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毅 劉述貴
摘 要:與其他歐洲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相比,俄羅斯藝術歌曲有著深刻的哲理性和抒情性,更加注重內在心理的描寫,適用于不同階段的聲樂學習者。國內眾多高校將俄羅斯藝術歌曲納入聲樂教學范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阿利亞比耶夫等優秀作曲家的作品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實踐證明,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引入俄羅斯藝術歌曲,能夠極大地豐富聲樂教學的內容,加深學生學習的深度,提升學生文化修養,增強學生審美情趣。
關鍵詞:俄羅斯藝術歌曲;高校聲樂教學;演唱方法
一、高校聲樂教學中應用俄羅斯
藝術歌曲的意義
俄羅斯藝術歌曲是在歐洲抒情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浪漫曲,承載著豐富的俄羅斯文化,是俄羅斯民族精神的寫照,帶有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藝術特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將這類歌曲引入高校聲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面,喚起學生對不同音樂的審美感知,從而促進高校聲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豐富聲樂教學內容
俄羅斯藝術歌曲為聲樂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授課空間,其歌曲題材多樣、內容豐富、音域適中、曲調優美的特點滿足了各類學生選曲的需求。在授課過程中,聲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加入適量的俄羅斯藝術歌曲,帶領學生領略自然流暢、簡潔樸素的藝術特色。
(二)加深學生學習深度
發聲技巧是聲樂學習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大部分學生習慣將與發聲相關的技巧作為學習重點,而忽視了咬字、音準等方面的問題,演繹出的作品帶有瑕疵。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盡力讓他們學會深層次的發音技巧。相對于其他語言,俄語的發音更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說,掌握了俄語發音基本技巧的學生學習其他語種的藝術歌曲相對也會比較輕松。
(三)提升學生文化修養
除了演唱技巧的教學外,聲樂教學還肩負著提升學生文化修養的重任。諸如格林卡的《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柴可夫斯基的《請勿離我而去》《早春》《在喧鬧的舞會上》,拉赫瑪尼諾夫的《這兒真好》《別唱吧,美人》,阿利亞比耶夫的《夜鶯》等都是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完成的,學生在演繹前需要對作品的歷史背景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分析,在表演時要傾注相應的情感,這樣才能達到歌曲的表演效果。久而久之,學生便能在不斷思考與表演的過程中提高文化修養和聲樂演繹能力。
(四)增強學生審美能力
許多俄羅斯藝術歌曲作家喜歡用浪漫主義詩歌進行譜曲,因而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文學性,而且擅長采用交響化的鋼琴伴奏進行氣氛烘托、渲染,使作品具有較深遠的意境與較深刻的內涵。此外,大部分藝術歌曲都融合了俄羅斯民間音樂元素,展現多元的民族風采,甚至富有戲劇性和哲理性。學生在演繹和感知藝術歌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定的審美心理,最終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對于理解多元文化具有促進作用。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俄羅斯藝術歌曲的應用
獨特杰出的民族風格使俄羅斯藝術歌曲在世界樂壇上擁有特殊的地位,它的引入能夠為高校聲樂教學增光添彩,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聲樂學習空間。目前,不少俄羅斯藝術歌曲已進入高校學生的視野,對高校聲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格林卡藝術歌曲《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云雀》
格林卡的許多藝術歌曲都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有著濃郁的當地民間風味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將其納入高校聲樂教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下面以《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云雀》等藝術歌曲的應用為例加以說明。
1.《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
格林卡深受詩人普希金的影響,因而其譜作的不少歌曲采用了普希金的詩歌詞句,用簡潔的詩歌和悠揚婉轉的旋律表達內心真摯的情感。《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就是其中之一,它采用4/4拍節奏和中板速度將普希金的詩《致凱恩》分為三段。第一段用飄蕩的旋律表達對昔日戀人的美好追憶。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表現出深情的效果。因此,聲樂教師在教授時要提醒學生控制好呼吸的間奏,并注意聲音的細膩化處理,表情(尤其是眼神)也要達到情意綿綿的效果。第二段為了體現主人公內心的矛盾,格林卡在旋律間加入了戲劇性色彩,并用裝飾音和旋震音作為伴奏。在具體的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段歌曲教會學生通過控制聲音的音色變化和音量變化體現人物內心掙扎時的音樂效果。第三段歌曲處于高潮階段,曲調以一種歡快的形式體現出來。在教授這段時,聲樂教師應幫助學生把握高音的唱法,并注意情緒要隨著曲調的高低變化而變化,從而演繹出理想的音樂形象。
2.《云雀》
在《云雀》這首藝術歌曲中,格林卡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從森林中云雀對生活的追求引申到自己對戀人的思念。全曲采用4/4拍節奏,在e小調上降低二級音,以表現其抒情性。此外,該曲富含變化的和聲和細致的描寫。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仔細處理,準確地表達作曲家所描繪的意境。因此,高校聲樂教師應指引學生從歌曲背景和歌詞中體會其主題,并努力感受作曲家的內心世界,正確演唱其和聲、復調,用e2~f1的音域、柔和的音色和恰當的音量進行演繹,以準確表現歌曲的情緒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為了更深刻地理解《云雀》的主題內涵,會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并且,學生在努力還原主人公內心情感時會自覺地調整自己的音量和音色,從而訓練把控聲音的能力和呈現歌曲情緒的能力[1]。
(二)柴可夫斯基藝術歌曲《請勿離我而去》《早春》《在喧鬧的舞會上》
柴可夫斯基藝術歌曲的主要特征是重視心理描寫,兼顧抒情性與戲劇性,給人一種深沉、含蓄之感。高校聲樂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作為練習曲,可以幫助學生訓練音樂美感,感受音樂的流動性和培養俄羅斯語言的表達能力。下面就以《請勿離我而去》《早春》《在喧鬧的舞會上》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為例進行詳細分析。
1.《請勿離我而去》
《請勿離我而去》的速度為行板,旋律簡潔而精致,且跨度較小,調性相對穩定,和聲因分解和弦與復調織體的使用而具有色彩性,伴奏音型豐富并能跟隨曲調的發展而變動,音響效果豐滿而華麗。在高校聲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先為學生介紹歌曲的整體風格,然后要求學生用中低音表現曲子的憂郁格調。學生在演唱時要控制好音量,把握節拍的起伏變化,使聲音具有活力和感染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學會通過調節控制氣息的強弱,從而做到自由控制樂句的強弱。
2.《早春》
《早春》用明快的節奏描繪了一幅早春時節大自然清新祥和的畫面。該曲以抒情為主,分為兩段。第一段至第二段前半部分的旋律都比較平穩,而第二段后半部分則逐漸從平穩向高音區推進,有較強的流動性。要想完美地演繹出此曲的明亮流暢,演唱者在演唱時要使心靈和音樂自然結合,賦予作品更加深刻的內涵。在具體的聲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感受“早春”“芳草”“小河”等重點詞的意義,然后帶著喜悅、贊美的心情唱出這首給人帶來的無盡遐想。換言之,演唱《早春》就是要使音樂、聲音與情感三者相互結合,從而自由地演繹富有情感的音樂作品。此外,結尾處有幾個換聲點很難把握。為了保持音色的純凈,聲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放松喉嚨,使之處于松弛狀態,然后進行掩蓋式演唱。當然,抒情是這首歌曲的一大特點,因而演唱者在演唱時的情緒一刻都不能松懈,并且要延續到伴奏結束的幾秒鐘后。
3.《在喧鬧的舞會上》
《在喧鬧的舞會上》融合了高雅華麗的圓舞曲,整個旋律流暢優美,表現了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這首充滿詩意的愛情歌曲在演唱時需要學生充分融入自己的身心,在感知作曲家情感的基礎上把握歌曲的演唱風格。具體而言,圓舞曲的加入使歌曲帶有一定的流動感,因而聲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氣息的調整、節奏的變化,使聲音和身體都能合理地表現出律動感。該曲中有許多休止符,它們休止的時間長短不一,需要學生不斷調節氣息來完成。此外,歌曲中出現了不少輔音,這給聲樂的連貫性帶來了阻礙。對此,學生可以通過唱元音說輔音的方法避免聲音不暢的問題。全曲起伏不大,但演唱者在轉調時需要增強力度以表現主人公激動的心情。總之,這首歌曲看似簡單,但其細節處的演唱還需要學生仔細斟酌。因此,學生只有不斷拓展知識,提高藝術修養,才能準確表達歌曲描繪的意境[2]。
(三)拉赫瑪尼諾夫藝術歌曲《這兒真好》《別唱吧,美人》
拉赫瑪尼諾夫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響,作品常以磅礴的力量謳歌幸福和贊頌祖國,同時又以一種具有幻想性和悲劇性的哀傷表達個人內在的精神,帶有強烈的人文主義感性色彩。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這兒真好》和《別唱吧,美人》。
1.《這兒真好》
《這兒真好》富有詩意的歌詞、行云流水般的鋼琴伴奏聲響和細膩的人聲相互融合,給人一種自然而細密的音響效果。這是一首單二部曲式結構的浪漫曲,分為A、B兩段和尾聲。A段以兩拍三連音音型引入,并以三連音和弦音型的鋼琴伴奏為主。教師在教學時應提醒學生聲部要蓋過伴奏聲響,盡量避免伴奏喧賓奪主。B段大量運用了連線音,更加豐富了樂曲織體,凸顯了復調。演唱者在演唱時應一直踏著4拍旋律平穩地進行,在和弦的推動下,保證主聲部的流暢連貫,以演繹婉轉動聽的音響。此外,B段樂曲中穿插了不少跳音,分解和弦音型、平穩平八節奏型貫穿整首樂曲,演唱者在演唱時應以時而跳躍、時而緊密的節奏感展現,表現主人公歡快的心情。尾聲部分采用了許多連音線,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流動性音響,伴奏旋律與歌唱旋律形成錯開的層次對外感。在教授此段時,聲樂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豁達之情進行演繹,幫助他們學會運用漸強漸弱的對比表現形式,給聽眾呈現一個引人遐想的音樂形象。總之,《這兒真好》篇幅較短,旋律優美且起伏不大,音樂形象活潑,有利于訓練學生控制氣息的能力,使之學習共鳴腔體的運用,練就明亮、飽滿而富有節奏感的音色[3]。
2.《別唱吧,美人》
《別唱吧,美人》是拉赫瑪尼諾夫早期創作的音樂作品,歌曲單純質樸,帶有很深的抒情色彩。該曲結構為單三部曲式,4/4拍節奏。全曲可分為前奏、AB兩段和尾聲。以a小調主和弦開始的前奏分成了三個層次,形成了連綿不絕的波動式旋律。演唱者在演唱時要突出主人公內心澎湃的情緒。A段又分為弱起的下行旋律部分和強起的上行旋律部分。下行旋律部分運用了兩次四分休止符做停頓,增強了音樂的動力性。學生在演唱時需要有良好的氣息支持,從較強的高音逐漸向低音下滑,表現主人公既渴望又害怕的心理。上行旋律部分再次引用了波動式旋律,并用了開放式的結尾,停在屬和弦上,為B段的進入做好鋪墊。這部分的演唱要注意音區高低與力度強弱的控制。B段可分為弱起切分式與音階下行結合的旋律層、弱起和弦式的中間層和以a小調為調性變化的低音層。此部分與A段表達的情緒和情感完全不同。學生在演唱時應帶有一種眷戀家鄉的憂傷之情,這樣才能使聲與情達到統一,演繹良好的聲響效果。結尾處的織體雖與前奏的相同,但加重了低音,所以此處應注意低音的演唱效果。總的來說,學生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必須具備全面的演唱技巧,具有醇美、純凈的音色。因此,聲樂教師應在學生的聲音具備穩、準、純,演唱能力和共情能力均比較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否則會適得其反[4]。
(四)阿利亞比耶夫藝術歌曲《夜鶯》
阿利亞比耶夫的藝術歌曲范圍廣,風格多樣,包括優美抒情、熱情奔放、慷慨激昂等,多表達對未來生活的期望。作曲家在創作《夜鶯》時雖然身陷囹圄,但是依然充滿樂觀主義精神,采用變奏曲手法與F大調描繪了一幅思念愛人的感人畫面。全曲短小精湛,伴奏強弱交替,情緒由平靜優美逐漸變為熱情活躍,感染力較強。在高校聲樂教學中運用《夜鶯》可以有效訓練學生在發聲和表演方面的基本功。具體來說,該曲不僅以變奏的形式展開,還以反復疑問和贊嘆的歌詞構成,形成了旋律相近、歌詞重復的結構,學生在演唱時必須特別注意處理聲音和情緒上的變化,這樣才能演繹出精彩有趣的音響效果。此外,整首樂曲是從平靜到活躍發展的,因而學生在演唱時要把握好兩種情緒的銜接,避免出現斷層的聲調效果。當然,情感方面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聲樂教師在授課前應將作曲家的生平與《夜鶯》的創作背景詳細地介紹給學生,使學生掌握歌曲的思想情感,從而以正確的情緒演繹作品[5]。
參考文獻:
[1]袁慧琳,黃堠.論格林卡藝術歌曲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應用[J].高考,2019(2):286-287.
[2]宋曉清.柴可夫斯基藝術歌曲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3]朱曉彤.拉赫瑪尼諾夫浪漫曲《這兒真好》及配套發聲練習應用探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
[4]黃晟.穿透心靈的哀傷記憶:解析拉赫瑪尼諾夫藝術歌曲《別唱吧美人》及其演唱[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4):211-217.
[5]單麗.阿里亞比耶夫浪漫曲《夜鶯》的述評與研究[J].北方音樂,2016(21):40.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