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萍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高等學校留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提出“趨同化”要求。趨同化并非等同化,而是要充分尊重來華留學生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的差異,秉承厚植情懷、強化認同、系統謀劃、循序漸進、因材施教、趨同一致、多方協同、齊聚眾力的理念,構建思想教育課程體系,明確思想教育基本要求,廣泛開展思政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加強教學與管理隊伍建設,實現對來華留學生的思政教育目標。
關鍵詞:新時代 來華留學生 思想教育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國教育事業也呈現出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更加有效的發展勢頭,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來華留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中國已經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留學目的地。[1]留學生數量的增加給中國的留學生培養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選擇來華留學,并且在中國順利完成學業的留學生可以成為宣傳中國、認同中國的“名片”,會讓更多國家的人們了解真實的中國、發展的中國,提升中國的世界地位,也促使中國的先進文化傳播到更為廣泛的地區。但是,留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也意味著留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難度增大,尤其是在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世界范圍內意識形態的斗爭趨于復雜以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態度不斷強硬的情況下,加強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2018年10月,教育部頒布了《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其中指出,“將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生管理和服務趨同化”,強調對來華留學生服務的同時,也要強化對來華留學生的管理。在趨同化管理背景下,高等學校應該更加重視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021年8月,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下發了《關于加強高校國際學生思想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指出,加強高校國際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并對省內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做出指示、提出建議。
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是新時代、新形勢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與難點之一。在趨同化背景下,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到趨同化并非等同化[2],尤其是對留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不應該完全照搬運用中國學生思想教育體系與方法,而是應該充分考慮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水平、語言交流能力水等實際情況,秉承科學、有效的思想教育體系建設理念,從思想教育課程的構建、具體要求、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幾個方面入手,實現留學生思政教育目標。
二、新時代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建設理念
(一)厚植情懷,強化認同
《規范》指出,留學生應該具備“跨文化和全球勝任力”,要“能夠在不同民族、社會和國家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和團結中發揮作用”?!锻ㄖ分赋?,高校思政教育應該“增強國際學生對中國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因此,高校應通過思政教育培養留學生具備大格局、大胸懷,使留學生能夠發揮自身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通過在中國學習文化知識、專業技能,對中國的文化、國情、現狀有客觀、準確的評判,能夠從政治的高度認同中國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使留學生成長為傳播中國文化、宣講中國故事的優秀國際人才。
(二)系統謀劃,循序漸進
《通知》指出,“高校要準確把握來華留學生工作的規律性,針對國際學生群體的特點,系統謀劃、循序漸進地推進國際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建設”。系統謀劃要求高校要認識到留學生教育工作趨同化管理的時代背景,以教育部對留學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為基準點,以留學生教育的實際情況為立足點,以留學生思政教育內容的設計、方法的選擇、實踐活動的開展為重點,確定課程體系的板塊內容、考核方案等關鍵要素。循序漸進要求留學生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目標的達成等工作需要制訂計劃,分步實施,保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擲地有聲,能夠真正地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三)因材施教,趨同一致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學校要對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實行趨同化管理和服務。但是,趨同化不是等同化。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對思政教育產生較大影響的民族風俗、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以及語言等,決定了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應該因材施教,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引導留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中國國情文化,能夠積極地參與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主動參與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各類活動。來華留學生思政教育因材施教意味著思想內容、方法、模式等教育過程類要素與中國學生有所不同,但是其思政教育的實質都是趨于一致的。
(四)多方協同,齊聚眾力
《規范》指出,“高等學校應當有計劃地組織來華留學生參加中國國情和文化體驗活動”。那么,高校內部各個部門應該通力配合,學生社團、黨團機構都應該從不同的側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社會各類群團組織、民間機構以及社區也應該在高校的帶動下,積極地參與留學生思政教育活動,發揮協同作用,使思政教育的實現形式豐富多樣且富有實效,促進來華學生能夠與社會產生正面的、良性的互動。
三、新時代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建設路徑
(一)構建思想教育課程體系
留學生思想教育課程體系是開展思政教育的載體與平臺。[3]留學生作為受教育的對象,各個方面都與中國學生有較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留學生思政教育課程與中國學生思政教育課程存在較大差異。留學生思政課程體系圍繞留學生的特點與實際需求構建,系統、全面、科學,涵蓋了中國文化、國情的大部分知識與內容。[4]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始業教育類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幫助初到中國的留學生能夠盡快熟悉與自己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中國的文化、國情有大體的了解。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中國國情、中國法律法規,就讀學校的校情、規章制度,還包括安全防范知識、保險、衛生健康,以及留學生所就讀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以及留學生管理制度等。始業教育類課程安排在第一學期,屬于留學生通識類必修課程,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基礎。
2. 漢語能力培養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結合留學生漢語運用實際水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漢語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在完成學業前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漢語能力標準。思政教育體系內的漢語能力培養課程有別于各個留學專業開設的漢語能力培養課程,它具有鮮明、強烈的思想教育特征,單元主題、內容、案例分析以及討論的題目等都會包含思政教育元素。[5]鼓勵高校與所在的地域文化相結合,鼓勵高校結合思政教育的實際需要編寫校本教材,將思政教育的目標與內容更深入地滲透到課程之中。
3. 中國概況類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幫助留學生全面地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民間民俗、歷史進程、飲食文化等,幫助留學生在學習與生活期間,避免自身的行為導致文化沖突事件的發生,幫助留學生體會到中國文化對現代中國的影響,提升留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與交流能力。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可以涵蓋中國地理、歷史、經濟、教育、民族人口、政治制度、社會生活、飲食文化、節日風俗、特色文化以及法制建設內容等。
4. 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類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認同中國的發展模式與道路選擇,能夠深入地了解“一帶一路”倡議,了解彰顯中國大國責任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發出的倡導。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可以包括中國國情、中國道路以及中國模式,還可以涵蓋新中國成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等。
(二)明確思想教育基本要求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部對來華留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提出了“趨同化”要求。高校要充分認識到留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緊迫性、重要性,要改變留學生教育工作中“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教育”的情況,改變留學生培養過程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情況,并以培養“知華、友華”國際人才為目標,系統、深入地開展思政工作。[6]
1. 明確留學生思政教育目標
留學生思政教育目標是促進國際學生對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熟悉中國國情與文化,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進而能夠形成與中國社會主流思想、道德與理念相符的價值觀、道德觀,形成以中國道德意識為基礎的法治觀念,培養更多“知華、友華”的國際學生。圍繞留學生思政教育課程目標,各個部門協同配合、合力推進,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2. 完善留學生思政教育課程資料
課程資料的準備與完善必須保證與中國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標準與要求相同,要與留學生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標準與要求相同。課程資料主要包括完整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以及符合規定的教材或自編講義。高校要把始業教育類課程、漢語能力培養課程、中國概況類課程、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類課程分別開設于不同的學期,體現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育教學規律,并對每門課程科學地賦予不同的學分,形成較為靈活的學分體系,為留學生提供更加多元、自主的課程組合。
3. 推動留學生思政教育課程改革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育人模式、課程建設與實施應該“努力創新思想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云課堂、智慧教育等多種手段,使思政教育課堂更具活力。[7]在思政課堂上,教師也要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將辯論、討論、交流分享活動引入課堂中,增強師生的互動性,營造出熱烈的課堂氣氛;鼓勵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的留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制作課件、短視頻,從留學生的視角展現“我眼中的中國”,更能贏得其他留學生的信任與支持,對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更加有益。
4. 注重留學生思政教育評價反饋
理論類課程考核成績應該包括平時考勤、平時成績以及期末成績等。平時成績應該涵蓋課堂表現、作業完成以及其他多個方面。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課程成績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形成教育評價、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等,將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反饋給留學生思政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形成完整的教育閉環,促進留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提升。
(三)開展思政教育實踐活動
為了增強國際學生的社會感知與實踐經驗,學校鼓勵留學生參加學生社團和社區服務工作、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志愿服務活動,使留學生擁有更多深入了解中國社會的機會。學校內部可以組織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活動、各類競賽、文體活動、調研考察活動等,豐富國際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厚植留學生友華情懷。
1. 要大力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活動
《通知》建議,“高校應該結合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產業特色等實際情況開設實踐類課程”。富有地方特色的實踐課程更具有感染力、引導力,教育效果更明顯。浙江地區是現代工業發達、市場經濟繁榮、歷史文化濃郁的典型地區,留學生思政教育資源豐富。地方高??梢越M織留學生實地參觀現代加工企業、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走訪新農村;鼓勵學生參與地方文化交流與展覽活動,發揮自身在語言溝通上的特長,充當活動的志愿者,協助活動的主辦方,確?;顒禹樌麍绦校诖诉^程中,還可以強化留學生的責任感。通過開展豐富多樣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活動,引導留學生全面地感知浙江、感知中國,心系浙江、情懷中國。
2. 積極要求留學生撰寫社會實踐報告
教師要給留學生提出明確的實踐要求,不允許弄虛作假,不允許走馬觀花,而是要全身心地融入活動之中,并且在完成一個學期的社會實踐后,撰寫一篇社會實踐報告。社會實踐報告應該要素齊全、結構合理、論述嚴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身在實踐中的收獲,讓留學生把所看、所聽、所感、所思的內容都融入報告之中,使思政教育入腦、入心、入行。
(四)加強教學與管理隊伍建設
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是做好留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與基礎。留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僅靠思政課程的任課教師,它需要多個部門形成協同化的配合機制,合力推進,需要每一位教育者都參與其中。鑒于留學生思政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隊伍建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留學生思政教育管理隊伍建設。高校要按要求為留學生配齊配足輔導員。輔導員要重視留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落實自身的教育責任,結合具體工作,創新性地開展思政教育活動。[8]輔導員要充分利用自身能夠近距離接觸留學生,及時了解留學生思想動態的優勢,將思政教育以一種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形式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二是強化留學生思政教育教學團隊建設。高校應該根據留學生思政教育的工作特點,組建一支留學生思政教育教學團隊。教學團隊里的教師最好具備留學背景,具備從事留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經驗,能夠準確地定位思政教育工作的基點與重點,能夠推動課程內容的構建、實踐活動的開展。
四、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與復雜度都明顯增加。隨著來華留學生數量的增加,留學生在中國境內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部分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嚴重地擾亂了中國的社會秩序,并且造成了較為惡劣的影響。因此,各大高校應該對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實施趨同化管理。在趨同化管理視角下,留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要得到重視,實現中國學生思政教育與留學生思政教育趨同化,以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為抓手,切實提高思政課程的質量,達到思政教育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 湯曉軍.新形勢下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58-61.
[2]王悠,黃蓓蕾.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與思考——以溫州醫科大學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17):75-79.
[3]李冰.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19(2):86-89.
[4]薛雷.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與對策[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10):88-92.
[5]鄧剛,周梨洪.論新時代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基本內容[J].青年與社會,2019(21):154-155.
[6]馬佳妮.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留學生教育的特征、挑戰與趨勢[J].教育研究,2020(10):134-149.
[7]黃華,馬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9(22):91-97.
[8]普慧,劉灝,張勇,等.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構建[J].文教資料,2020(7):169-170,205.
基金項目:2021年度高等學校國內訪問學者教師專業發展項目“趨同化背景下構建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體系的路徑研究”(FX202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