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華
[摘 要]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是語文這一學科的核心素養之首,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傳達思想的工具。“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把教育的出發點放在促進學生的發展上。新課改下的口語交際課堂,要讓師生互動起來,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起來,鍛煉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策略方法
口語交際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口語交際課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很重要。在口語交際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行為,變“依賴”為“自主”,才能更好地完成口語交際教學。
一、找準學生的缺失,彌補空白
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這個活水就是指知識的儲備量。教師的知識越豐富,課前準備得越充分,課堂上才能更好地調控學生,掌握好學生的動態,分析學生的缺失,引導學生去分析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在講課之前必須充分地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針對一些需要課前準備的資料,必須讓學生做好預習,進行資料搜集的整理,上課之前一定和學生進行溝通。如果沒做到這一點,課堂教學根本無法進行,畢竟學生掌握的資料不夠多。
如我在講口語交際《赤子之心》時,提前讓學生查找有關海外華僑、同胞愛國的人或事,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有時如果發現學生沒能準備資料,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人或事來說,這樣拉近了學生與現實的距離。在講《我所了解的藝術家》時,學生找的資料都是對本單元藝術家的補充,這樣進行下去有些死板,這時我把話題一轉,你們說的都是一些大的藝術家,再來說說自己身邊的藝術家。在備課時除了書中提到的四位藝術家之外,我還找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藝術家,這樣的拓展課堂就活躍起來了。找準學生的缺失,不僅與備課有關還要靈活機智,這樣才能彌補空白,上一堂好課,從而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二、創設一個理想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過春節的時候,同學們都做什么呢?學生說放鞭炮,貼春聯,掛紅燈,這些都是在室外的活動,那么,在室內在晚上的時候你最盼望什么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看春晚。你希望在今年的春晚上誰出現?這時學生的興致來了,與生活實際相關,他們的語言就像打開了閘門的溪流源源不斷。沒想到孩子說了那么多藝術家的故事,課堂氛圍出奇的好。
三、了解學生心理動態,變“依賴”為“自主”
新課標指出:“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重視學生心理的需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教師教育學生的主戰場,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行為的分析,了解他們的動態、認知水平,從而設計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課堂結構形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今的小學生,不是小公主就是小皇帝,家長又特別溺愛,在家里什么都不讓做,就怕做不好,這樣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遇到困難家長會第一時間幫著解決。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依賴,一是讓動口時說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話題。沒有發現讀書的樂趣,覺得讀書很累,不喜歡讀書,更不愿更多地思考問題,說傷腦細胞。因此,交際的時候讓其發表自己的見解很困難。二是不愿意動腦思考問題。課堂上,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總是不假思索,亂答一氣,不管對與否,特別是高年段的學生直接搬出輔導資料,照本宣科。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在教學中當學生不愿意讀或是讀起來困難時,教師可以給他們播放視頻讓其先欣賞一番再讀;當學生不愿意背誦的時候,可以以師生游戲的方式帶動學生;當學生不愿意說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練習說話,以激發學生說的興趣。這樣的方式初見成效,克服了學生課堂上的依賴心理,培養學生自主心理,變“依賴”為“自主”。教師還需要運用更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長此下去,一定會成效顯著。
四、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這樣去教,也可以那樣去教,同樣,一個口語交際內容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如講《怎樣平等待人》時,事先讓學生搜集生活中平等待人和不平等待人的事情和場面,課堂上先讓學生交流搜集的資料,然后發表個人見解。將生活中的這些場面搬進課堂,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感悟其中的內涵,還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表演再現生活。各小組積極投入演練中,表演得很出色,旁觀者也能看出端倪。
在學習《同讀一本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討論一本書,放假前教師布置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這三本書,為完成口語交際《同讀一本書》做鋪墊。這樣,在課堂上全班學生才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討論與表達,真正跟著教師走進作品,走進主人公,使學生能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習得閱讀方法。又如在學習《我們做朋友》時,喚醒學生真實的交際需求,是本次口語交際的基礎。在講本課時,教師先問學生:“開學以來,你交了哪些好朋友?”接著不失時機地追問:“你還想了解誰、和誰交朋友?”在一問一答中激發了學生愿意交往的愿望,喚起學生交際的欲望。要想交到更多的朋友,應該學會如何介紹自己,除了說出自己的基本信息,還要懂得引起話題。在這一環節,教師和學生做示范,雙方互相問好,介紹自己的名字等基本信息,然后說出自己的愛好,詢問對方的喜好,邀請對方參加游戲。在師生的示范中,讓學生了解到還可以通過自我介紹交到朋友。在交際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說話的時候要看著對方的眼睛,代表專注和誠懇。這一環節,先利用教學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小朋友是如何開展交談的,然后再展開真實的交際活動。通過本次口語交際,學生了解了一些交際方法,知道運用這些交際方法能交到朋友,學生很開心。
五、關注課堂生成,促進學生發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課堂教學資源,一般指教材、教師課前準備和設計。此外,還有一種更重要的資源,就是來自學生自己的生成及課堂生成。在課堂思維的碰撞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預先沒有想到的奇特、閃光、極有個性的語言材料,它是貼近學生實際的活的材料,這就是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如果能緊緊抓住這些課堂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課堂就真正存在新意,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在學習《辯論》時,書上給出了幾個辯論的題目,經過一番辯論下來,學生們覺得這些題目具有局限性,有個女學生提出自選話題進行辯論,于是同學們自主辯論了兩個話題:“人們通過競爭/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功”“不可以說謊/可以講善意的謊言”。針對這兩個話題,學生們辯論得很激烈,此時筆者想到學校不久前讓學生家長簽訂了“不允許手機進校園”的協議,針對手機是否進校園讓學生進行辯論,反方從影響學習、攀比、手機輻射等方面進行說明,正方從手機的用途和給學生帶來的好處進行論辯。這一環節,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辯論的過程中也能多角度地看問題,學習他人的長處,有針對性地出擊反駁。通過雙向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給學生提供一個交際案例(交際情境),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幫助,對于正確的做法學生可以進行效仿,還可以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分析,總結出正確的口語交際方法,從而發展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除了專門的口語交際課,還要重視日常教學中無處不在的口語交際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在日常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教師要憑借教科書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通過有效指導,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使他們成為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的好少年。
參考文獻:
[1] 閆四錄.口語交際教學三部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
[2] 曹凱.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J].學周刊,2012,(32).
[2] 米淑坤.如何上好農村小學“語交際課”[J].學周刊,2012,(27).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