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羅簫
摘 要:流行音樂是在青少年中較受歡迎的音樂類型,對于該種音樂類型而言,其本身特點較為鮮明,膾炙人口的音樂旋律能夠使其被廣泛傳唱。在此背景下,高校流行音樂教學內容逐漸豐富,學生通過學習往往能夠進一步了解流行音樂。因此,從流行音樂教學的基本特征出發,對高校流行音樂教學之中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探究其優化策略,旨在提升流行音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校;流行音樂教學;優化策略
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普及率較高的大眾文化,在經濟迅猛發展、文化層次逐漸豐富的當下,其影響力也有著較為顯著的擴大,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流行音樂往往對年輕人群的影響較大,且其受眾范圍逐漸呈年輕化趨勢。隨著年輕人對流行音樂喜愛程度的提升,一些高校開始創辦流行音樂課程、流行音樂專業,有效推動流行音樂教學的發展。
一、流行音樂教學的基本特征
新時代,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越來越無法滿足學生持續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的流行音樂教學需要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掌握流行音樂,更為直觀地表達自身的真實情感。高校流行音樂教學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藝術與通俗兼具
藝術與通俗往往處于較為對立的層面,即雅與俗。音樂已經從過去的小眾文化逐漸發展為如今的大眾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更新,音樂的創作與表現形式越來越多元化。以鋼琴為例,有造詣的鋼琴家往往需要達到藝術、音樂、鋼琴的統一。由此說明,各個層次的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專業建設都應建立在藝術教育的基礎上。
高校的流行音樂教學也應充分建立在藝術教育的基礎上,但在此基礎上還應保證其較為顯著的通俗性,確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與接受。在高校流行音樂教學中,正是由于其藝術與通俗兼具的特點,學生才更容易理解與傳唱??偨Y而言,流行音樂的教學需要兼具通俗性與藝術性,在發展過程中高校要牢牢把握藝術教育發展的脈絡,將其與其他類別的音樂進行區分,通過較為專業的掌控使得教學高度不斷提升。
(二)傳統與時尚互融
高校流行音樂教學內容同時具有傳統與時尚這兩個特征。傳統指的是在多年的發展中,流行音樂具有獨特的思想性,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傳承自身所處年代的文化、價值觀等,具有較為強烈的思想感召力和影響力,該影響力是使流行音樂不斷發展的根本,同時也是流行音樂建設過程中需要遵守的特征。
流行音樂教學也需要依據當下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因而同樣具有時尚性。由于流行音樂的發展往往契合了某種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心理,其風格能夠被大眾廣泛接受并傳播,擴展蔓延速度較快,從而形成特點鮮明的社會群體性狂熱、風靡現象等。而傳統性與時尚性的互融體現在課程設置、課堂活動、實踐教學等方面,高校流行音樂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傳統性為教學目的,以時尚性為教學措施,使流行音樂在普及的同時能夠具備較為深刻的內涵。
(三)綜合與多元同在
高校流行音樂課程的開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其原因主要在于課程設置要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要求,需要具備一定的綜合性,但同時也需要增設相應的特色實踐課程,充分保證學生能夠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此外流行音樂建立時間較晚,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融合器樂、聲樂、音樂管理等內容,提升自身的完善性,成為較為成熟的音樂專業之一,因而具有較為顯著的綜合性。
多元性主要指的是流行音樂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音樂類別、樂器等專業的融合,通過跨域結合的方式促進自身專業建設。流行音樂教學的方式、內容、形式均有從其他學科借鑒之處,包容性較強,同時流行音樂專業建設也向其他音樂專業跨域,向其他藝術形式跨域,向其他專業建設跨域,向其他國家藝術教育跨域等。上述多種形式的跨域使得流行音樂更具多元化,廣泛吸收各個專業的優勢,并將其應用于自身發展。
(四)統一與獨立共通
高校流行音樂在教學過程中還能充分體現音樂的統一性與獨立性。統一性主要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課程設計與其他音樂專業的教學方式設定學科建設計劃、課程體系設計等內容?;诖?,各音樂專業建設能夠保持較高的統一性,基本建設步驟在實施過程中也不會出現較高的偏差,能夠共同推進整體音樂專業建設的有序開展。
此外,流行音樂專業還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在對本專業建設的具體落實過程中,高校需要充分結合流行音樂的具體特點,在原有的教學方式、教育內容上進行一定限度的變革,保證總體目標統一的同時使其具備較高的獨立性。在整體大框架設計確定的基礎上,高校要為每個步驟賦予流行音樂教育的特點,在進行本專業建設的同時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傮w來說,統一與獨立共通的主要意義在于堅持教育方向統一,使流行音樂保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性,突出流行音樂的特色,保證流行音樂專業教學的生命力。
(五)傳承與創新并存
傳承與創新是高校流行音樂的教學特點之一,同時也是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的目的。藝術性、通俗性、傳統性、時尚性屬于流行音樂的自身特征,而傳承性與創新性則是基于藝術層面進行的提升。高校流行音樂的教學與專業建設的傳承性主要體現在多種音樂理念、音樂建設和對傳統藝術音樂的傳承,此外還包括對常規音樂專業建設方式的傳承與擴展和對高校藝術教育經驗的發展。相較于其他內容,常規音樂的建設方式是方法的傳承,而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式則主要針對創新層面,且相較于其他特征,創新性最為明顯。在實際教學中,傳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能夠充分體現流行音樂專業建設的發展特質。
二、當前高校流行音樂教學中面臨的困境
(一)教學觀念需改善
諸多高校在流行音樂人才培養方面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一些普通高校與專業高校在流行音樂教學中所秉持的教學觀念并不一致。普通高校往往會采取常規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常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保證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結合應用。但該方式并不適用所有學科。流行音樂教學不但需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更需要學生明確自身目標,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在當前的教學觀念下,學生往往對自身的職業規劃不足,對未來發展方向不確定。
(二)時代性有待同步
高校流行音樂教學同樣需要考慮流行音樂的時代性發展情況,教學內容需要與社會發展對接,適應社會發展規律。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社會對流行音樂人才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規劃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在未來發展中的競爭力,為日后發展奠定基礎。但時代性這一特征并非一成不變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目標僅局限于單純的審美鑒賞、演唱技巧等,對于時代的發展情況并未進行有效參考,使得教學內容與社會脫節,無法滿足學生、社會的需求,不利于學生發展。
(三)多元化有待融合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逐漸增多,而在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中,可能受文化差異的影響,交流效果并不良好。為了促進世界的和諧發展,多元、平等、包容的文化理念隨之提出。多元化主要指的是在區域、社會、群體之中,同時存在不同特征的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文化的差異性與平等性。多種文化在溝通交流時可能會出現和諧或是沖突等情況,這充分體現了文化的內聚性與交往性。音樂往往無國界,但該情況通常更適用于情緒的對比,如:用重復的十六分音符表達“激動”。音調自身本來只有高低、長短、緩急、宏纖的分別,聽者在聚精會神之中把這種情調延伸,于是音樂也就有快樂和悲傷的分別了。但在文化的傳播方面,多元化體現得并不十分明顯。音樂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往往與文化的發展有著較為顯著的關系。多元文化在音樂教育領域內反映著多元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
三、新時代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革新教學觀念
要想提升當今流行音樂的教學效果,高校應對教學觀念進行革新,使其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與當今社會的發展。在流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正確的教育思想進行教育實踐,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教育的全新思想,并將其應用于流行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秉持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改善傳統的教育理念,通過學校內部能夠實際提供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音樂發展前景。教師需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創新思想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相結合,不斷細化流行音樂的各個教學環節,最終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學生成長要求的當代流行音樂課程體系。
此外,隨著現代化教育思想與教學手段的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多媒體等,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流行音樂學習平臺、渠道,使學生能夠在更為自由的學習環境中掌握流行音樂的知識,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
(二)同步時代性
要想更好地使流行音樂教學在高校中取得成效,高校需要結合時代特征,考慮流行音樂本身存在的動態性,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對時代性特征進行充分了解,確保流行音樂教學內容能夠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形勢,與社會發展動態掛鉤,從而有效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當前很多流行音樂作品中富含情感與價值觀,將其應用于教學之中,能夠更好地體現時代給流行音樂帶來的影響,同時使學生在情感方面產生較為強烈的共鳴。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體驗生活、品味生活的熱情,使學生在流行音樂的學習與鑒賞中,形成較為健康、積極的情感理念與價值觀念。流行音樂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充分掌握流行音樂演唱技巧,全面掌握與歌曲有關的知識內容。目前,流行音樂與傳統戲曲結合的情況較為多見,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前提下對歌曲進行二次加工處理,通過多元化的改編形式,讓歌曲呈現多元化的內涵、風格。該教學措施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興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實現能力的提升。
(三)融合多元化
多元化教學是流行音樂教學中較為常見的內容。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應當包含不同文化特征的音樂內容,基于此,教師要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出發,關注音樂文化的傳遞和學習。多元化音樂教學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在保留文化自主性的同時,能夠對其他類型的文化給予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充分理解文化差異,并正確看待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掌握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學生通過流行音樂的學習,能培養自身科學對待本國文化與其他文化差異的能力,參與多元文化交往的能力,從而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的要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此過程中,教學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評價不僅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實現拓展提升的關鍵路徑。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的評價應圍繞學生展開,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他人評價、教師評價等,創設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并依據評價結果,對音樂實際教學進行動態調整,確保評價的合理性。流行音樂往往具有較為強烈的表演性,但該表演性與歌劇、音樂劇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需要通過一定的音樂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可以嘗試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互相評價、點評,保證評價內容的多元性、客觀性、準確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評價僅是促進流行音樂教學的方式之一,為了保證學生學習流行音樂的積極性,評價應當以鼓勵性評價為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選擇較為適當的機會,以委婉、合適的言辭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盡可能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糾正錯誤,實現全面發展。
四、結語
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的開展應與流行音樂的發展動態相結合,保證流行音樂教學的科學性與動態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意識到流行音樂所具備的特征,了解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高校流行音樂教學需要充分融合流行元素,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妥善優化教學目標,提升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夏寒.試論高校流行音樂演唱的教學[J].中國民族博覽,2019(2):148-149.
[2]謝浩洋.論高校音樂教學中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路徑[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2):33-35.
[3]曠駿祥.新形勢下高校流行音樂教學的策略[J].當代音樂,2021(1):41-43.
[4]杜慧.高職院校流行音樂演唱教學與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5]劉麗.高校流行音樂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J].當代音樂,2019(8):49-50.
作者單位:
長春大學音樂學院