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經過西周時期的發展,大篆已臻于成熟,規矩備至。隨著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劇烈動蕩,文字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春秋時期也經歷了變革,在長江流域以楚國為主掀起了美化大篆的浪潮,以鳥、鳳、龍、蟲為飾裝飾文字。一種審美趨向、藝術形式的產生,其中必然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本文將探討這一時期在楚國這一地域,銘文書法形成如此繁華藻飾審美傾向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春秋時期;楚國書法;審美;影響因素
一、春秋時期楚系書法藝術審美傾向
郭沫若先生在《青銅時代·周代彝銘進化觀》中曾這樣說道:“在東周之后,書史之性質已轉變為文飾……而這些都是在藝術審美意識之下所施的文飾,其作用亦與花紋相同,故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由此開始。”漢字的功能首先是實用,而書法的功能主要傾向于審美和裝飾,在東周時期,文字開始有意識地由實用功能擴展到審美和裝飾領域。
自春秋中晚期,楚國率先以極度拉伸的筆畫,大量增加物象對文字加以美化、裝飾,并且在其后的一段時間內于長江流域的其他國家中盛行起來,這便是為人們所熟知的鳥、鳳、龍、蟲書。美化裝飾字體、鳥蟲書將先秦時期人民的審美風尚、創造能力的高度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中國漢字、書法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鳥蟲書是由于文字形態像“蟲”形而得名: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在不影響文字識讀的情況下,在文字上附加了“蟲”形,如添加鳥形、鳳形、蛇形、龍形;另一方面是人們刻意將筆畫線條寫得宛如“蟲”形一般,極度拉伸筆畫線條,婉轉流暢。所以,添加鳥蟲圖形等裝飾、模仿爬蟲類動物軀體轉曲擺動的特征、線條婉轉、字形遒曲的文字都可視作鳥蟲書。
作為一個社會歷史過程,藝術作品的形成依賴于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自然環境和文化、地理位置和民族、時間和地點、生物和心理學、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階層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都會具有不同的、特殊的含義。放在藝術經驗這個整體背景上來考慮,上述的一系列因素不會單獨地對藝術作品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巨大的影響, 它們必然摻雜在一起共同作用。
鳥蟲書盛行于東周時期的楚國,與歷史條件、地理環境、時代因素、經濟發展等因素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從這些因素出發,將鳥蟲書、美化裝飾字體置于其所發生的歷史背景之中,讓我們在了解到這樣一種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奇詭華麗的新潮書體的同時,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到先秦時期人民于漫長發展的過程中,在對祖先崇拜、神靈崇拜等思想觀念的積累下,所產生的獨特的審美觀念、文化精神以及藝術感知力。
二、經濟變革和青銅藝術的發展對書法審美意識提供先決條件
中國古代社會到了春秋時代,就已經跨入鐵器時期。冶鐵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樣貌發生了改變,使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成為春秋時代一切社會變化的起點。經濟的變革,引發了政治結構上的大動蕩,進而又釀成上層建筑領域的新思潮,開了思想解放、學術自由之先河。經濟基礎是藝術發展的決定力量和基礎動力,而政治因素則直接影響著藝術的發展。因此在春秋時代,經濟大變革后,各種藝術形式也開始蓬勃發展,繪畫藝術、音樂舞蹈、青銅器藝術、雕刻藝術、工藝美術都有著長足的發展。
春秋時期的青銅手工業在商周發達的冶銅業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開創中國青銅器冶鑄業的第二個高峰期。青銅器的整體風格,在春秋早期大體上和西周一致,中晚期則向更精美、更完善的方向發展,當時楚國青銅器物的種類很多,基本上涉及禮器、兵器、用具、音樂、車馬器等內容,涵蓋了生產、生活、軍隊、交通運輸等各方面,許多青銅器采用錯金銀、鎏金、鑲嵌等工藝,使器物更加精細、美觀, 它標志著青銅手工業發展的又一高峰(圖1)。青銅工藝的大力發展,對玉石工藝、漆器工藝乃至書法鑄刻工藝都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春秋時期隨著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大發展,楚國也在不斷地向外擴張自己的勢力,所以,從外部環境角度看,在這一時期楚國已經具有了藝術、鑄造工藝等各方面發展的先決條件。從楚墓發現的大批青銅器物可以看出,在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已掌握了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的青銅冶鑄技術,而且青銅器的裝飾藝術十分精巧。這些都為鑄造出精致華麗的青銅器銘文奠定了物質基礎。
三、大篆的成熟為書法審美傾向的改變奠定基礎
西周時期是一個禮樂文化的盛世,文字的發展也是禮樂秩序的縮影。西周金文在早期時沿襲商代金文的風格,在發展的過程中揚棄了商代金文肥筆,逐漸向簡凈勻暢的線條化發展;字形結構也從早期的寬博散亂逐漸發展成為結字修長、工穩對稱;章法布局在西周晚期更是通過增加界格使得一些長篇巨制的銘文井然有序、行列分明,散氏盤、毛公鼎等將西周金文勻整謹嚴的秩序發展到極致。金文大篆無論從筆畫形態、結字構型還是章法排布上,發展到西周晚期時,都已經臻于成熟、秩序謹嚴,并且在這一時期,青銅器銘文都處在周王室的控制之下,各諸侯國都未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沒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春秋早期銘文的風格依然承襲西周晚期的傳統,秩序謹嚴。到春秋中期以后,文字、書法藝術順應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政治變革,將凝重端嚴的西周大篆向著裝飾化、藝術化的方向發展。其中,尤以長江流域、中原地區的革新最為顯著,長江流域的書體革新,則以楚國美化裝飾大篆的興起為大宗,楚系銘文的主要特點是整體纖勁秀美,筆畫修長勻細,多波折曲線;筆勢柔韌勁健、圓轉流利;結體上追求奇詭,好用飾筆。楚國銘文美化風氣以王子嬰次鈩為開端,銘文具有線條瘦勁飄逸、粗細勻一、屈曲擺動,筆畫之間排疊緊密,字形更加圖案化,式樣優美等特點;以王子午鼎(圖2)、王子申盞、王孫遺者鐘為美化大篆成熟的代表,楚國書法對于長江流域各諸侯國書法風氣的影響,大體以此為基礎。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眼光已不僅僅局限于文字書法實用目的上,文字的刻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開始由器物內部逐漸轉向器表,銘文書法也開始承擔與紋飾相同的裝飾作用,與紋飾、器物形制一同構成和諧統一的整體。
四、地域風俗在書法審美意識上的反映
長江流域的書體變革以楚國為發端絕不是偶然之事。楚國屬于蠻夷,雖然受封于周天子,但其文化被同化的程度并不深,其文化內涵中蘊藏了極強的離心力,時機一旦成熟,這些離心力便會以不同的形式釋放出來。在楚國不斷向外擴張、國力大增之時,銘文書法的革新正是楚國強烈離心力下的表現形式之一,以鳥、鳳、龍、蟲為裝飾,極盡華麗藻飾。
楚國的書體變革以裝飾之風盛行也是有跡可循的,楚國的青銅器物造型也是如此精致繁華,使用多種雕刻技術,令人嘆為觀止。可見這是楚國人民的審美趨向與喜好,與楚國的地域風俗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民俗是書法所以能升華為藝術的土壤。楚人好信鬼神,其觀念意識中多流淌著各種神秘莫測的奇特想象,顯示出一種不受中原文化約束,與中原地區文化截然不同的風貌和情致。風俗習慣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活動,最能代表楚國舞蹈特色的是長袖細腰舞,體現了風俗文化影響下楚國人民從自身出發所進行的開發與創造;以實用為目的的文字也被楚國人民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傳達著他們心理以及文化底蘊,呈現出奇詭華麗的面貌,使其具有更為神秘的色彩,這不禁讓我們感嘆楚國人民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它絕不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變化與裝飾,其中蘊含著對巫文化的崇尚、對圖騰崇拜的深刻內涵。
五、浪漫主義精神對書法藝術審美的推動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百家爭鳴,形成了儒、道、墨、法等不同的思想學派。其中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主張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倡導平等,尋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精神活動,并最終形成了自由自在、耽于幻想、想象奇麗的浪漫主義精神。不僅是這一時期整體的時代環境營造了浪漫主義精神,楚國人民的好信鬼神、尊崇巫文化,使他們的精神觀念孕育著濃厚的神秘色彩與浪漫主義精神。楚國文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離騷》,把最活潑鮮艷、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會產生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幻想,和最深沉熾烈的個體人格和情操,完美地融為一個有機整體。
可以說,外界環境的浸潤、楚國人民的內心視像共同作用產生的精神風貌,在文學藝術、詩辭歌賦、音樂舞蹈、書法藝術上展露無遺,浪漫迭宕,神奇詭譎。銘文書法以鳥、鳳、龍的物象裝飾,筆畫線條的極度拉伸,承載著民族風俗的內涵,傳達著浪漫主義精神,創造出這一時期書法藝術審美的巔峰。
六、結語
文字是一種文化傳承,具有書史價值,是實用目的下的產物。春秋時期,嚴格意義上的書法藝術還未形成,并未過多涉及書手刻者的性情喜好,更多的是偏向于工藝化、裝飾化,對文字線條形態進行改造,以及將文字和圖案相結合,使銘文呈現極強的裝飾性。因此從外部的環境因素去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這一時期書法審美傾向形成的原因。春秋時期經濟大變革以及青銅工藝的大力發展,為銘文向多種風格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百家爭鳴”,各種思想刺激著人們觀念的更新,刺激著人們的想象和創造,對注重穩定秩序感、成熟的西周大篆進行書體變革勢在必行;楚國人民對鳥鳳的熱切崇拜以及浪漫主義精神支持著他們將規矩有度的西周大篆向著細巧華麗、神奇詭譎的裝飾化書體演變,展現出楚國人民的智慧以及創造力。其所具有的裝飾意義與審美趨向,對后世的書法藝術有著積極的意義。把文字當作裝飾的對象,既表現了中國先秦時代人民對于文字“美”的向往追求,開創了中國文字以書法為裝飾的先例,也肇啟了中國文字在實用之上尋求美感的審美意識。
參考文獻:
1.郭沫若.青銅時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2.丁秀菊.戰國鳥蟲書述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46.
3.[匈]阿諾德.豪澤爾著, 居延安譯編.藝術社會學[M].第一版.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8 :38.
4.顧德融, 朱順龍.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371.
5.丁秀菊.戰國鳥蟲書述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48.
6.圖片來源:鄒衡, 譚維四.曾侯乙編鐘(上冊)[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5.1 :239.
7.圖片來源:劉彬徽,劉長武.楚系金文匯編[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5 :86.
8.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9.3 :226.
9.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8 :44.
10.伏兵.楚文化中鳳的造型藝術[J].絲綢,1998(03):40-43+5.
11.丁秀菊.戰國鳥蟲書述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49.
1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9.8 :70.
作者簡介:
雷雨露,單位: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