布局和設計,實現融媒體的內容、渠道、流程、產品、平臺、產業模式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和轉型。
第二,重構融媒體中心管理體制改革,打造與本地域發展相契合的基層融媒體中心,突破原有體制機制的束縛和限制,如重組和優化基層融媒體中心內部,采用中心化、規模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明晰各部門的職責權限,并對基層媒體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包括廣播、電視臺、新聞網站、內部報刊、政務網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將其設定為基層唯一的官方主流媒體。在機制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重點做好機構合并、部門重組、業務互融、人員整合、用人機制轉變、經費劃撥等工作,推進基層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發展[5]。
第三,要重構基層融媒體的事業體制改革,運行“事業化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機制,打造雙輪驅動模式,更好地服務群眾和引導群眾。在企業化管理的體制下,實現采編和經營的有效分離,充分發揮“媒體+模式”的優勢,不斷創新廣告融合方式,采用植入廣告、原生廣告、內容營銷等方式,提高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經濟效益。
第四,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構建科學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加強基層融媒體與周邊區域的人才合作和交流,采用兼職、特邀、特聘等方式,招募高水平的融媒體人才[6]。構建完善的薪酬晉升機制,形成“按崗定薪、同崗同酬、多勞多得”的薪酬分配體系,充分調動新聞編輯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創新基層融媒體中心平臺功能
第一,新聞宣傳調度功能。基層融媒體中心負責新聞宣傳的統一對接工作,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新聞統一指揮和調度,依照“統一指揮、統一信源、分級策劃、統一標準”的原則,開展縱橫向的新聞指揮調度、內容監測監管、考核評估等工作,形成融媒體中心宣傳“一張網”的輿論平臺。
第二,資源整合功能。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要形成“新聞+”的模式,不能局限于新聞信息的內容生產和傳播,還應涵蓋新聞、政務、服務、電商等內容,成為一種技術整合的泛內容匯聚平臺。并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依托下,整合基層融媒體中心技術,為基層融媒體中心的內容生產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第三,輿情內容監測功能。基層融媒體中心是新聞工作的重要中樞,應當重點關注輿情內容的監測和監控,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為支撐,實現對網絡輿情的實時在線監控、預警監測、效果追蹤,實現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傳播的一鍵到位、負面輿情一鍵處置、輿情走向追蹤及輿情引導等,更好地提升基層融媒體中心的輿情處置能力。
第四,專業人才匯聚功能。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和傳播的關鍵是人才[7]。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基層融媒體中心要充分體現專業人才匯聚功能,吸納宣傳管理、資源匯聚、輿論監測、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專業融媒體人才,轉變人才團隊“空心化”的現象。
(三)創新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理念
首先,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者要逐漸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轉變單純由專業機構、專業媒體人進行內容生產的現象,吸納更加多元的內容生產主體,充分發揮用戶在融媒體中心平臺的“復合體”作用,更好地開拓基層融媒體中心優質內容生產的渠道和視野,加速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供給側結構的改革。
其次,基層融媒體中心要對海量的信息進行篩選把關,做好內容生產的深度創作和精度提升。全面樹立用戶思維,引領基層融媒體內容生產模式更加多元共存,整體提升基層融媒體中心生產的內容和表達的風格,更好地與用戶的愛好和需求相契合,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最后,要充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全面覆蓋娛樂、社交、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匯聚政務、電商、數據智庫等多種功能,拓寬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視野,以全資訊的視角進行內容生產創作和傳播,較好地實現融媒體中心內容資源智庫化、傳播智能化。
(四)優化“新聞+”模式下的內容生產流程
在“新聞+”模式下,內容生產是整個過程包括選題、采訪、寫作、編輯、視頻制作等諸多環節,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呈現出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的新趨勢,要將其滲透到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制作的全流程。
第一,信息采集的優化。在“新聞+”模式中,信息采集是內容生產的上游環節,可以在信息采集中引入云庫,將其作為內容采集、存儲和共享的智能數據庫,全面采集用戶的各種情緒、態度、觀點和行為數據,充分體現共享思維和理念,實現信息采集價值的最大化,確保信息采集的移動化、實時化和精準性。
第二,選題策劃的優化。為了更好地體現選題策劃的預期效果,要優化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的選題策劃流程,結合內容生產的移動性和社會化發展新趨勢,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媒體選題,緊緊圍繞時事熱點、社會關注焦點等內容,進行重大選題的統一策劃和集中報道[8]。同時,通過閱讀量、點贊、評論和轉發量等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話題的熱度和關注度,篩選出價值高的選題進行統一策劃。
第三,信息加工流程的優化。在基層融媒體中心的“新聞+”模式中,信息加工是內容生產的核心環節,主要包括內容的表現形式、文本寫作、視頻制作等。在當前短視頻和直播方興未艾的趨勢下,要利用基于移動化的新型視頻內容業態獲取更多的受眾群體,從內容、技術、商業運營等不同角度進行內容信息的加工、編輯,實現單次信息采集和多元信息的生成與傳播。同時,由于互聯網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可以利用大數據算法的精準推送和分析,為人們獲取更多的信息擴寬渠道。
第四,信息審核流程的優化。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把關與核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基層融媒體中心作為監測平臺,要對內容選題、政治立場、傳播時機等方面進行監管,對內容傳播方式和標準進行嚴格甄別和篩選。同時,為了更好地提高輿情監測的效率,要充分利用智能化、大數據的數字化、可視化技術,進行新聞稿件的智能篩選、核查等工作,及時進行輿情數據的反饋,引導內容生產的正確導向。
第五,注重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同步并行。首先,變革傳播理念。融媒體時代下的內容傳播不僅是單向的傳播,還包括雙向甚至多向傳播,受眾群體也不是信息接收者單一角色,也可以成為內容傳播的生產者和再傳播者。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偏好、情感等因素,利用朋友圈、好友、群聊等方式進行內容鏈接和分享,實現對融媒體中心內容的再傳播,體現出移動化、社交化的內容傳播特點和趨勢,為內容傳播注入了新的動力;其次,打造多平臺傳播矩陣。基層融媒體中心要致力于自主可控平臺的打造,集中自身的優勢力量和優質內容資源,加強自主可控平臺的技術研發,并將市場化的運營機制融入到自主平臺的建設中。在“新聞+”的模式中實現用戶的匯聚,較好地提高用戶的黏性,利用優質內容吸引用戶和留住用戶。在打造自主可控平臺的同時,還要加強與其他平臺的合作,打造多平臺傳播矩陣,實現各平臺之間的共聯互通,彌補自主平臺流量不足、用戶少的短板;最后,增強用戶的互動式參與。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傳播要吸納更多的受眾群體,增強用戶互動參與的積極性。依托大數據進行“用戶畫像”,精準分析用戶的閱讀、點贊、評論、轉發等傳播行為數據,及時精準地獲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實現內容傳播效果的及時反饋,提高用戶黏性。
第六,強化內容生產的技術支撐。一方面,運用大數據傳播精準賦能新聞全生產。基層融媒體中心新聞生產和傳播要借力大數據,運用VR全景新聞、可視化新聞等新型傳播方式,為新聞全生產精準賦能,全方位、全樣態、深層次地提高融媒體中心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積極打造大數據融合智庫平臺,為融媒體中心新聞全生產提供智能選題,聚焦基層受眾群體,實現新聞全生產的精準化推送和差異化傳播;另一方面,運用新技術創造內容傳播新景觀。大數據能夠挖掘隱藏于數據背后的潛藏價值,可以利用大數據精準定位受眾群體,獲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基于地理位置、用戶興趣和社交媒體的個性化模式推薦,實現對個性化內容的精準智能傳播。還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新聞生產和傳播,在VR、AR等虛擬技術的依托下,為受眾群體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體驗和感受,創設出“百人百面”的個性化場景和界面。
三、結語
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是極其重要的戰略性工程,對于提升基層媒體新聞生產效率和傳播影響力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前提下,從制度建設、理念更新、流程優化、內容傳播、技術支持等維度,探討基層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的“新聞+”創新模式,以更好地推進基層融媒體的深度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婷.縣級融媒體中心內容生產與“新聞+”模式探析[J].東南傳播,2019(10):38-40.
[2] 李顯鵬.“項城模式”: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標桿[J].記者搖籃,2019(7):115-116.
[3] 邢燕潔.淺談如何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融合報道——以洛陽縣級融媒體中心報道成功案例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3):199-200.
[4] 顧敏霞,鄔金剛.江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實踐與探索[J].視聽界,2021(5):30-35.
[5] 任雪嬌.融媒體對廣電合并的影響及未來發展模式探析——以BBC全媒體中心和央廣央視合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6):250-251.
[6] 張艷紅,鄧秀松.長江云:融媒時代“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視聽界,2021(5):3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